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说过: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了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取好新地名,留住老地名,才能守护住我们共同的回忆与温度。日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组织召开地名用字与地名文化保护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地名用字中的特殊读音和特殊书写,进一步加强地名保护展开讨论。专家一  相似文献   

2.
《广东民政》2011,(12):34-34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文化的研究和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已引起全球的重视,我国各地文化研究也刚刚起步。南海是个千年古邑,地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非常丰富,保护传承地名对打造文化强区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的老地名、老街巷星罗棋布,构成了广州文化得天独厚的内容和自然条件。透过老地名,可以了解古代广州的自然面貌、行政职能、经济特征、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百姓心态。因此,保护广州老地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5,(5):48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浓厚的地名文化特色。江苏省南京市地名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地名讲文化"的理念,坚持地名文化保护特色,多年来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践创新、保护弘扬,努力将"南京老地名"打造成古都历史文化的"金钉子"。以制定地名政策法规为基础,地名文化建设成体系。完备、规范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工作提升的制度基  相似文献   

5.
正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也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当代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老地名不断消亡,为了找回历史的记忆,自2014年7月起,湖北各地相继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推出了以寻找最美地名、整理传统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活动,冀以记录、保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政》2023,(10):33-35
<正>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完善地名管理、赓续地名文脉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按照四川省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课题研究方案要求,省民政厅聚焦“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旨在通过挖掘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丽江历史悠远厚重,辖区内的每个地名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丽江市充分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城市历史文化品位的视角,通过城市名片打造,着力提升地名文化保护水平。注重规范地名命名。近年来,丽江市高度重视地名命名和使用工作,出台《丽江市地名管理规定》,制定  相似文献   

8.
方洪刚  何苗  汪涛 《中国民政》2023,(19):26-27
<正>“地名”代表历史,承载文脉,传递认同,寄托乡愁。深化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新时期民政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责任。2022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湖北省黄石市民政局积极贯彻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创新地名文化传播形式,讲好黄石地名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醉尉街、书院街、阁老坊、天宁寺巷等常熟古城区的街巷地名,大多与城市的历史人文有关,也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常熟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邓玒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全市道路地名管理工作应紧扣常熟历史人文特色,建立道路地名储备库,打造具有常熟特色的道路地名名片。提案一经提出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民政局作为提案承办部门,随即开展了调研工作,与提案者及市政协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进  相似文献   

10.
正地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宝贵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地名文化主管机关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初步唤起了社会各界的认知。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各地成立了一些研究地名文化的民间社团组织,一些大学也展开了相关学术研究。但从整体上看,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局限于将其作为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体认上,主要强调其对文化及相关民俗风情的承载延续作用,学术思维的基点主要在历史考据学范畴。而对于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地名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是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接地气的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采取多种方式充分挖掘街区历史地名文化,既留住了乡愁,靓丽了街区,也提升了城市品质。2018年12月,南京市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召开"南京市地名文化传承发展示范街区"现场会,在全市推广了朝天宫街道保护、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打造地名文化街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正>地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  相似文献   

13.
正豫政[2014]58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要求,我省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历史见证与记忆,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  相似文献   

14.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樊文  刘涛 《中国民政》2020,(2):17-18
2019年11月16日,首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以地名为载体,以人为锚点,全面展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生动呈现出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有效激发了全民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正>CCTV-4每周六19:00档首播CCTV-1每周日22:30档重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一期已于11月16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作为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为载体,以人为锚点,勾勒中国文化地图,以人文情怀为环扣牵紧人与地,以地名知识为纽带牵紧人与文化,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引导大众在"知来路"中"明去路",激发全民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樊文 《中国民政》2024,(1):50-51
<正>车桥镇、卢滩村、大胡庄、横沟村……一个个有地方特色的地名,讲述着一段段红色历史故事,传递着催人奋进的力量。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22年,淮安区以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契机,不断深挖地名文化资源,加强红色地名保护,发挥地名产业价值。2023年,淮安区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24,(5):27-28
<正>地名是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民政部2023年起在全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乡村何以“著名”,如何“著名”?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对乡村地名建设作出系统性、前瞻性安排记者:为什么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相似文献   

19.
<正>地名,是每一个乡村的独特印记,地名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总抓手,探索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深挖历史文化、红色地名、乡村地名等地名文化内涵,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数字赋能、文化助力目标任务,构建“一路一带一脉”建设美好家园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20.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