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家原敬(1856—1921)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即"适时适机"地从中国牟取利权。同时,原敬的中国观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见解:"对清政略即对欧政略,对欧政略即护国政略。"另一方面,原敬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日本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从重视经济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原敬认为日本在外交上不能采取强硬的举措,要注意和中国官民"友好相处",在中国维持一种对日本而言比较和平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华环境外交: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外交是日本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翼。近年来日本为了改善同周边邻国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为了在争取"入常"问题上能得到东亚各国的支持,企图抓住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这个国际政治的"第三重要课题",欲从环境外交入手拓展自己的外交空间,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在环境保护领域,中日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也存在需要共同面对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社会课题。环境外交正日益成为中日关系调整的平衡器,对促进相互理解与信赖,调整双边关系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也为构筑更高层次的战略互惠关系奠定了基础。日本政府着意改善中日关系、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外交新起点也正是从环境保护合作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有主见的外交"的新理念是安倍首相面对小泉内阁外交的困境和僵局寻求突破的产物,既是对小泉内阁外交路线的一种修正,也是安倍首相个人风格特点的一种彰显。其基本内涵包括:加强亚洲外交改善睦邻关系,提升欧洲外交拓宽战略空间,维持日美同盟提高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加大"争常"力度。这一理念对新内阁以来的日本外交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受制于国内国际诸多因素,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2005年"争常"失败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长期冷落非洲的外交政策,开始把非洲真正地纳入其全球战略架构中来。加大援非力度,改革援非方案,以对抗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突出环境外交,全面发展与非洲各国的关系,日本对非战略出现新态势。其基本动因在于,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反思"争常"失败后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挥日本"环境外交"的优势,扩大其在非洲的影响,这种对非战略的新态势将对中国对非外交构成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国际机制理论与东北亚能源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亚地区,由于中国、日本、韩国等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异军突起以及东北亚内部因能源而起的各种争端,能源外交成为东北亚外交中的重点和热点。开展东北亚能源外交的目的是通过政策协调构建一个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在东北亚地区不存在霸权国家提供合作机制的背景下,可以考虑运用国际机制理论,通过能源外交特别是多边能源外交构建本地区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并充分发挥能源外交的"外溢"功能,借机推进东北亚整体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韩国李明博新政以来,在政治外交领域有修正卢武铉时期"亲朝亲中疏美"政策,强化美韩同盟,重新亲近美国的迹象。这种现象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远源近因。主要是由韩国的"美国情结"、"国内政治的溢出效应"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困惑"等国内外原因造成的。但伴随着全方位中韩关系的飞速发展,韩国外交领域相对的"混乱期"的渡过,李明博政府会根据韩国的国情和民意,制定出符合中韩两国利益的对中政策。韩国接近美国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不会冷却或疏远中国,中韩友好合作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与现实需要,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共同呵护。  相似文献   

7.
日本环境外交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凭借资金、技术优势从多角度推进环境外交,现已形成以亚太为中心、重视非洲兼顾拉美的环境外交战略格局。从实践看,日本环境外交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是日本实现国家利益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平台。随着国际环境外交博弈的加剧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动,日本政府不断调整环境外交战略,并将对日本外交战略和国际形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从小泉、安倍、再到福田,日本政府都非常重视构成两国关系之潜流的精神和价值理念领域。特别是前首相福田转变了小泉和安倍的"价值本位"外交方向,并从"回归古典"着手,力图通过重构中日两国的精神、价值大厦,使中日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利害关系的存在,而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理解、追求并能够互相接受的价值阈值的基础之上。这样,中日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其脆弱性的一面,从而走得更远。而中日两国在第四个政治文件中就此所达成的共识,即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新向度"。无疑这是前首相福田对中外交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9.
周永生 《东北亚研究》2003,(4):31-35,41
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从抓住主要矛盾,全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从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不协调发展,阻碍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等角度归纳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失败的教训。这特别值得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与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日本外交迅速向“价值本位”倾斜,宣扬“人类普遍价值”和日本价值观的“价值观外交”成为其新特点之一。日本外交的新变化,反映出日本对国际关系中“软权力”的重视。为了推行“价值观外交”,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外宣”工作。日本外交正在迎来对外宣传的转折点。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有明显针对中国的一面,日本试图以此牵制中国,进而主导未来亚洲的发展格局。今后日本与中国在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时,在形象和观念领域难免会有竞争。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独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在继承了其外交传统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它们反映了世纪之交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革。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利益的具体驱动,俄罗斯外交的行动准则几经调整。冷战后俄罗斯外交有三个突出特点,即全方位的平衡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确保大国地位的积极外交。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老挝外交政策表现出四个特点:由政治外交转向经济外交;重点发展与越南、中国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从地缘政治考虑,参与并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转向"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大国的交往。今后老挝外交政策将围绕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安全维护、地位提升等方面展开,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外交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共同获取"正和"经济利益、化解地区内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从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实践着手,分析其对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构建中国和谐周边的作用,并探索性地指出中国在对东盟实施经济外交过程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对中国来说,是举国同庆、继往开来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认识到新中国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更加提升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建设成就和显著优势,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一个稳定、安全、繁荣的中国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不断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cle raises questions such as: 'Is South African "economic" diplomacy primarily "economic"?' and 'how altruistic in intention are the diplomatic efforts currently being undertaken by South Africa?' These questions flow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premise that economic diplomacy seeks to serve economic interests through diplomatic means, and the pronouncements made by South African decision makers that point to a broader, more altruistic agenda being pursued. In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ements of current South African economic diplomacy, some pertinent aspects of South Africa's foreign and economic policies are highlighted, and South African economic diplomacy is broadly sketched. The focus is on the post-1994 period, but developments are pu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urrent South African economic diplomacy serves bo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that it is deployed in an extremely complex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disentangle the economic from the political and the altruistic from self-interest.  相似文献   

16.
Jade  Miller 《国际研究展望》2009,10(3):285-302
In today's globalized political economy, diplomacy between nation-states (state–state diplomacy) now exists alongside state–firm diplomacy,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and the countries in which they do business. While the state must be committed to the interests of its MNCs in the interest of domestic state–firm diplomacy (maintaining a suppor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it still has recourse to address failures in corporate diplomacy and to maintain the appearance of dominance on the world stag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se strategies through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epared testimony at the February 2006 congressional hearing regarding the controversial actions of four U.S. IT MNCs (Google, Microsoft, Yahoo, and Cisco) operating in China. I conclude that when the government is constrained from using its hard power on its MNCs, soft power becomes its most effective tool. Image, suggestion, and appearance—soft power—can be considered more important than legislation itself—hard power—and perhaps even the currency of current state–firm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7.
进入2 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实力在一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突显,因此,印度一直奉行的尼赫鲁外交思想已不适用,自1991年拉奥上台以后,印度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推行经济外交,突出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通过经济手段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印度实行经济外交的原因、主要措施与实践效果作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朝核六方会谈对韩国的国家利益利害关系重大,韩国的应对策略也最为复杂和微妙。韩国既要顾及短期安全利益与长远民族利益之间的平衡,又要弥合国内政治力量之间的政策分歧,并竭力避免其对北政策与对美政策之间出现零和局面,同时还需兼顾联盟政策及其东北亚地缘战略之间的平衡,因此六方会谈事实上成为韩国实施多重平衡外交的一个重要契机。目前来看,这种复杂的平衡外交方针基本是成功的,然而其最终政策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常驻大使外交和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外交的一种补充形式,特使外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在中国的南亚外交中,特使外交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深刻反映了中国在变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新的理念和战略,客观表明了中国南亚外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借助特使这一灵活的外交形式,中国的南亚外交政策正在经历着温和的调整,其立足点逐步从双边层面向区域多边层面扩展。  相似文献   

20.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faces the opportunity to reset U.S. policy towards Africa and possesses a variety of tools to use in doing so, including traditional diplomacy, economic statecraft,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nd military engagement. With the increased militarization of U.S. foreign polic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is an unfortunate tendency to default to military engagement when confronted with even remote threats to U.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and Africa is no exception. With vital security interests in Africa, it can be argued that military engagement should be limited in its application and targeted to those situations that do not lend themselves to solution through traditional diplomacy or development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