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敖永健 《刑警与科技》2005,(10A):107-108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即是以社区为单位,依托社区社会和公众力量,有效地开展群防群治,促进社会治安形势的根本好转。但如何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日益繁重的警务工作与警力先天不足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具体的重要的问题。因此,如何以社区警务室为载体,将各项警务工作更深入地向社区延伸,使之成为最基层的工作站,构建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是我们各地公安机关的一项抉择。  相似文献   

2.
薛飞 《法制与社会》2012,(10):190-191
我国边境群防群治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边境管理时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边境群防群治组织逐渐难以适应现实工作要求,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析公安边防部门现有边境群防群治组织的实践问题,探索合理改进方法,以期对未来公安边防部门群防群治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高层声音     
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 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 制,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行群防群治,认真落实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广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加强社会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 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的治安防控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 罗干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安在社会安全防范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安是新时期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科技创安能够经济高效地对社会安全进行管理和防范,大大降低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本,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预防犯罪、降低发案、精确打击犯罪;及时发现安全问题有效应对和处置;弥补群防群治的人力缺陷。正在社会安全防范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人大代表是平安和谐促进会的‘主力会员’,为维护社会稳定、倡导文明新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如今在祁门县溶口乡,只要提起平安和谐促进会,人们就会这样称赞促进会的“主力会员”——人大代表。2007年,溶口乡由群众自愿参与、村民群防群治的平安和谐促进会成立,溶口乡人大主动介入,号召全乡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加所在村平安和谐促进会,  相似文献   

6.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要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监狱机关必须坚持把教育人、改造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把罪犯教育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衔接机制,认真落实帮教安置工作,运用法制、经济、社会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群防群治,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龚宇 《政府法制》2013,(14):52-52
作为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消防宣传对于提高群众的消防意识、预防火灾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抓好对社会的火灾防范和消防教育,城市的火灾发生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当前我们在消防宣传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何进一步提高消防宣传社会化水平、全面提高拿民消防安全素质,以实现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的目标,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蔡雪冰 《政法学刊》2001,18(3):41-44
从某地的调查情况看出,当前毒品问题具有毒品犯罪案件增加、犯罪嫌疑人逐年增多,犯罪主体复杂化、低龄化和女性化趋势明显,犯罪组织形式集团化、犯罪心态极为复杂等特点。要从完善立法、群防群治、强化禁毒立法教育、发挥专门机关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进行毒品问题研究来治理毒品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的颁布实施,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具体指明了方向、内容和目标,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标志着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诉求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0.
齐霞 《政法学刊》2010,27(3):113-117
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的成功,“军警民三位一体、协调联动,形成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精髓,值得广州亚运会安保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借鉴。经过学习和总结,广州亚运安保工作应在加强和完善亚运安保指挥系统、合理安排亚运安保工作人员培训的层次与内容、制定安保预案和组织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人文关怀,为亚运会的参与者和观众构造人文氛围,实现“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伟  刘亚娜 《行政与法》2005,(2):119-121
青少年犯罪率的久高不下促使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理论不断进行日益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作者以青少年犯罪主体的生活环境为视角,展开对青少年犯罪的环境预防研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宏观预防方面要做到:加强社会监督,密化预防网络;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市场,清理精神垃圾;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微观环境方面应当做到:加强家庭教育;搞好学校教育;加快文明社区建设;加强在岗青年职工教育;美化暂驻型微观环境。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要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实现青少年犯罪环境预防的宏伟和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3.
犯罪成型是一个发展过程,控制城市犯罪泛滥的预防措施也必须是一个发展过程。必须控制社区解体的速度以及社会成员特别是贫困群体等弱势主体对经济社会变迁的承受度。公民、城市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都有义务根据能力采取适当的情境型犯罪预防措施控制特色的犯罪行为。发展型、社区型、情境型犯罪预防战略措施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促使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思考控制犯罪的全新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论视频监控的犯罪预防功能及犯罪侦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的犯罪预防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犯罪预防体系,主要包括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景预防三种模式。在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中,向来重视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而对情景预防关注不够,情景预防措施尚不完善。作为一种对犯罪的干预,视频监控是一种对情境犯罪的干预,研究发掘其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对完善犯罪预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视频监控系统在犯罪侦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锐 《行政与法》2014,(1):109-114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刑事犯罪呈动态化和复杂化态势,其中新生代农民犯罪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被列为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如何促使其市民化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点.本文拟就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新生代农民”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归因研究,结合犯罪心理学、社会学、治安管理学等理论,就防控青少年犯罪以及如何促使其顺利完成城市社会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宏观大背景下,犯罪的发展态势尤其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绩效、社会安全的评价。面对各种犯罪诱因不断增多、犯罪高发走势一时难以根本扭转的严峻局势,上海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以犯罪预防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自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实践证明,上海这一探索较好地达到了犯罪特殊预防的目的,对于发展我国犯罪预防工作也具有相当的先行先试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波 《犯罪研究》2011,(6):102-109
考察西方犯罪预防策略的变迁,可以发现法律和刑罚在预防策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另一种预防思维已经产生,这就是针对犯罪诱因的多机构协作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社会政策而非刑罚,强调非法律方法而非法律方法,强调社会秩序而非犯罪控制。考察西方犯罪预防策略的优缺点,可为我国犯罪预防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立军  田谧 《河北法学》2020,(1):192-200
雄安新区建设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在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当地居民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积极稳健地推进建设进程,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是新区管理者、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沟通交流机制、重视源头预防、完善冲突化解机制入手,才能有效的抑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为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社会法,是指调整国家和人民之间社会给付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法是在社会保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超越了社会保障法的给付模式和给付水平。社会法在性质上属于公法,并且以社会给付为核心。我国社会法的体系宜分为“社会预防制度”、“社会扶助制度”、“社会促进制度”与“社会补偿制度”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与社会给付程序法及社会救济法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社会法体系。它们在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公正上发挥着相互衔接、互相补充的功能,并形成一张安全网,保障个人在遭受各种风险时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0.
贾永生 《政法学刊》2013,30(4):73-81
犯罪现场概念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的概念.狭义的犯罪现场概念是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场所及载体.广义的犯罪现场概念是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人、物、时、空存在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对犯罪现场广义概念的认知更加具有现实层面的应用意义.树立与大数据模式相应的犯罪现场观,通过各种与犯罪现场构成要素及其联系相关数据库的发掘与应用,可以带来侦查破案思维与工作模式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