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计划命令方式配置资源需要维护的是偏向于政治与行政目标的、带有机械分割特征的行政区划,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政治性和行政性的行政区划而走向区域一体化.依据传统的行政区划设立的地方政府在面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时,必然要在知识学习中探索重构新型的府际关系.其中有许多建构模式可以选择,沿袭旧的等待上级政府来裁决冲突不可行,建立实体性的专项管理机构亦不可取,定期举办松散的行政首长磋商会议成效也不大.建立有一定约束力的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协议则是一种前景较好的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地方行政到区域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应建立跨越行政区划之上的区域行政,形成高效、协调、民主、开放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推进中国区域的协调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良性进步。  相似文献   

3.
管理的侧重点在于运行,模式的侧重点在于结构和功能。所以,在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所谓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就是与"中央政府"相对称的,设置于各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的三位一体与有效整合的范式。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价值取向应为民主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有限行政和问责行政。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方政府的概念和结构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公共权力结构是多中心的、分散化的多样性模式。在美国,地方政府是指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外的所有政府类型,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州政府、联邦政府之间均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实行自主治理。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划不一一对应,存在跨政区的地方政府。参照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划分标准,美国地方政府的结构功能可以分类概括为一般目的地方政府和特别目的地方政府两大类。一般目的地方政府又分为县政府和次县级政府。县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州的行政管理的分支和延伸,并满足地方公民的公共需求。次县级政府包…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政策执行行为内嵌于特定的府际利益关系背景之中。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纠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行为,需正视以纵向府际应付关系、横向府际竞争关系及部门之间分割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府际利益博弈关系下的执行效率低下、边际创新增多和信息共享失败的综合作用。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寻地方政府与公共政策的"重叠共识",在府际关系中构建共容利益共同体,对推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跨界水污染的治理并不是单个地方尤其是单个地方政府所能完成的。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行政区行政”治理方式已经陷入了困境,进而催生了区域公共管理这种崭新的治理制度安排。这种治理方式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观念的创新、制度环境的创新及组织安排的创新。各地方政府必须要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进而建立起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协调、伙伴关系、双赢或共赢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口支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国特点的府际关系现象.在三峡移民、重大灾害重建、西部地区开发等一系列工作中,这一制度安排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收支的空间分布不均,平衡了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并在调整区域关系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特定作用.这一制度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有:如何兼顾完成政治任务和履行法律义务的关系;如何实现与受援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衔接;如何定位该制度下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等.要总结这一制度的特点,提炼完善该制度的思路,从更深层次来研究中国府际关系问题,以提高这一工作的系统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8.
狄龙规则与地方自治规则是调整美国纵向府际关系的两大重要法案,它们在现实中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构成了美国纵向府际关系的制度基础。中美两国同为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狄龙规则与地方自治规则变迁的历史可以对我国纵向府际关系调整提供借鉴意义。要构建复合制衡机制、完善程序法治保障、探索分权式单一制体制、创造政府间良好竞争氛围、纵向权力划分兼顾财权与事权以及破解"职责同构"并推进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与运行差异化,从而实现纵向府际关系的协调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跨域性的增强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边界,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府际合作已成为化解公共危机的必然选择。然而,制度性集体行动风险的存在使得府际合作面临碎片化的困境,导致合作关系难以达成、合作治理效果不佳。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出发,分析公共危机治理中府际合作的现状和困境,并基于降低交易成本以摆脱合作困境的考量,提出搭建府际关系高效协调机制、引入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优化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监督保障机制以保障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更好地推动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契约行政中,府际契约的实际执行比府际契约的签订更为重要。地方政府作为府际契约的重要执行主体,其不同的决策偏好将直接影响到府际契约的执行绩效。根据府际合作的收益大小和实现收益的难易程度,府际契约执行中地方政府的决策偏好可细分为积极响应型、随波逐流型、好强恶弱型和被动迎合型四种类型。对珠三角地方政府在府际合作与府际契约执行中的各种决策偏好的案例分析表明:近年来珠三角一体化中契约行政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为此应设立府际契约执行的绩效评估机制和追踪落实机制。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法人制度以来,高校在民法上的法人地位逐渐得到确认。随着1995年《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使高校的法人地位有了新的法律依据。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由法律调整的行政法律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也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而形成错综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形成,意味着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作为独立法人的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必然是、也必须是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政府治理受制于央地关系和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双重约束,这使得条块结构难以适应,在治理中带来了专业化分工与行政性协同、分散式服务与一体化需求、碎片化问题与整体性治理三对矛盾。为了破解矛盾、平衡双重关系,需要重塑治理结构。研究发现,基层政府通过打造信息界面、组织界面、服务界面、执法界面,为部门间、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提供平台,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界面治理,用界面来弥补条块失灵。我们需要基于多重约束关系来设计相适应的治理结构,该观点是对威廉姆森基于交易成本选择治理结构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3.
依法行政主体无论是在观念意义还是在法律规定上,在我国行政法制度建设中都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清晰的概念。依法行政主体不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整体的权利义务主体,而仅仅指公共行政事务的承担者,从行政法治角度而言,凡承担公共行政事务的主体,都必须依法行政,都是依法行政主体。法律学上的主体无非有组织和个人两类,依法行政的主体也限于组织和个人两种。但是,那些组织和个人能够承担公共行政事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就是相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情况也是不同的。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没完成,其中对公共行政概念、范围的理解,公共行政组织社会形态的定型,传统上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管制行政向治理行政转变等等的改革成功,都是确立依法行政主体理论定型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垂直管理体制,作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一种重要的机构组织形式和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常态手段,其运行属于行政组织法规制的内容。垂直管理部门的设立与变更,以及垂直管理机构与上级职能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应当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运行。对于垂直管理的模式,应当有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是规范性的文件进行指导,并对其进行后续行政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法治化的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方式的改革,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实现政府职责的法定化具有实际意义,对民族自治地方公民权利的保障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方是突发疫情防控的实施者,地方治理奉法,疫情防控治理效能就显著。疫情的突发应急性要求地方治理打破常规治理思维,甚至采取超常规治理措施,而这些措施一旦使用不当,公民人权保障和国家法治秩序就会面临威胁,鉴于此,有立法权限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须加强属地疫情防控的预防性立法;地方政府要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强化疫情防控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地方各级司法机关严惩涉疫情犯罪须坚持主客观统一原则,警惕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强化疫情防控公众守法意识的培育,以"两个区分"提升公众"知法"能力,以良善社会政策促进公众"守法"自觉。  相似文献   

17.
罢工权的属性、功能及其多维度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已批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国内法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劳动者罢工自由(罢工权)这种自我防护、自力救济、以压力手段调整劳动关系的权利。从权利产生的机理和其属性、功能等方面分析,可以把罢工等集体争议或产业行动权纳入“人权———法律权利”、“人权———宪法权利———劳动法上的权利”、“第一性权利(目的性权利)———第二性权利(工具性、救济性权利)”,“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混合性权利(社会法权利)”、“政治权利———法律权利”等分析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应实现有关意识形态和“治道(governance)”的转换,对罢工等集体行动不再(主要)作为政治现象而作为(转化为)法律现象、法律事件、法律过程和必要的利益表达机制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现实的不平等性,劳动法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私法公法化"的趋势.我国<劳动法>不仅要符合私法原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带有行政法的色彩,呼唤更多的公权力的介入.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中,关于劳动合同关系建立的规定并不能保证劳动合同的要式主义,对于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也略显宽泛,所以应在完善劳动立法的基础上,加强行政执法,以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