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随着两名部级高官因严重违纪被查处,腐败的窝案、串案、严重程度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其间的盘根错节、勾连往复迟早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似乎已经很难找到一个词汇来形容此类腐败的"新意",发生这样的大案,倒是让人又想起了存在了多少年的一个腐败关键词——腐败"重灾区"。  相似文献   

2.
傅学里 《南风窗》2008,(6):53-57
作为海南建省20年来"查办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党政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主角,海南文昌原市委书记谢明中,也曾有过为改变家庭命运和民生福祉而自强不息、艰难拼搏的光辉岁月,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得和一些敢闯敢干的铁腕式改革人物相当类似。  相似文献   

3.
反腐与主义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8):2-2
<正>反腐败得民心,顺民意,在共识稀缺的当下,反腐无疑是最大的共识。但"腐败"一词的含义不够清晰。腐败的界定可以非常宽,它的原初含义是粮食变质腐烂(出自《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引申为事物从原本纯洁的状态发生蜕变(英文Corruption亦为此意),在日常用法中,朋友一起吃个饭也可以说成"出去腐败一下";另一方面,腐败的界定又过窄,与贪污、受贿、挪用公  相似文献   

4.
新闻眼中国     
《南风窗》2008,(3):8-9
执政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月14日至16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到,坚持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结合。不久,新华社《瞭望》发表文章,提出严防土地成为集团式腐败新温床。最典型的集体腐败活动叫"窝案",也有人称之为"一窝黑现象",就是指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班子或相当数量人员共同参与的腐败活动,看起来像一窝老鼠一样,故称为"窝案"。这个现象存在已久。但集体腐败和"集  相似文献   

5.
线索发现难始终是基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工作的难题,近年来,蓝田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建立侦查信息资料库、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积极参与行政执法等方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线索发现方法,在查办渎职侵权案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涉嫌受贿、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等问题,日前被正式宣布免职查办。有关领导表态,"铲除腐败才能取信于民"。作为30年来广东首位落马的正省级高官,陈一时间令广东政坛颇感震动。从1990年代开始,定期宣布贪腐案件就成为国家反腐策略的一  相似文献   

7.
反腐下半场     
《南风窗》2014,(21):32-36
<正>十八大后至今的反腐败,成绩是巨大的,威慑效果是显著的,已经初步实现了官员"不敢腐"的目标。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反腐败上半场。那么,下半场要干什么?答案也已经日渐清晰,那就是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实现清明政治的新常态。有一点是肯定是,即面对巨大的腐败呆账,一定数量的腐败大案、窝案、串案等仍会曝光。如果不把贪官落马的概率提高到一定程度,那么威慑的效果就会顿消。但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们也需要从对打老虎、拍苍蝇的先猜测,继而围观的套路里走出来。一个大国的反腐大业,绝非只靠那  相似文献   

8.
赵义 《南风窗》2008,(23):10-10
近日,各种腐败案件似乎进入一个密集曝光期。其中不乏"天文数字"。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10月28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免职,涉嫌4亿元贪污案。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因受贿1亿多元人民币。日前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惊人的数字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容易给人造成无力感。在唏嘘慨叹之余,对于吏治的信心,增加了几何?  相似文献   

9.
漫画     
《南风窗》2013,(1):13-13
美容腐败插画迢迢北京市检察院一下查处13起"美容腐败"案件,除了一个是男性贪官给情人搞"美容腐败"之外,清一色是女性官员为自己搞"美容腐败"。金额少则10几万元,多则将近400万元!被称为中国女贪官第一"美女"的原鞍山市国税局长刘光明——不仅花钱美脸,而且花50万元到香港把屁股全部美容一遍。  相似文献   

10.
一批腐败者先下手为强对对手搞反腐, 提醒我们要谨防反腐成为政治斗争的延续。 "你搞我?我先搞你!"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7月20日 报道,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公安局副 政委董留民,因为查办一起省公安厅督 办的刘明理恶势力团伙涉嫌犯罪的案件, 受到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疯狂报复,不 得不举家外迁,自己也被迫借调到市公 安局,后又被借调到省公安厅。 在董留民的遭遇中,引人瞩目的一 点,是作为县公安局副政委的董留民要 查办"民营企业家"刘明理违法犯罪的事  相似文献   

11.
中纪委变革     
覃爱玲 《南风窗》2014,(4):46-48
<正>当整肃吏治成为施政重点时,中纪委开始具有更大的权能,某种意义上,它超越了常规的具体职能部门,成为具有更宏观意义的"大政治部门",反映了不同时期施政重点和权力配置方式的变化。2月2日,大年初二,适值中国传统春节假期,整个中国正处于"深度休息"之中,中纪委网站发表重要文章,核心观点是,当前反腐败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体制障碍,影响反腐败成效的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监督合力,有些案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坚决查办,有的地方腐败案件频发却追究责任不力。  相似文献   

12.
赵义 《南风窗》2010,(11):10-10
<正>杭州市滨江区区委书记尚国胜被"双规",深圳福田区委书记李平因严重违纪遭受组织调查,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原局长王纪平涉及经济问题被双规,山西大同原副市长王雁峰疑因矿难瞒报事件被查……中国腐败案件似乎又进入一个密集的曝光期。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反腐败部署也是密集展  相似文献   

13.
许春华 《南风窗》2012,(14):78-80
越南民众将腐败称为"国难",将腐败分子称为"内寇",不过,越南党和政府没有"熟视无睹",近年来其在反腐败方面动作不断,有些探索令人耳目一新。根据5月15日闭幕的越共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的一项决定,越共组成了由中央总书记任主任并由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的中央防治腐败指导委员会。舆论称,这是越共新一届中央上任以来向腐败宣战的重大举措。反过来看,也说明越南的反腐败工作任务艰巨。早在1994年,越共七届中央  相似文献   

14.
腐败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腐败全球性生存的原因多种多样。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必须携手治理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为国际社会治理腐败提供了法律基础。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和《公约》规定存在差距,作为缔约成员国,我国有义务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探索建立与《公约》相一致的中国反腐败治理机制,以应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相似文献   

15.
张驹 《法制博览》2015,(7):174+173
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腐败问题尤为严重,危及并破坏法律的权威和有效实施,危及国家政权稳定;腐败与法治是水火不容的,法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一剂良药,反腐败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反腐败也为法治建设奠定良好的政治权力生态。  相似文献   

16.
许春华 《南风窗》2014,(25):25-27
<正>追逃追赃,是整个反腐败整盘棋局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开辟了反腐败的"第二战场",亦早在决策者的整体部署之内。11月22日,在与斐姆拜尼马拉马总理会谈时,习近平主席感谢斐济协助中国政府开展追逃追赃工作,并希望继续加强两国执法合作。最近一段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利用国际会议和出国访问,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领导人会谈时,每次都提出双方在打击腐败、执法交流、追逃追赃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南风窗》2014,(11):15-15
<正>1他们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通常的结果是‘家破人亡’。可以这么说,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林喆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称,从中纪委一位负责人口中得知如此情况。2到目前为止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是蒙对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称成功的产业背后有共通的理论,要努力让政府明白什么样的干预是对的,什么样的干预是错误的。3离开苦难之后,大概都庸俗了吧。——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从《活着》获得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之后,大环境都变了,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开辟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反腐突围     
腐败处于高发期,这个基本判断并没有新意。奇怪的是,人们很少以腐败的易发多发为前提讨论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毕竟,长时间易发多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腐败的普遍化。这一点是让人尴尬的。首先必须要提出的一点是,一起腐败事件虽然是个别人得了好处,但普遍化的腐败却恶化了整个官员群体的生态环境。多少官员倒在了自己打拼出的、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益处的政绩上,多少官员想安然退休、平稳着陆而不得,又有多少官员在反腐风暴中"中枪",但内心却有不甘:出问题的那么多,为什么需要作出牺牲的是我?更具讽刺的是,腐败形势越是严峻,"官德"的调门唱得越高,这更加剧了官员群体双重人格的分化,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的道德双轨(说一套、做一套)。  相似文献   

19.
郝吾辈 《南风窗》2012,(15):44-46
一个人出事是个人问题,一群人出事是制度问题。在制度未能根本性改变的转轨时期,廉政账户、退赃免责等反腐败"灰色地带"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空间。但是,必须警惕"免责期"被滥用的情况。"在某月某日之前上缴非法所得的,可免予追究"、"将礼金打入廉政账户的,不视为受贿"……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像这样的介乎于情理与法理,党纪与国法之间的"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一些腐败案件中凸显出来,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和静钧 《南风窗》2008,(15):83-84
在没有丑闻发酵的环境里,当事人及其后台很可能躲在"经济案件"的幌子下,以涉及经济纠纷的普通民事或刑事案件"掉包"可能造成全国影响的腐败大案。按照维京百科的解释,"丑闻"是指广为民众所知的"丑事"。据其定义,一桩"丑闻"始于"丑事",经过坊间口耳相传、或媒体报道、或政府检调部门对外发布调查情况,才转化为"丑闻"。在"家丑不可外传"的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