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为了避免陷入术语之争的陷阱,有必要对"中国模式"一词进行逻辑分析,借以廓清理论探讨的界限。从哲学角度考量,"中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体论的"中国模式";第二层次是认识论的"中国模式";第三层次是价值论的"中国模式"。三者都可以通过其先行概念——"中国崛起"予以界定。相应地,研究"中国模式"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证本体论的"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第二阶段,为认识论的"中国模式"正名;第三阶段,阐发价值论的"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从本体论来看,作为一个事实,"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从认识论来看,建构"中国模式"就是要搭建中国崛起的解释学框架,提出与自身综合国力相符的中国思想,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价值论来看,"中国模式"为苦于发展滞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思索的源泉,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与“天下大势”解读“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竞相谈论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外政治家和学者视野中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中国模式"造福于中国与世界,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本文将"中国模式"置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这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作一审视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模式"成为在学界和民间都引起关注的概念.作为诠释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概念,学界一般将对"中国模式"研究的起点追溯至2004年雷默"北京共识"的提出.但据笔者视野所及,其实美国学者詹姆斯·R.汤森早在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的著作<中国政治>中,就分析过毛泽东主义模式的特征与性质,将其定义...  相似文献   

4.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是思想解放的直接产物,绝非政策僵化保守的标志。"一国两制"并未停留于港澳模式,构建台湾模式恰恰是"一国两制"具有开放性的最新表现。"一国两制"有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应设置"一国两制三模式"研究议程,而不是"一国两制一模式"的议程。台湾模式将是与港澳模式有较大区隔的一种模式,需要单独构建。台湾模式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港澳模式着重于解决两制问题不同,台湾模式首先着眼于解决两岸在一国方面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其所反映的主权与治权的关系与港澳模式不甚相同,故需采取特殊方式处理二者关系;在认定双方均是"宪法一中"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台湾定位问题是构建台湾模式的关键。只有根据对台政策新思维进行理论创新以产生新的理论论述,并做出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才能成功构建台湾模式,也才能使之具有应该有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共识"是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国际理论氛围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所作的评价中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系统理论."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我们主张用"中国模式"而非"北京共识"来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隐忧,但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书房     
《南风窗》2010,(1):104-104
<正>《中国模式》潘维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此书被认为是学界对"中国模式"这一热门话题进行学术总结的重要尝试。厚达630页的论文集中,囊括了温铁军、胡鞍钢、王绍光、强世功、李强等16位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分析文章。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曲折过程,开始时接受苏联模式主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仅仅是苏联模式造成的,也有与我们在学习进程中未能充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索中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引起了世界性反响.讨论"中国模式",必须对其基本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作为一种正在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只有对种种误解和担忧给予解释与辨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需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先进技术和外国投资,从这一方面看,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存在相似点。但是,中国的实践仍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区分开来。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财富分配、外部竞争力的构建、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陈和午 《南风窗》2011,(19):38-41
全球经济危机让中美"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危机重重,本轮经济危机敲响了世界经济失衡的警钟,"中国制造、美国消费"或者"中国存钱、美国花钱"的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美经济再如此"互补"下去恐怕只会让世界经济陷入越来越失衡的怪圈。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07,(18):71-71
无论采取哪种发展模式,广州要发展"自主品牌"汽车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必须要从这些跨国企业手中获得核心技术。与早年港台在内地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欧美日等跨国企业在中国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方媒体对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逐渐转换,有助于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由此可见,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这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体现中国特色内在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一种理论建构型模式,包括静态模式和动态架构。动态的"台湾模式"按其内在逻辑可分为"统一模式"和"实践模式",前者是两岸走向统一过程的方式、步骤及组织形式,可具体分为和平发展阶段、政治谈判阶段、统一前的过渡阶段;后者是统一后"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施方式、状态和经验归纳。从根本上说,"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由两岸共同构建的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中国模式"的制度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转型经济学的角度看,"渐进-制度观"可以解释中国模式,这与"北京共识"的认识角度大致吻合.中国制度转型中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特点,而俄罗斯在制度转型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中体现出较多的"移植性".但制度的"内生性"与"移植性"是否兼容是"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下一站,转向“国民幸福总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统奎 《南风窗》2010,(4):44-45
中国应以提升国民幸福总值为施政目标,进而推动建立分享式的民主。这不仅是"中国模式"的转型问题,也是国民生活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经验有两种概括:一是官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二是学界的"中国模式"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理论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在实践上全面推进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构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鲜明中国特色内在统一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古代政治模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它包括相互关联的四个环节:一个"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一支"明君贤臣"的执政队伍;一种"居安思危"的政治文化;一套"整肃吏治"的监察制度。这个政治模式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但也包含着古今国家治理的某些共性,其中的合理元素经过吸收改造可以为我们克服中国当前的"四个危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过去一个世纪里拉美学者所捍卫的两种哲学模式,即"现代化模式"和"真实性模式"。"现代化模式"可以追溯至18世纪,但是直到1875年之后,随着实证主义的出现,拉美哲学才兴起了一系列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运动。"真实性模式"是对现代化模式的应对,同时也是1830年以来发轫于拉美所有国家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的哲学表现,其主要目的是重新确认什么才是民族的或拉美的。作者认为,今天的拉美哲学必须搁置这两种模式,在与其他哲学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模式,使上述两种模式中的诸多元素得以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