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百姓生活中被赋予了更加深广的内容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知名品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供给能力是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突破的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唐小兵 《南风窗》2014,(8):89-91
如何在缺乏深厚说理文化传统,同时又被20世纪的意识形态迷雾影响过的中国,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困扰当今知识界的重要议题。说理,是政治辩论、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说理意味着一种表达和聆听,预设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智商和人格,除了"求同",其实也应该"存异",甚至"求异","异"才丰富了说理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即  相似文献   

3.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8):92-94
从"恶魔"和"敌人",到代表"蔚蓝色文明"的典范,再到调动民族情绪的"竞争对手",美国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想象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而"美国梦"的色彩也随之幻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19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19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19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5·8"轰炸大使馆事件到2008  相似文献   

4.
唐小兵 《南风窗》2014,(18):80-82
<正>现在是大众文化胜利的时代,但大众文化胜利也并不是说精英文化就被消灭,它只是变成小众化,变成了"副集合"。精英文化也只是文化中的一种,认为一些人有特定需要就为他们定做。整个20世纪从启蒙到革命后,知识人与大众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时期的"到民间去",体现了知识界对底层社会的浪漫主义想象,知识精英承担了启蒙的任务,"群众"成为精英主义理念下的他者。到20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思潮汹涌,知识精英  相似文献   

5.
<正>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文化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新要求。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也专门辟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30多年艰苦的实践过程中,燕京人将最初的创业精神丰富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燕京精神",并成为燕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 "忠诚企业,忠诚事业;自觉自愿奉献出聪明才智;把实现个人价值建立在实现企业价值上"——这就是燕京的"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7.
谢奕秋 《南风窗》2011,(16):60-63
这里是"世界屋脊",虽有雪域高原美景但人的生存条件恶劣,人口自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后就开始减少,直到近数十年才进入快速增长期。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常住人口已超过300万,这个数字仅及全中国人口的1/450,但西藏的独特价值不在于人口多寡,而在于其传承千年的藏文化。藏文化兴盛于公元10到16世纪,后半期佛教(喇嘛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张智慧 《南风窗》2013,(12):53-55
怎么将越来越普遍和深刻的不安情绪,转化为积极奋斗、改造社会的青春能量,是现在的头等大事。"青春"正在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当"青春"的叙事浮上社会表层,其政治文化含义早已和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不同。它是对"困境"的揭示,但似乎也是在开启另一扇门前的精神表征。如何看待今天"青春"的挣扎?它  相似文献   

10.
"革命"话题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应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作为历史的"革命",因为革命首先是20世纪中国人所经历的历史。其次,革命作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现实。此外,严肃而谨慎地运用革命的思想、理想和实践,开拓了20世纪中国和当代中国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最后,革命印迹仍存在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组织和精神文化上。  相似文献   

11.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5):97-97
<正>在《书屋》今年第6期上读到摩罗先生为他的《耻辱者手记》第二版所写的序言《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终于对他10年来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嘛,他所走过的路,不过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的一个缩影。想当年,"五四"知识分子何等激进、何等慷慨激昂,经过30年的奋斗,当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大批怀有"五四"情结的文化人都不禁热泪盈眶,用胡风当时一首诗的标题来说,叫做"时间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党政关系问题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倡导"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到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政关系改革都是受到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30年来,党政关系改革理论上有很大突破,实践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人治色彩浓厚的传统党政关系模式的弊端尚未根除,如何构建符合法治精神的新型党政关系仍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3.
何明星 《南风窗》2010,(10):91-93
没有价值观的传播是万万不行的,不仅文化生意做不强,也很难发挥文化传播的增值效果。不改变这点,21世纪的中国不仅不能改变世界,恐怕还无法企及"红色中国"时代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美国犯罪学家索尔斯坦·塞林提出"文化冲突与犯罪"的理论假设,在今天"地球村"和信息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理论光芒。塞林提出"初级文化冲突"与移民犯罪的关系,在来日中国人群体中是存在的,但表现形式与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描述的情况有所区别,具有一定的华人群体的特殊性。这种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一般规范文化的冲突、法文化的冲突、歧视性文化,以及受日本社会环境影响的中国人原有规范文化的变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初,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格奥尔吉耶娃·塔吉亚娜·谢拉菲莫芙娜(Георгиева Татьяна Серафимовна)教授的著作<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Рус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修订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作者在书中"首次利用充足的档案资料",不仅充分展示了从古罗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俄罗斯文化,而且向我们展现了新视角下的俄罗斯文化史学研究动态,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俄罗斯教育部联合推荐为俄罗斯高校学生必读教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南省邓州市检察院依托深厚的穰原文化底蕴,立足自身实际,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干警素质的源泉、凝聚检察队伍的灵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强力推进理念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文化、网络文化、精细文化建设,以五项文化建设促进了机关"软实力"的提升,并以这一"软实力",提高了法律监督的"硬功夫",塑造了检察工作的"硬品牌"。  相似文献   

17.
洪啸 《法制博览》2015,(4):149+148
近年来,"城管与摊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一说到游商摊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城市里街头巷尾的大排档、烧烤摊;说到监管游商摊贩,人们往往第一反应是属于城管的管理职责。而在我国文化市场监管领域中,也有一类属于文化市场经营范畴的"游商摊贩",它既需要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又需要在监管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文化执法与文化摊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世纪之前文化批判理论的得失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总结,并剖析了20世纪初出现的极权统治与文化批判自身缺陷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了"文化批判面临着文化与野蛮之辩证法的最后阶段",并逐一从"文化概念"、"文化与文化批判物化"、"内在批判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辩证文化批判"的内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南方朔 《南风窗》2010,(1):102-102
<正>人们常说"官大学问大",这并不是大官真的就比较有学问,而是大官处于更优势的"知识权力位置",话语权在他们的那一边,他们谈起话来没有学问都变成了有学问。而这种现象不仅如此而已,不同的文化体、国家、社会、男女性别间亦莫不如此。对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梅茹耶夫从文化角度反思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文化空间,社会所有制的实质是文化所有制,文化资本在现代生产中具有优先性;自由时间是实现文化权利的领域,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体现,社会主义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扩大"自由空间",使个人按其本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