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1992年到1995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米覆膜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7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旱地覆膜玉米单产增加到400公斤,每亩纯收入180元,解决了7万多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1996年,翁牛特旗实施水稻种植新技术,一举抛摆秧10760亩,比1995年增加1万亩,实现了大的跨越,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8年,翁牛特旗创建了全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水稻种子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水稻原种场。通过品种更新,每亩收入均在16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旗每年水稻生产总增收1600万元…  相似文献   

2.
<正>"我家去年种植了100亩地的滴灌打瓜,单产达到了150公斤,市场价格是13元,卖了近20万元,除去成本,100亩地净挣了10万元以上,每亩净收入达到了1000元以上,取得这么  相似文献   

3.
正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全市种植金钗石斛8.3万亩,年综合产值约9亿元,许多贫困户依靠石斛产业实现稳定脱贫。5月的赤水,万绿丛中多了一片红色,上万亩金钗石斛花竞相绽放,这是一年一度的采花期,也是百姓期盼的收获季。"丰产期的金钗石斛,每亩年产量可达到300公斤,每亩鲜花产量有100公斤。"看到成片盛开、娇艳欲滴的金钗石斛,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万恩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正在连队活动室参加职工素质培训的农七师一三○团一连职工秦冬梅高兴地对朋友说:"去年冬天,我参加科技培训的时候了解到超宽膜栽培技术不错,所以在承包的67亩地里试着采用了这一新技术,当年籽棉平均亩产达到480公斤,比我往年用常规窄膜技术种植的棉花增加了170公斤,每亩地多收入1000多元。"  相似文献   

5.
媒体称龙江县清秀水稻产业技术协会会长孙清秀为"水稻大王",显然不是根据他区区30亩的种植面积,而是由于他在当地推广旱育稀植、超稀植、无公害水稻所产生的巨大示范效应:全县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后亩产翻两番,超稀植推广技术后每亩增产150多公斤;他率先种植的无公害水稻已超过1万亩,每公斤米高于普通大米0.30元仍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全乡稻农年增收近百万元.  相似文献   

6.
传统水稻栽插模式是在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田里进行,且一亩田只能栽稻6000窝~8000窝.而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在水稻试验田里,采用新技术"三位栽稻法"(即呈三角形形状),一亩试验田比常规栽稻法增产了100公斤~125公斤稻谷,按目前国家最低粮食保护价(1.44元/公斤)计算,每亩可增收144元.这项新技术对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7月17日,山东省平度市"粮食银行"田庄镇粮站代办点,当日小麦收购价1.77元/公斤。由于急需用钱,加上粮价上涨,中柳坡村农民邹成波果断地把储存在"粮食银行"的7889公斤优质小麦兑换成现金。邹成波的这批小麦是27天前存到"粮食银行"的,当初入库收购价格是1.70元/公斤。这一进一出,扣除每吨17元的库存损耗,邹成波存储的小麦赚了418元。  相似文献   

8.
正2月13日,享有"大学生村"美名的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新年年味尚浓,村民们已走进田间地头,纷纷翻犁土地、运送农家肥,积极为高粱种植进行春耕备耕工作。去年每公斤8.2元的高粱订单收购价,让红星组赵有维夫妇尝到了种植高粱的甜头,他家种植的6000多斤高粱卖了25000多元,成为赵有维夫妇供3个大学生和1个高中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家以前种玉米,亩产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改种高粱,每亩高粱收入达到2700余元,收入比从前增加  相似文献   

9.
群山村地处东安县中部的井头圩镇,东冷公路穿村而过。1999年,在县建整扶贫队的大力支持下,群山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逐步发展起以葡萄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经济”。目前,村里种植的葡萄有红提、黑提、巨峰、京亚、白香蕉、龙宝等20多个优良品种,年产量达150万公斤,远销湖北、江西、广西等地。村支书蒋家和是最早种植葡萄的村民之一,他告诉笔者,种葡萄每亩最低可实现产值4000至5000元,高产的可有6000至7000元,除去成本近1000元,利润是相当可观的,比种稻谷强几倍。2001年5月,蒋家和、张百平等7个种植大户,发起联合87户葡萄种植户,成立…  相似文献   

10.
正5月底,周礼贵的香葱基地开始新一季的种植与承保。与去年承保不同,今年除去中央及地方政策性补贴外,贵州省蔬菜专班还给予每亩5元的承保补贴,算下来周礼贵每亩每季只需缴纳4.6元,最高每亩每季可获赔1200元。"政策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今年服务更贴心。"周礼贵说。今年,除了保费再降外,针对"9+3"县区,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  相似文献   

11.
正"春风行动"正当时,记者走进三穗县长吉镇中远葛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村民正趁着好天气在田间种植葛根,地里翻土机来回穿梭,村民有的在打坑、有的插苗、有的洒水,分工协作,井井有条,一幅春耕图景呈现眼前。"过去我们这里种植玉米,收入很少只能维持温饱,现在大家都改种葛根收益很高,平均亩产能有4000斤,每亩预计能收入6000元,比种玉米划算,还能通过流转土地租给合作  相似文献   

12.
<正>8月初,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乡"金西红粱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都在忙着收割、加工红高粱。"今年,我家的红高粱要卖8000多元。"看着红彤彤的有机高粱,雪骡村三组村民杨恩林一脸喜悦地说,"种子、肥料、杀虫灯等都是酒厂免费提供的,我们出点劳力就行了。"据杨恩林介绍,他家今年栽种了3亩红高粱,可收高粱900公斤,按照订单价格每公斤9元计算,能收入8100元,比种玉米每亩增收2000元。龙马潭区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腹地,近年来,以政府补助、科技投入、订单销售和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西红柿能长15米高, 果实像葡萄一样,一串结87颗,一亩地产两万公斤,收入22万元;甜椒有青有红,金黄金黄的,像蜡塑工艺品,亩产1.5万公斤,每公斤卖24元;网纹甜瓜每公斤16元,每亩收13万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郊,一个100亩的"亚世达国际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让周围的农民开尽了眼界:"老天爷,这哪是种庄稼?简直是种金子!"示范园引进以色列滴灌和微喷技术,电脑控制,  相似文献   

14.
<正>农九师一六三团南区农五连女职工黄春花,自通过"绿色证书"培训以来,今年用所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经过科学投入,精心管理,在承包土地和大棚种植上都喜获丰收,她种植的20亩红小片打瓜,单产120公斤,纯收入1.4万元,20亩饲料玉米单产达1000公斤,纯收入1.5元,庭院大棚纯收入达7000元,累计收入达3.6万元。  相似文献   

15.
谢昌达  韩雪 《当代贵州》2013,(20):36-37
建体系,创品牌,提高了乌当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切实改变了过去优势农产品有高产无高价、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今年风调雨顺,梨子长势好,果大味甜,平均亩产可达2000多公斤,游客入园采摘,按每公斤40元计算,每亩可收入8万元。"走进乌当区贵阳玉兰科技农  相似文献   

16.
“没料到销路这么好,更没想到收入会这么多,”一位老瓜农,站在自己承包的十几亩西瓜地头,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地说。在通县,大多数瓜农都有这样的看法。通县今年种植西瓜15,000多亩,总产近5,400万公斤,比去年增长近90%;总产亩产和总收入都大大超过历史最好时期,每亩平均收入664元,比去年增加227元。在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的第二年,通县西瓜产销出现这样好的形势,这既说明改革的必要,也说明我们在尊重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作为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从中也得到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封面主题     
<正>岑巩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狠抓杂稻制种产业发展,2019年县实施杂交水稻制种3.04万亩,惠及10个乡镇77个村,预计产值735.68万公斤1.1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脱贫致富。通过技能培训,该县培育了制种农民技  相似文献   

18.
江苏金坛。姓张的农民种的是普通小麦,每亩平均成本大体如下:粮种19元,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83元,水电费26元,农机播种、收割费用34元。如果分摊进“三提五统”、教育集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费用,每亩地投资不少于250元。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接近400公斤,按当地保护价每公斤1.14元计算,销售收入约45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约200元。  相似文献   

19.
正赫章县松林坡乡种植了4124.6亩香葱,一年可收获三季,实现销售额达1.2亿元,3年内带动上万村民就业。初冬时节,位于赫章县松林坡乡的香葱种植基地十分繁忙。"种植了4124.6亩香葱,每亩每季可产出香葱5000斤。规模要扩大到一万亩以上。"基地负责人周礼贵热情介绍,香葱一年可收获三季,实现销售额达1.2亿元,3年内带动上万村民就业。  相似文献   

20.
大悟县新城镇是徐海东故里,这里的人民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今天,新一届党委、政府为了使这片红色土地上近5万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全面实施”调整结构壮产业,科技优化增效益”的发展方略。1999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932万元,人平纯收入净增230元。 一、抓优良品种,向特色要效益。新城镇从调整结构入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发展高效种植,发展地膜花生和地膜西瓜、土豆。通过对小麦、水稻、花生栽种示范,带动农民调整,使结构调优、产量调高、规模调大。一是民主村建立500亩“杨稻6号”优质稻示范基地,亩产1200—1300斤,平均每亩增收350—400元。二是在李河村建立1000亩“中花4号”双季地膜花生基地,亩产增收120斤左右,人平均增收130元。三是在民主村建立优质杂交小麦基地1000亩,平均每亩增收100元左右。还分新府、新城和新街三片建设10000亩地膜花生和5000亩地膜西瓜,全部推广“中花二号”、“中花5号”和“奥油2000”等优良品种和高效间作模式,早地地膜花生杂套油菜和秋粮,水田种植地膜花生。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织地膜和花生专用肥;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到田头;政府还每亩无偿补助10元,负责提供扶持资金,使农民亩平比常规种植增产220公斤,增收近500元。为打响新城镇“娘娘米”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