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两型社会"建设,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主体、对象、价值、方法等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武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和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以来,与以"天人合一"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天人合一"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凝心聚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任务的提出和深入,有一个问題越来越突出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要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问题。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塑造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別于任何社会精神文明最重大最基本的标志。我们应该看到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五四期间思想争鸣,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此时,出现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大辩论,各方思想观点激烈碰撞,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升华。本文旨在通过述评这场论战,倡导运用唯物史观融合西方科学思想与东方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以"研究"作为其本质特征,它表现为一种"表象性"思维,即将一切存在者对象化从而进行摆置、支配和计算,由此,现代社会进入了一种现代科学"座架"的异化状态,而现代人却沉溺在现代科学制造的消费社会的迷梦中不能自拔。对现代科学"座架"的控诉,要求进行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对现代社会的真正的"沉思",正是在这种"沉思"之中,创新被视为现代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于始终介入现代社会的科学来说,创新从来不是答案,而毋宁说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民主又成为热门话题;议论丛生,众说纷纭,出现了多年少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这本身是对“五四”民主科学精神最好的纪念和继承。这次对中国民主运动的反思涉及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0)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关于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四运动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五四精神"助力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应铭记历史,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五四精神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爱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新知识分子,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所召唤,出于"救亡"的政治目的,发起了反传统的文化批判运动和"外争国权"的政治运动。他们秉持的进化论的观点和主张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历史危机的挑战所作出的思想反应,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实现"救治中国"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不仅仅是反帝爱国运动,而是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和现代化启动于一身的一场民族觉醒运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实质,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是反对定于一尊、限制和扼杀其他思想派别的文化专制主义,是高举科学、民主旗帜,冲破文化专制主义阻力,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民族文化复兴,这与国内那股"左"的思潮、"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并无共同之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这与蔡元培在北大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一脉相承,互相衔接.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5)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沉重而斑斓的一页,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迹。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深切地缅怀五四先驱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斗志,认真地总结五四运动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能够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从而使其顺利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使其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不辱使命、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85,(1)
如果一位历史学家企图描绘当代中国的风貌,那末,他就应当为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开展的读书活动大书一笔。从“文革”时“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愚昧年代,到今天成百万、上千万青年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追求科学,无疑是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五四”运动高张的一面大旗——科学,今天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基本内涵,既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最近,本刊编辑部特邀上海市委党校哲学和党史教研室的理论工作者,围绕“五四”与文化建设、“五四”与马克思主义、“五四”与科学民主、“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等题目,举行了座谈。现将发言內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定位和重估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当代科学发展的力度和深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纵观李约瑟的一生,无论是他的科学事业、生活作风还是他的人生理念等,几乎都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视角,通过作比较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对"李约瑟难题"的影响,从而为"李约瑟难题"的解析找到一条更加科学的路径,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向世界的传播中,对科学史研究的转向以及科学家们的世界观曾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闫喜凤 《理论探讨》2002,1(6):25-28
前提性知识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前提性知识 ,内史、外史对立统一并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前提性知识的继承和发展使科学的发展表现为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广义的科学评价也就是一种前提性知识的评价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通过前提性知识中的价值取向这一维度为中介而得到整合 ,前提性知识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前提性知识的变革也是社会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璀璨的科技成就,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经验,轻视科学实验、理论思考,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提高到思辨和原理的阶段,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通过吸取和消化现代科学精神、科学规范、科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彰显其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中国科技的历史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6)
发生于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四精神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五四精神融入了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新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科学、自由、和谐等精神内涵纳入了五四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五四精神有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吴永 《理论导刊》2007,(12):35-37
陈独秀早期的中西文化评判尽管对传统文化批评甚多,带有"舍中求西"的情感倾向,但他并非要全盘否定和废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对之进行合理改造,以便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五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陈独秀的评判基本上是客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轨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危机。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社会文化带来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完备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以"双微双强"为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实现。现代化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但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现代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并举,二者不得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