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貌不惊人,衣着朴素,厚厚的近视眼镜后面是一双不大的眼睛,瘦高的身材略微有点佝偻,这就是安吉县溪龙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分管农业的副主任钱义荣。然而,在溪龙乡农民心中,他是一位"活财神",一个双脚沾满泥土,脑中充满智慧的农业"百事通"。从一个农技员到带领群众致富的"活财神",钱义荣靠的是过硬的农业技术和助农致富本领。  相似文献   

2.
搞雕刻、搞特色种养、创办幼儿园……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投身创业,靠技术靠勤奋靠辛勤的汗水发家致富。他们不仅转变了身份,从普通农民蜕变成一个创业者,而且带动一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期特别编发4位青年农民创业故事,也许可以给想创业的农民兄弟一些鼓励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搞雕刻、搞特色种养、创办幼儿园……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投身创业,靠技术靠勤奋靠辛勤的汗水发家致富。他们不仅转变了身份,从普通农民蜕变成一个创业者,而且带动一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期特别编发4位青年农民创业故事,也许可以给想创业的农民兄弟一些鼓励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靠工资生活,过平常日子"。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在上党课时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为官从政的真谛。据《旧五代史·晋书》记载,清官高汉筠在襄州供职时,有位恶吏私赠白金五百两,他说:你不是多剥削农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贩,"吾有正俸,此何用焉!"遂将白金悉数上缴,并告诫该吏不可再为。抗日民族英  相似文献   

5.
曾有人风趣地说,中国的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袁隆平的这个梦想也是亿万农民的憧憬,为此他付出了40多年的艰辛努力。虽然这个梦想还没有最后实现,但袁隆平培育出的高产、质优杂交水稻已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袁隆平已经成功培育出亩产可达800多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国际权威人士认为,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将因此得到解决。为此,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  相似文献   

6.
梁尚明  张捷林 《当代广西》2004,(1):37-37,36
从一个农民到一个业余举重教练。他靠的是对举重所独有的痴迷和自信;从一个普通教练到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冠军启蒙教练,他靠的是对举重的执着  相似文献   

7.
希望的田野可贵的创举──对榆次市张庆乡举办农民科技节的调查杨勇在张庆乡地处晋中平川,潇河北岸,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也缺乏技术。单靠传统的耕作技术,靠老天帮忙,靠有限的资金投入,经济无法快速发展。出路在哪里?1990年张庆...  相似文献   

8.
"能种出这么好的灵芝,全靠这片林子。"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农民张玉球望着一朵朵褐色的灵芝满心欢喜,"以前我们都是靠砍木头为生,现在林下种灵芝,不砍树也能致富了。"这些年,像张玉球一样尝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甜头的农民越来越多,林下经济正成为我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林业大省(区)和林  相似文献   

9.
他今年28岁,身高不足1米,行路要靠两手扶地往前挪,1公里要"走"两个多小时。他连年被共青团省、市、区委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1993年被评为"枣庄市十大杰出青年"。他义务办学的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省话剧院以他为原型,排出"精品工程"--《轮椅上的梦》。他叫房增富,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岩店村的一位残疾人。房增富从小患"婴儿瘫"行走困难,小学和初中都是靠母亲或姐姐背着或用小车推着上学的。16岁那年,他的双腿肌肉完全萎缩,膝关节以下不能伸开,走路时要把双手放在脚面上,靠…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6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大陆"十佳农民"与台湾"杰出农民"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两岸20多位优秀农民代表齐聚一堂,分享专业技术和经验,切磋心得体会,增进感情交融,探讨两岸农业未来发展理念和合作前景。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宁启文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他表示,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农业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无可比拟的条件。下一步将强化政策创设、平台创立和机制创新,给予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更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农民的孩子,这辈子一直和农民打交道。30多年来,他建立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途径,累计推广运用3亿多亩。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说得最多的是"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科技扶贫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百花村,青年何海军可是当地的"名人".虽然是残疾人,但他却身残志坚,开设养殖场养鹌鹑和土鸡,成为村里出了名的养殖大户.如今,靠这一买卖,他一年就能净赚20多万元. 何海军今年32岁,有先天性腿部残疾,行走不便.提起搞养殖业的初衷,他向笔者道出了来龙去脉:在养殖鹌鹑之前,他手上有电焊技术,常年在外打工.2010年的一天,他辞职回家,向父亲表达了想要创业的念头,"父母年纪都大了,啃老总不是办法,不如创业,争取做出点成绩."他的想法正说到父亲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13.
"我今天上午有时间就过来了。下午就没空喽。"说话这人个子不高,一身不起眼的黑色衣裤,看上去就是山里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但说话的口气却显得十分忙碌。他就是从贫困户变身致富"领头羊"的浦源镇东升村村民周孙庭。周孙庭的妻子因病丧失劳动力,两个孩子年龄尚小,全家靠他一人做农活糊口,生活在贫困线下。省政协在挂点帮扶东升村期间了解到情况后,给了他1万元产业帮扶周转资金。他用这笔钱租下村里后门山的12亩荒地,买了13只羊。就是这"第一桶金",助他走上了养殖致富路。  相似文献   

14.
王强东——山东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省优秀共产党员。他任临沂市付庄西南村党总支书记十几年来,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成为当地有名的"经济能人"、"改革的强人"。王强东,"强"在哪里?最近我们到他那里考察,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强东之"强",就"强"在他密切联系群众上。来自群众1982年9月,36岁的青年农民,共产党员王强东,挑起了付庄西南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上任伊始,王强东就把"宝"押在了"人和"上。他请来了镇、市和地区的领导,为他把关定向;聘来了工程技术人员,为他勾画蓝图;招来了老农民、老干部、老党员,为他出谋划策。王强东一片真情,感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三老"座谈会上,老人们开言有新计,举口献良方,语重心长地对强东说,"千年基业换百主,一番涮整一番新。咱西南村2400多张嘴,仅啃这600多亩地,顶多只能填饱肚子,谈何致富?可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处煤区,可以挖掘;脚底下就是粘土、矸土、矸石,可以发展建材陶瓷业;手头上又有咱西南村几百年的传统翻砂铸造技术,只要利用起来,何愁不富!"群众的回天转日之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17,(8)
<正>他,一手创办湖北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并逐渐成长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让湖北小龙虾成为欧盟多家超市指定品牌。从事水产品加工20多年来,他带领公司技术部先后开发新技术5项,研制新产品8个,运用新成果26项,是湖北省甲壳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带头人。他,率先在全省提出靠企业主体助推"四化"同步发展,绘制了一幅"华山村镇大型综合社区"蓝图。他叫漆雕良仁,湖北华山水产食品有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事、愁事,汝南县人大代表养成了一种爱"串门"的习惯。他们"串门"的目的,是了解掌握农民群众的呼声,尽快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汝宁街道大付庄村一组农民卢莹一家5口人,生活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维持。卢莹在家既要照顾孩子上学读书,又要照料年迈多病的老人,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2016年3月的一天,县人大代表、该村妇女主任孙玲到卢莹家"串门"时,看到庭院栽培有各  相似文献   

17.
正1974年4月至1978年3月,我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在睢县董店公社当知青,先后在向阳和柴寨两个大队插队落户。4年间,我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饱经考验和磨练,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锄禾日当午那时,河南农业很落后,机械化远未普及,农民沿袭千百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割麦靠镰、翻地靠锨、除草靠锄头,种田主要靠人工,劳动强度很大。我和当地农民一样靠工分吃饭,每天脸朝黄土  相似文献   

18.
正"刘入源得奖了!"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玉林市博白县江宁镇农民刘入源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此之前,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接连获得国家级的荣誉,对刘入源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肯定,鼓励他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路上不断前行。16岁那年,一场意外让刘入源永远失去了右手。中学毕业后,刘入源因为身体残疾,择业困难,无奈的他决定回家尝试创业。2009年,当他意识到比猪肉贵3倍的羊肉基本靠从外地购进,市场需求量较大  相似文献   

19.
柴海臣 《乡音》2011,(3):31
今年48岁的曲周县政协委员、出租车司机张青彬,开出租车6年来,先后救助61人,垫付医疗费近万元,当地群众都叫他"活雷锋"。他的事迹,曾被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青彬6年前下岗后,跑起了出租,靠这份辛苦钱供养着80多岁的父亲、多年患  相似文献   

20.
《人民公安》2012,(17):7
任凤祥的"佳县好人"称号,最初来自他救起的77条生命。陕西省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位于黄河岸边。十几年前,村里与黄河对岸的交通往来还得靠渡船,经常有人落水,在河上跑船的任凤祥只要看到了,总会奋不顾身去救。这些年,黄河交通安全多了,不再需要他下水救人,他和几位村民合伙在村口的黄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