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成人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国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而执政者肩负着秉持社会正义、恪守社会公平的双重职责,因此,坚持以社会正义为本,制订政策和法律,建章立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选措施,以社会公平为度,执行社会正义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治理的理念的提出,使得传统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路径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看出,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政治生活的主题逐步回归到了社会生活,并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下,由此,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方式由政策和教育逐步向制度和机制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上的安排,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行政作保障,而和谐政务则要求政府必须在社会治理方面有所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既是现代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女性参政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决策主流化的产物。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结合中国的公共政策理论,通过对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策内容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三个重要环节的具体分析,考察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女性参政问题,探讨妇女参政与社会制度、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全面构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设想及具体策略,为切实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搭建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大亮点.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把社会和谐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7.
何筱娟 《党史文苑》2007,2(11):57-58
加快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构建和谐社会"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当前,应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建华 《求实》2007,(4):53-55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也是当前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确立的重要议题之一,研究社会公平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归属感涵盖了认同感、安全感、成就感等主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意义.归属感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转型对归属感产生的冲击,而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完善方面也损害了现代人的社会归属感,并由此引发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强化归属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设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体制,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会功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及整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社会建设是随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而进一步明确的,但社会建设不等于和谐社会建设,它们不能放在同一层次使用。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内容和重要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1.
刘新刚  吴倬 《理论学刊》2008,1(4):62-66
哲学的实践论转向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方法论变革的深层理论动因.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带来发展理论方法论的变革.方法论变革使马克思解决了发展中理性缺失和价值缺失的问题,实现了发展的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的辩证统一,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发展之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变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宪政理论历经消极宪政到积极宪政的发展,再到其他宪政理念的兴起,实际上都是在寻求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对中国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回应.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宪政框架下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目前存在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构建社会安全网,消除社会排斥,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维护社会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冲突自然地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理解社会冲突、深刻把握社会冲突为我们最适当地应对社会冲突、化解社会冲突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文章以社会冲突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等多个理论为视角,多角度分析社会冲突,期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点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这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实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明确思路。一、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总要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2.…  相似文献   

16.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大亮点。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把社会和谐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徐秀霞 《新长征》2006,(12):51-5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真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并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做出努力。就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基本保障而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问题的解决,法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建国60年来党对社会整合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整合社会的能力状况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整合模式实现了由行政整合向利益整合的转变;由组织整合向政治整合的转变;由一元整合向多元整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构建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机关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机关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稳定与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压倒一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追求何种社会稳定的理想目标、如何通过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来实现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