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5年以来,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之后,“伊斯兰恐惧症”在法国不断泛化、外溢,穆斯林群体和主流社会陷入双重困境。穆斯林群体生活更为艰难,对世俗社会的认同每况愈下;而法国政府在穆斯林问题上也面临两难境地。“恐伊症”或者说法国的穆斯林问题,反映和折射的是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和挑战,亟须整体性的认知和解决思路。本文认为,法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社会后果、移民融入模式的困境以及所谓两个“平行世界”的不平等,尤其是政治资源上的不平等,构成了法国“恐伊症”的重要根源。而化解现实存在的社会群体间政治经济差异及不平等,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富有希望的法国社会,才是解决法国穆斯林问题的正道。法国的“恐伊症”是欧洲穆斯林问题的一个缩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更呈现出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军队》杂志编者按:众所周知,斯拉夫人占原苏军军官人数的80%以上。现在,在独联体多数国家的军官中斯拉夫人仍占多数。就拿独联体的中亚各国来说吧,在这些国家的军队中服役的军官就有不少于50000人是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斯拉夫人。 这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各“穆斯林”国家对斯拉夫军人的权利保护的程度如何?斯拉夫人在这些国家的军队中占多大比例?这与俄罗斯的利益有何关系?这里有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10月1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格罗莫夫1日宣布,俄总统普京当天指示国防部,尽管目前与格鲁吉亚关系紧张,但俄罗斯仍将根据双方达成的撤除俄军事基地的协议继续从格鲁吉亚撤军.2日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呼吁欧盟在经济、政治和能源问题上与俄罗斯建立“亲密伙伴关系”.6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说,尽管格鲁吉亚当局释放了被扣押的俄军人,但此举并不能消除俄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当日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批准了有关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撤除军事基地和设施的协议.10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开始访问德国,举行为期两天的“彼得堡对话”。加强能源、经济联系、扩展航空制造业合作成为了普京此行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1968年,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开始出现“穆斯林独立运动”,由此,菲律宾的“穆斯林问题”便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1972年,以米苏阿里为首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成立,要求将菲律宾南部地区分离出去.南部发生的穆斯林与基督教徒间的局部武装冲突,遂发展成为波及整个南部的武装斗,形成持续不断的穆斯林运动.这场运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影响目前菲律宾和平和安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关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对这一运动作过探讨,然而,对于运动的宗教背景及根源的实质等  相似文献   

6.
车臣一印古什自治共和国是俄罗斯的一块穆斯林“飞地”。它位于高加索的东北坡和与其接壤的车臣平原和捷列克—库马低地上,西边与格鲁吉亚为邻,东南与达吉斯坦交界,北部是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首都为格罗兹尼。共和国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居民有车臣人、印古什人、俄罗斯人等。车臣族人现在苏联有95.7万人,大多数住在本共和国,他们占了共和国人口的50%以上,小部  相似文献   

7.
经济国际化与苏东经济体系的瓦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初期,俄罗斯把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确立为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于是,支撑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充当了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指导思想。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特别是现代货币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休克疗法”改革方案并没有使俄罗斯人看到文明的现代市场经济,继盖达尔之后的几届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休克疗法进行了反思,但政府危机使经济转轨模式无法根本调整。普京上台以后,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的“富民强国”的经济思想,并通过将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的“第三条路”来推行他的政策主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俄罗斯的命运使全社会深感不安,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均纷纷提出关于国家发展的方案。这些方案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东西方之间作选择;第二种是把俄罗斯作为欧亚之间的桥梁;第三种意见认为俄罗斯应当有自己的独特发展的道路。这三种方案提出的依据不同点在于对东西方看法问题上。在俄罗斯土地上曾一度追求“全人类的”西方有价值的东西。不少人提出,应当研究确定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相符的意识形态。认为完成了此项任务以后,就可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又有另外一些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不能只注意“全人类”这个赤裸裸的抽象概念而忽视了具体的人民。他们认为“民主主义者——西方人士提出的任何一个纲领都完完全全地脱离了俄罗斯生活的实际情况。在这些纲领中明显地忽视了其它各国人民——东方各国人民的经验。他们要求全社会需要提高认识,对于“文明社会”,对于“民主”应当深思熟虑,至少要对它们持审慎的态度。他们究竟希望从东方各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几乎贯穿着整个俄罗斯文明发展过程,和俄罗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结合紧密。宗教情绪浸润着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其内心生活和言行规范。在沙俄时代,居民中信仰宗教者超过人口的90%。十月革  相似文献   

10.
浅论普京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初期,俄罗斯把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确立为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于是,支撑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充当了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指导思想。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特别是现代货币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休克疗法”改革方案并没有使俄罗斯人看到文明的现代市场经济,反倒“把国民经济搞休克了,把国家搞休克了,把人民搞休克了”。继盖达尔之后的几届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休克疗法进行了反思,但政府危机使经济转轨模式无法根本调整。普京上台以后,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的“富民强国”的经济思想,并通过走将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的“第三条路”来推行他的政策主张。新总统的政策措施已开始发挥作用,而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泰国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仗着不少伊斯兰国家的援助进行反对佛教徒同胞的斗争,穆斯林要求有自己的一个独立于曼谷之外的国家。一伙全副武装的人拦住一辆行驶在通往泰国南端的陶公府和北大年府公路上的汽车。旅客们被迫一列队形的站在公路两旁。穆斯林在左边,佛教徒在右边。“真主是不可战胜的,真主是伟大的。”拦路人对着佛教徒吼叫“跟着说!”可是那些不相信真主万能而认为佛善良的泰  相似文献   

12.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菲律宾南部就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随着1972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南部的动荡终于演变成为一场穆斯林武装集团与政府军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场社会动荡和武装冲突中,菲律宾的穆斯林不仅组织起政治团体和武装部队,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主张。穆斯林的武装斗争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储殷  唐恬波  高远 《欧洲研究》2015,(1):1-20,165
有关欧洲穆斯林问题的大量研究,往往都关注穆斯林群体在西方世界中身份的建构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紧张关系。但这些分析可能恰恰制造了某种盲区,因为它忽略了文明冲突表象下的阶级问题,也忽视了少数族裔的极端暴力行为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本文认为,今日欧洲的穆斯林问题,不仅仅是宗教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怖主义问题,而且还是福利国家中的阶级压迫以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危机的结果。所谓文明冲突,很可能是少数族裔、移民群体无产阶级化的结果,而不是源于欧洲穆斯林整合困境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从阶级分化这一因素出发,我们可以摆脱将宗教视为自然属性的偏见,从而深刻认识到伊斯兰教对于外籍劳工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上的意义。宗教和身份与其说是人的自然属性,不如说是成长于特殊经济基础之上结合独特文化元素的产物。因此,以一种基于阶级、身份等多维度而展开的更为丰富立体的视角来分析欧洲穆斯林的问题,将有助于研究者摆脱简单的印象式、描述式研究的局限,从而避免倒因为果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独联体的存在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但是,俄罗斯要想保住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地位,还必须成为独联体的“经济磁铁”,而这恰恰是它很难做到的。一再发生的“颜色革命”表明,俄罗斯在独联体正面临重大地缘政治失败,这种失败实际上源于其政策中难以克服的矛盾。从目前趋势看,独联体仍会事件频发,最后导致名存实亡,分离和分解为小范围合作组织,从而变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灰色区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苏尔科夫的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纵观其思想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比较明晰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随着普京在第二任期前后夯实了执政地位,苏尔科夫开始打造主权民主的治理理论,并促之成为了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第二阶段开始于俄罗斯与西方爆发对立冲突的乌克兰危机,苏尔科夫展开了对俄罗斯之独特性与二元文明的探讨;第三阶段则是普京开启最后任期之际,苏尔科夫对普京道路进行了总结并极尽鼓吹,认为根植于俄罗斯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性中的普京道路,才是最适合也是必须遵循的俄罗斯未来发展之路。始于消除西式民主的“魅”,到最终完成对俄罗斯方案的话语建构,通过这三个阶段,苏尔科夫打造出了一套当今俄罗斯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此提供了“俄罗斯是谁”、“俄罗斯向何处去”的苏氏答案。  相似文献   

16.
原苏联130多个民族虽曾断断续续地同处于一个大家庭达数百年之久,但从来没有真正和睦、融洽地相处过。苏联解体,有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切民族间的恩怨嫌隙都暴发无遗,致使有关国家内部局势动荡,矛盾冲突频发,有关国家之间相互成仇、干戈相向。冷战后原苏联地区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集中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该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纷争和矛盾。就近年的情况看,该地区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俄罗斯人的地位问题,俄罗斯人与非俄罗斯人之间,非俄罗斯人相互间的冲突问题以及俄罗斯的反应及其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苏联,有三十七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成为继东正教之后的第二大宗教。根据苏联一九八○年三月公布的一九七九年人口普查资料,苏联现有二亿六千二百万人,其中四千三百万人是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中,穆斯林的人口比重从11.6%发展到16.5%,使苏联成为继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之后穆斯林人口名列世界第五位的国家,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19.
印尼的高等教育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学生的半数以上来自上层社会,即来自印尼的“中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二是学生的大多数是穆斯林。在印尼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尼的高等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少数人的、有钱人的教育”。一位名叫库莱曼的学者认为,就印尼各阶层人民来说,教育机会对每个人似乎是  相似文献   

20.
论俄罗斯新制度安排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现阶段,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正在努力构建一种与俄罗斯本土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它们被认为是俄罗斯“可控式”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这一制度安排的产生基于以下社会背景:第一,叶利钦时期所推行的“自由式”的制度安排,被俄罗斯转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俄罗斯行不通;第二,普京治理国家的理念及普京政府的政策措施的推动;第三,“可控式”制度安排是俄罗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并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及其未来崛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这种推断的基础上,本文对俄罗斯“可控式”制度安排及其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于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促进俄罗斯崛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试图给出一个结论:俄经济发展将有可能沿着具有俄罗斯特征的“可控式”制度安排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