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夏纲 《犯罪研究》2000,(3):40-44
团伙犯罪,是刑事犯罪发展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遏制住团伙犯罪,就能控制住犯罪的规模性,进而有效控制住犯罪的质变。近年来,在日趋激烈的遏制与反遏制中,团伙犯罪演变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本文试图主要立足福州实际来对当前团伙犯罪的演变与遏制进行探讨。一、当前团伙犯罪的演变思考从全国来看,近年来由于受到第五次犯罪高峰的影响,团伙犯罪活动出现了量多质高的新特点。从我市情况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有的大量数据表明,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现状严峻,其特点主要有: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犯罪类型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从性质上看,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化方向发展;从犯罪手段上看,智能化犯罪增加;从组织形式上看,团伙犯罪现象严重、女性犯罪增加。本文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以期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其消灭在犯罪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特点以暴力型、涉毒型、财产型、淫欲型为主;一般犯罪占多数,团伙作案占较大比例,非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犯罪动机荒诞,犯罪行为幼稚冲动,作案前无共谋,手段残忍,自制能力低,报复性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二是学校教育的失误,三是社会责任的缺失.应制定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管理的阶段性整体规划,加大国家保护的力度,重视未成年犯的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将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回归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入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任何故意犯罪都存有明显的犯罪动机。作为犯罪群体中一特殊群体犯罪———女性犯罪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 ,其犯罪动机有自身的特点。就类型而言 ,主要表现为物欲型、情绪型、无知型和恶逆变型等 ,而其中性别差异比较明显的有情绪型、无知型和恶逆变型。  相似文献   

5.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猖獗,农民(包括少数民族)是贩毒的高发群体。这除了跟特殊的地缘位置有紧密联系之外,还与他们自身的弱势地位有关。各种能力的弱势和地理、文化的边缘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他们参与贩毒,从而在贩毒方面表现为多体能型、马仔型的特点。要想遏制毒品犯罪,就必须加强边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弱势群体赋权,加强其各方面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团伙型犯罪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分类,它不同于法定的"犯罪集团",也不同于司法实践中的"犯罪团伙"。本文以宽泛的视角归纳了几类团伙型犯罪的刑事政策,并探讨其存在的国际环境,以期对该刑事政策的发展脉络和存在原因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应的社会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犯罪是从人口学角度定义的犯罪类型,其反映的人口是动态的.城市发展规模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与犯罪发生的数量呈正比——在一个国家中,城市规模越大,犯罪率越高已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发生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之于其它群体犯罪有着其独有的特点,两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似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丁寰翔 《犯罪研究》2000,(2):16-17,34
本文指出犯罪成因及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涵义,从犯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来分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庞岩 《法制与社会》2013,(30):249-250
涉枪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当前形势下,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涉枪犯罪率却在急剧上升,值得相关部门的引起重视。纵观当前形势下,上海涉枪犯罪的基本特点,从犯罪主体上讲具有主体多样化、集团性等特点;从犯罪行为上讲具有犯罪类型多样性、通过网络贩枪和枪毒同源等特点;从涉案枪支的来源上讲则具有渠道多样化,类型繁杂等特点。因此,公安部门必须加大对涉枪犯罪的惩处,清查收缴社会的流散枪支,加大对枪支运输途径的截留查处,并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彻底清除涉枪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0.
团伙犯罪,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当前,我们从刑法理论上研究诸如团伙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团伙犯罪能否成为共同犯罪的独立形式等一系列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一、团伙犯罪的概念团伙犯罪迄今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这是同犯罪团伙类型多种多样,行为特征复杂  相似文献   

11.
李玉洁 《法制与社会》2012,(25):164-165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犯罪性质、手段等的变化,狱内押犯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暴力、涉黑、涉毒、重大刑事犯罪明显上升,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罪犯年轻化,特别是1980年以后出生(以下简称80后罪犯)的罪犯以较快增长速度迈进监狱大门,而且相对比例逐年上升。犯罪低龄化趋势非常明显,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类罪犯的逐步增加,改变了监狱的押犯构成,增加了管理教育的难度。在创建和谐监狱的大背景里,要确保严峻形势下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降低重新犯罪率,必须针对这部分罪犯的思想行为、犯罪成因以及犯罪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为改造中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和教育改造对策、措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罪犯的犯罪观是支配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将扭转罪犯的犯罪观作为改造的主要内容。在改造犯罪观上,应认真把握好“揭示”与“改造”两个环节。“揭示”的原则要求是:思想方法力求科学,在方法上力求综合,搜集材料务求全面,要抓好揭示的有利时期。“改造”的要点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破立结合”的原则;在教育内容上,要贴近罪犯的思想实际;在改造重点上,要注重提高罪犯的认知水平,对改造效果要进行反复测评,注意巩固罪犯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是指带有明显宗教狂热色彩或者利用信众对宗教的虔诚而实施的恐怖犯罪活动,是宗教极端主义的现实化.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是当今最主要的恐怖犯罪类型,在中亚地区最为猖獗.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的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有本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的研究.本文论述了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危害性,中亚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本文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与正统宗教的关系,全面认识该类犯罪的本质.为了有效地预防新疆的宗教极端型恐怖犯罪,本文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例如,正确对待宗教,实行适当的宗教政策;弘扬民族文化与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抵御各种利益诱惑的抵抗力,防止被极端势力所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 ,是“严打”整治斗争中要重点打击的犯罪。正确把握这类犯罪的特征 ,界定其相互间的区别 ,对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犯罪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办案实际 ,对这类犯罪的主要特征、区别及如何认定 ,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团伙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犯罪团伙已具黑社会雏形,有的正向黑社会组织演化,其中以流氓团伙犯罪影响最为恶劣。一些流氓犯罪分子纠帮结派、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气焰嚣张,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流氓团伙犯罪的几个特点当前流氓团伙犯罪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团伙成员成分复杂。从团伙成员的个人犯罪史上看,大多数有前科、劣迹,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有的受过多次打击处理,还有一部分人是作案在逃犯,他们往往成为流氓犯罪团伙的骨干和支柱;从职业上看,一半以上成员是无业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从年龄上看,青少年占绝大多数;从文化层次看,初中文化水平以下者居多。二、团伙组织比较严密。一些流氓犯罪分子仿照旧社会封建行会和境外黑社会组织的形式成立各种帮会组织,制定帮规会约,封名封号,划分势力范围,仅从"二十四支刀"、"地狱行动  相似文献   

16.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4):136-136
张竞模等人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海)2006年第6期上著文《未成年人定罪量刑特殊性研究》说,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以下特点:1.主体特点。相对于成年犯罪人,未成年犯身心发育不成熟,头脑相对简单,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犯罪形态以冲动型犯罪和简单型犯罪为主。未成年犯的社会生存能力一般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喜欢抱团聚群,又使其常常受到他人操纵和唆使,从属犯罪,共同犯罪的情况都较成年人高得多。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文化程度低,家庭监管和学校监管很薄弱。  相似文献   

17.
陈大为 《法制与社会》2010,(23):121-121
非法移民这种跨国犯罪活动既有非法移民国内"蛇头"的蛊惑、诱骗,也有外国犯罪集团的幕后组织、操纵。当前呈现团伙国际化、人员专业化、组织严密化、流向多样化、手段科技化等特点。各国都采用了各种打击和防范偷渡犯罪的有效的措施方法。本文对各国采用的措施进行介绍,以其服务于我国侦查实践。  相似文献   

18.
犯罪文化亦称犯罪亚文化,它与犯罪同步产生和发展,并伴随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有组织犯罪与犯罪文化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组织犯罪是对犯罪文化中一些最主要内容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女性犯罪呈现出犯罪群体集中、犯罪类型重点突出、刑事责任较轻等特点。女性犯罪是多元因素造成的,应当从影响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入手,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20.
仇恨犯罪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元化社会各国。它是以行为人对受害人的各种偏见为基础,以给行为人认定的某种群体的个人及其群体造成损害为目的,因此与报复特定个人和社会的犯罪不同,也与敌人刑法适用的犯罪类型存在差异。对仇恨犯罪的单独立法主要见于普通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仇恨犯罪单独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重对行为人的惩罚,这并未违反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也未侵害言论自由,且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仇恨犯罪必然以上游犯罪为基础,同时行为动机系基于法定的偏见类型。仇恨犯罪的甄别与统计对预防犯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仇恨犯罪中的偏见动机往往源于社会的结构性歧视,偏见产生移位攻击。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并不显著时,监禁消除偏见的效果不如恢复性司法措施。对仇恨犯罪也存在爱的刑法观念的适用。我国没有必要对仇恨犯罪单独立法,但对涉及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犯罪,可吸纳仇恨犯罪理念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