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之间的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灌县、崇庆、平武等县,是销藏茶叶的重要产地。自宋代茶马贸易重心从西北南移到四川以来,四川边茶的产量不断增长。但限于川藏间道路的险峻遥远,以及奔腾汹涌的大渡河的阻隔,川边茶的贸易一直圉于大渡河以西的雅、黎、碉门、岩州一带,均为藏民前来买茶而后运往藏地销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西炉之役”后,清政府将雅砻江以东地区纳入直接统治之下,特别是1702年泸定桥的修建,打通了雅安至打箭炉(康定)的通道,作为川边茶贸易重要集散地的打箭炉也由此兴盛。自1700年清兵占领打箭炉至1950年代初雅安到康定的公路开通,开启了汉藏结合的茶叶运输历史,即由汉人背夫自雅安背茶到打箭炉,再经打箭炉由藏人用骡牛驮茶入藏的,长达250年之久的藏茶之路新历程。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1)
从有濮、僚记载历史以来,仡佬族民间信仰就普遍存在于仡佬族人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信仰理念随着民族历史发展不断演化,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到今天仍然不变的祭祖、祭"神"等,成为维系其民族自信的纽带,也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和合"思想成为民族生存、凝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人心中产生了"困惑",这与人的主观认知、行为追求,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党风存在的问题有关。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应从理论认识,情感体验和实践追求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正>CCTV-4每周六19:00档首播CCTV-1每周日22:30档重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一期已于11月16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作为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为载体,以人为锚点,勾勒中国文化地图,以人文情怀为环扣牵紧人与地,以地名知识为纽带牵紧人与文化,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引导大众在"知来路"中"明去路",激发全民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不仅能够解释中华民族这个广阔的意涵,也能在更为微观和具体的层次上具备阐释力。本研究选取嘉绒藏区的一个汉藏杂糅村落松岗为田野点,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其"多元"与"一体"的形成历程,以此来说明"多元一体格局"在村落视野中的展开。作为藏彝走廊地带的一个"小地方",松岗村的地方发展历程透视出汉、藏文明的持续互动,在个人生命史、家族迁移史、村落变迁史等不同层面体现出来。历史上这些源自不同原乡的外来移民在异乡和异文化中,通过持续的日常生活,能够在不断的求同存异中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而形成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成为社会生活的统一体。松岗的个案研究表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思路对于处理"多"和"一"的关系更具普适性,能够打通民族研究和社区研究的隔阂,并表明村落同样可视作包含多层次关系的文明体,这对于反思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分野,以及民族地区的治理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藏彝走廊东缘的历史进程中,汉人群体的推动力量不容小觑。明末以降,汉移民即在川西北杂谷脑河流域下游定居,并形成家族与聚落。"薛城七姓人"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与周边非汉人群的互动中,他们促成了此流域的第一个市镇薛城的商业萌芽。而渐趋完善的市镇设施、愈加浓郁的市井气息,反过来塑造了汉人内部的社会结构。对于近代薛城市镇与汉人社会的探讨,是理解藏彝走廊历史过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邓玉函 《思想战线》2023,49(1):105-114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纷呈,在当前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现实环境里,各国文化多样性势必要求各民族积极互动。梳理中华民族文化从共生到共享的历史脉络,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进行梳理与讨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逻辑是从文化整合开始的,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形成的价值与理念,在实践中又表征为文化共享。各民族共生共享的多元文化只有在欣赏与竞生的过程中互守尊严、相倚为强,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之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民心相通"为核心的"五通"建构,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跨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将更为便捷,文化的跨国共享现象也日渐显现。但这并不是因跨国民族的同源性,习俗艺术上的先赋性等而必然导致的结果。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跨国共享案例表明,必须依靠多方的共同努力,从政府到民间,从艺术到生活,不断传承创新,营造出合作和谐的边疆边境环境,文化上的跨国共享才得以维系、扩展。  相似文献   

9.
川西南藏族,分布在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的下游地带。宋以来的文献称其为“西番”。人数共约五万一千多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聚居在木里的二万余人成立了木里藏族自治县,其余与汉、彝等民族杂居,未实行区域自治。川西南地带,属著名的古代民族走廊地区。费孝通先生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的拉锯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出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社会建设方面进行诸多新探索,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公平正义的民生建设体系、城乡均衡发展与社会融合发展、法治化、稳定化的公共安全发展观等诸多新理念和新思想。在新理念和新思想的指引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逐步展开:"互联网+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以民为本,促进公平正义和区域均衡化发展;建设绿色生态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实现智能化、信息化防控。这一系列新探索正是新时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体现。总体上来看,十八大以来党的社会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特征: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形成绿色生态发展新格局;以法治化与制度化为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以"互联网+"模式,为社会共治格局注入新活力;重视网络安全治理,建构稳定的安全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优惠政策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族群认同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核,是形成和凝聚一个族群的本质因素。由于族群认同具有"社会建构性",所以必然会受到民族优惠政策的外在影响。结合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性"来分析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分阶段地加以认识,在新形势新问题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莫炳坤 《传承》2012,(8):4-5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根据不同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为改善和发展我国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国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新思想。分别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再到"和谐"的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以展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称谓,但在这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  相似文献   

14.
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三重隔离",回归生活世界,建构现实根基;继承创新民族文化,建构内源性发展;吸收外来文化,建构外源性发展,这是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9,(12)
<正>赤崁楼位于台南市中区赤崁街与民族路交叉口,原为荷兰人所建。早期的汉人称荷兰人为红毛,所以也把赤崁楼叫做红毛楼,或称番仔楼,是台南代表性的名胜。赤崁楼的文物与建筑历经荷兰、明郑及满清时代,初建于公元1650年,其建材据说皆由荷兰人自海外运来,称为普罗民遮城,系荷兰人在汉人起义抗荷的郭怀一事件后所兴建的。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曾经改普罗民遮城为"东都承天府",并以  相似文献   

16.
文化整合与创新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要想建设一个稳定、和谐、民族团结友爱的现代化强国,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整合与创新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王小丁 《求索》2012,(10):68-70
礼、刑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两条基本法则,这两条法则有着内在的相互张力:前者主张以德治世,后者强调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开始动摇,这一政治危机实质是秩序和信仰的双重危机。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将传统宗教道德化,并构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的法律规范,将伦理道德法治化。通过倡导人文主义向度下的"为政以德"观以重构社会秩序与国家信仰。孔子礼刑思想之于成人之学与为政以德之关联的强调,蕴含着以下之要义:社会秩序的生成与国家信仰之建构源于道德人权利义务之统一,这一规定不能仅是抽象的形式规则,它更应该成为一种实践。即在塑造社会"公正原则"之同时更应该培养"公正的人",唯有此,秩序生成与信仰建构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藩院的设立、达赖、班禅封号的确定,噶厦治政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挚签制度的创立等方面,述叙了清代中央政府的主要对藏政策,认为这些政策总体上稳定和促进了西藏的社会经济,提高和发展了历史上形成的“汉藏一家亲” 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当好领导干部必须有志向、有善心、有智慧、有情趣,即努力做"四有"领导干部。一要有志向。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人生要有志向,要有规划。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信仰、信心。首先是信仰。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人没有信仰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信仰就没有发展。人生应该有目标,但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有近期、远期目标,有单位或个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袁祖社 《思想战线》2012,38(2):45-49
关于幸福的传统理解,通常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其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两种观念缺陷:一种是纯粹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所谓幸福被等同于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等,其直接结果是造成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与价值观制导下的以"占有性生存"为基础的"物役"性生存体验;按照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幸福被理解为差异化个体之间的一种不可通约、不可捉摸的模糊的主观性心理体验。着眼于人类长远的、持久的幸福生活理想,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理性思维形态——"生态理性",并以此为新的基点,塑造现代人的"生态信仰",建构能够真正体现现代人之生存之本真境界的"生态幸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