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诗词欣赏」专栏开避以来,已介绍过两首诗,现在介绍一首词。词是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又一种文学形式,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一种抒情诗,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不少文人也偶有所作,即所谓文人词,并在民间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与诗并称的一种文体。但词与诗有显著的不同;词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字声配合严密;词的格律要求比诗更加严格;诗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而词则十之八九的句子参差不齐;等等。词原是曲子词的简称,后来又有许多别称,如诗余、乐府、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语业等。温庭筠(约公元八一二——八六六年)是晚唐「大词家,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省)人。他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旧唐书》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写过大量的词,工于造语,着色浓艳,喜欢雕琢,对后世词的影响很大。五代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收有温庭筠词六十六首,《梦江南》就是其中一首:  相似文献   

2.
淡化酒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中,酒文化可以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而且是发扬光大得最好的。君不见,「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历千年而不衰,一直脍炙人口,一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诗句,使「白云边」酒名声大振,销路大开。更有意思的是,因为曹孟德曾经喝过杜康酒,写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竟导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两家「杜康酒」生产厂家,为争杜康酒的「正宗」地位,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斗胆地说,当今中国的酒文化的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饮者之众,饮量之大,亦称得上是世界之「最」。而且,这种「最」似乎还呈继续之势,恐怕将来非「最最」不可。不  相似文献   

3.
胡春润 《求索》2010,(7):196-197,195
钟嵘所撰《诗品》,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诗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钟嵘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审美要求,并按此标准将从汉到齐梁时代写作五言诗的一百二十位作家进行了品评。其位列上品的人数最少,只有十二家,班婕妤就位居其中。其实,班婕妤就五言诗作而言,只有一首诗作传世。而钟嵘不以作品多少论成败,仅凭一首诗就将其列为上品,并且对她大加赞扬,《诗品》一书,提及班婕妤的地方就有四处之多,且处处充满赞美之情。钟嵘为何对班婕妤之诗情有独钟?综观《诗品》全书,笔者认为这和他的诗评标准密切相关。本文即从班婕妤的《团扇》诗来试图浅析钟嵘的诗评标准——怨、真、美、味。  相似文献   

4.
一、“(赤皮)郎”解李白《秋浦歌·其十四》云: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赤皮)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在近千首的李白诗集中,这是仅有的一首直接描写冶炼工人劳动场面的诗。诗中“(赤皮)郎”如何解释,争议是很大的。清人王琦注云:“(赤皮)与(赤及)同,面惭而赤也。”据此不少论者引申为“通红的炉火映红双颊的冶炼工人。”今人认为“此诗最妙的还是借用  相似文献   

5.
词曲随想     
引子歌曲是最明了、最普及、最简单,也最能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歌曲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那么普通,但又是那么的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词曲结合、词曲关系等方面处理不当的问题,习作中“重曲轻词“的现象也很突出。为此,笔者常借用某些日常事物和现象打比方,来说明词曲各自的特点和结合方面的关系,并涉及当今歌坛的现状,藉此来提高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写作观念和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主部常言到:一首好的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未必是一首好的歌词。此言不无道理,词有其独自的特点。诗和词似一对李生兄弟,像,又不完全一样。诗可以不依附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5,(5)
<正>《诗经》中有一首为宴群臣嘉宾而作的诗,名曰《鹿鸣》。诗中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本是一句普通的烘托气氛的遣兴诗句,殊不知隐藏了一个预言。这个预言于2000多年之后得到了证实——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屠呦呦,其名字便由"呦呦鹿鸣"而来,而她与其带领的团队  相似文献   

7.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黄公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书法家。黄公篆隶楷行草均优,行书尤长,其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已出版两本个人书法作品集。他还是优秀诗…  相似文献   

8.
<正> 词作为诗的一种体式,由于格调的局限,它表现的内容,远不能如诗之广泛,只宜于抒情写景,而抒情亦须有一定的节段,也不能如诗之恢弘,但却能获得高度的思想意义。感情的价值和意义有大小轻重,从男女、朋友、兄弟以至国家人民,下及山水动植,都是感情抒发的对象。而词由其产生和作用,它抒情的性质由来似乎只宜于男女间的悲欢离合,李煜致痛亡国,而系念的只是个人生活命运,总算使词的表情越出男女畛域至东坡纳其学识才力于词,但因所处时代大体安定,无重大变故,其词中表达的范围虽广,而意义亦止寻常,其重要贡献在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  相似文献   

9.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183;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0.
姜夔是诗词兼擅的作家,其诗词均偏于一己幽感之表达,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其诗有了词的韵味,其词又有了诗的格调。本文从姜夔诗词所表达之情感特质、所写之景、所造之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姜夔词之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1.
《松州》2007,(2)
"词臣随豹尾,壮士拥旌头",这是乾隆北巡诗中的一句话(《八月朔风作》),说明当时随其北巡的文人墨客是大有人在的。但综观清朝赤峰客诗的各种选本,随乾隆北巡有诗者,却只有二人,他们是汪由敦、刘伦。另一名清朝于赤峰成诗者,则是李调元。君臣诗共为102首,乾隆一人则占77首。缘何  相似文献   

12.
漫议“诗中有画”丁远直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苏轼《书摩洁蓝田烟雨图》评赏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诗画的审美关系。纵观中国诗史,“有画”之诗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质...  相似文献   

13.
王亚平 《政策》2006,(5):60-60
1954年仲春,被毛主席称为“会写自由诗”的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他在序言中说: “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具有深  相似文献   

14.
<正>少时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宋一代某尼的《悟道诗》使我眼睛一亮。记得那时,这首诗立意之奥妙令我回味无穷,构思之巧妙令我击节叹赏。它在我的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大约40年后,当我为《世界哲学家丛书》撰写《彭加勒》一书第三章"探究数学王国的根底"时,曾把该诗作为题记诗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天不孤独云孤独,所以云伴着天;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依着树;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云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而"硒都"恩施则正是一个让水、云、鸟都不觉得孤独的绿色家  相似文献   

16.
前言"库区腹心,巴楚要冲。聚三山而控九峡,交万壑而耸千峰。"巫山,用其新城赋的发轫之词当知其要塞和峻险。在千年岁月流淌中,巫山则有着让人神思飘渺、魂牵梦萦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难忘霞蔚般的巫山之云啊,让别处的云在人的眼中难复为云。沧海古指渤海,巫山能与之对应成句,  相似文献   

17.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相似文献   

18.
兰亭序     
潘云贵 《福建乡土》2011,(4):29-29,34
水上书,一切太匆匆。或许只有那刻,一座会稽山才能背下一首千年诗。  相似文献   

19.
在去年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一连写下四首诗词来讴歌澳门在推行“一国两制”之后所呈现的喜人景象。其中,他在一首《清平乐》的词中写道:“东风引领,茂盛濠江景。喜庆回归刚一载,  相似文献   

20.
陶广学 《青年论坛》2011,(2):124-127
作为"永嘉四灵"代表的赵师秀,诗歌创作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其诗取材狭窄,虽不乏关切时局之作,但占绝对多数则是记录贫病、羁旅与抒写生死离别之作。而诗中高频出现的"病"、"寒"、"空"、"闲"、"清"、"独"等词,尤其能体现其诗的"清苦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