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创新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灵魂,创新对维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具有极大的意义。建设创新型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在思想理念、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创新载体、资本平台和总部经济方面加强力度。  相似文献   

2.
施灏 《学习月刊》2010,(6):132-133
湖北省委关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目标的提出,以及省委支持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建设生态城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三是城市规划与环评建设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刘学甫 《学习月刊》2009,(18):49-51
远安县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的新跨越为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云峰 《前线》2012,(7):62-63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高度重视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提出要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这是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事关首都长远发展、事关首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几点认识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破解发展难题的重大举措。北京经过长期的发展,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城市病严重,极大影响首都功能的实现,制约了首都的可持续发展。而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疏散首都中心城功能,  相似文献   

5.
赵磊 《前线》2022,(5):64-67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高水平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一个时期以来,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推动绿色转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正在按照绿色发展的思路,持续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形成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6.
杨军安 《学习月刊》2010,(18):45-45
孝感市孝南区积极响应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决定,主动融入到武汉城市圈和全市的大思路、大战略、大发展中去,对接武汉,市区一体,借势发展。着力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区、现代物流发展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7.
当前,红桥区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速推进西站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推动组织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建设城市副中心,构建和谐新红桥”的发展主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州区委理论中心组采用“四带”学习法,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认识转化为推动全区改革发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不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9.
《学习月刊》2013,(17):F0002-F0002
湖北工程学院坐落在武汉城市罔副中心城市——孝感市.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迄今已有70年的办学历史。  相似文献   

10.
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指出:“要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高标准建设城市主中心和两个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围绕着如何建好西站城市副中心这一主题,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共红桥区委书记赵建国。  相似文献   

11.
《学习月刊》2014,(8):41-42
近几年来,宜昌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中部崛起战略、三峡后续规划、武陵山区域发展规划和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湖北“一元多层”战略体系、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诸多机遇,充分利用特大城市、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潜力和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质量齐升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2,(5):44-47
一棵树的倒下,消失的不只是树,还有树下捋须的老者,齐声颂诗的童声;一段墙的倒下,消失的不只是墙,还有墙角边斜阳取暖的大娘,密织鞋底的媳妇;一栋楼的建立,展现的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一个城市文化变更的印记;一座城的建立,宣扬的不只是人们生活的富足,更是对旧目文化和情怀的一种告别……  相似文献   

13.
曾赞荣 《前线》2020,(4):63-66
北京城市副中心顶层设计和高标准建设实施以来,全区上下“副中心意识”基本树立,“副中心标准”正在提升,“副中心质量”日益彰显。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进一步强化副中心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担当使命责任,积极奋发进取,引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始终保持副中心生机勃发好势头,奋力把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何建设""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必须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前提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会议提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落  相似文献   

15.
王云蜂 《前线》2014,(4):75-76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服务群众最直接、最紧密的区县层面,我们要尽早谋划、提前着手;以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通州区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髓,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危机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多点求进、持续快走”的工作要求,以崭新的作风和形象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贡献正能量。通过前期调研,结合通州具体区情以及自身理论学习,我认为走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关键要做到“三个起来”。  相似文献   

16.
沈聪 《前线》2012,(11):30-33
历史上的通州曾极其繁华,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如今,"聚焦通州,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这一北京城市建设史上的新提法,为通州跨越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让人们的眼光又聚集到了通州。北京市为何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副中心缘何落户通州,通州将打造一个怎样的城市副中心?本刊记者实地探访了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事实上,通州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在通州买房,在中心城区工作,通州常被人诟病为"睡城"。  相似文献   

17.
赵继敏 《前线》2023,(6):71-74
新时代以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水平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承接疏解、改革创新、经济动能培育和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副中心着力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转型三大战略机遇,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向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以及张家湾、台湖、宋庄等特色小镇集聚,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宜昌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最新出台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提出:“到2015年,  相似文献   

19.
张蕾磊  刘一璇 《前线》2024,(2):135-138
<正>北京东望,大运河畔,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拔地而起,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蓝图绘就,气吞山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号角激越,催人奋进。产业发展互促、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更多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世声     
《党课》2013,(13):122-122
富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有了;穷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 ——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