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少鳌主任医师生前系芜湖中医院副院长,在四十载外科临证生涯中,屡起沉疴,名噪城邑。由其门人肖波医师整理的《徐少鳖外科治验录》,集中地反映他了的临证经验。反复拜读,收悟颇多,试作一刍议。 一、治疔疮,审轻重,巧于化裁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曰:“夫疔者,疡科迅速之变也”,“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徐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进一步强调说:“疮面色如猪肝,板硬不痛,肉肿疔不肿,均属逆证、败证、难治,治疗中更应慎重。”主张以察证之顺逆为首务,量病轻重用药。盖头为诸阳之会,是气血汇聚之所在,故认为颜面疔尤易生变端,每投大剂七星剑汤(野菊花100g,紫花地丁60g,苍耳子、半枝莲、豨莶草、草河车、麻黄各适量)加金银  相似文献   

2.
介绍戴宁主任论治睾丸鞘膜积液的临证经验。戴宁主任认为睾丸鞘膜积液的形成是由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受损,导致水湿下注于下焦不能通过阳气气化,遂稽留成为湿邪。临证时以化水作为该病的治疗原则,依其在临床治疗的经验,提出将鞘膜积液该病分为肝郁水滞型、脾虚湿滞型、肾阳亏虚型、寒湿阻络型进行论治,依法选方,在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临证中具有指导意义,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肺的特性为宣发、肃降。仲景宣肺,最常用麻黄、石膏,兼以细辛、防风之类。盖因肺之宣发阻遏,多表现为皮表郁闭,清气不敷之象。无论是“头痛发热,身痛背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还是“寸口脉浮而数……风舍于肺,其人则咳”的咳嗽上气证,或湿热壅积,毛窍郁闭,“身必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和麻黄醇酒汤证,还是外湿犯表,“身痛发热,面黄而喘”的麻杏苡甘汤证、麻黄加术汤证和“纳药鼻中则愈”轻证……,均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尤其是内邪外寒交迫,更易阻遏宣发之性。如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  相似文献   

4.
徐经世系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其根据中医理论和自身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证思维:在诊断方面,灵活运用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多种方法,细考病机,详审脉理,多思善辨;在治疗方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次分明,表里兼顾;在遣方用药方面,圆活变通,既不执方,亦不离方,适度把握变方与守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顾丕荣主任医师,年逾七旬,临症五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顾老学习。现兹将顾老治疗脊椎增生症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脊椎增生症,顾老根据《杂病源流犀浊》“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的论述,采用补肾、活血、通络之法,常用鹿角、当归、威灵仙、骨碎补、鸡血藤等药组成基本方,临证时根据  相似文献   

6.
阳和汤出自清·王维德撰《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干姜炭、麻黄、生甘草七味药组成。本方功能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是治疗外科阴证的著名方剂。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极易伤阳。若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推动之力,则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阳虚阴寒之病遂生。《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阳和汤即宗其旨。方中重用熟地补血充脉,以鹿角胶养血助阳,再以肉桂温通血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麻黄辛温微苦,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宣肺平喘、行水利尿、开腠通络,其性善走表入里,能协助搜涤表里经络之邪毒。临证辨治某些疑难病证,如应用得当,常能猎得奇功。现举四则医案分析讨论如下。 例1.疔疮走黄 随某,男,35岁,1983年8月14日初诊。4天前患者上唇左外侧生一黄豆大质地坚硬之肿疡,麻痒小痛,伴有恶寒发热,经用青霉素等寒热渐退,但于今晨其家属用针挑破肿疡中央之小脓头并  相似文献   

9.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10.
《不居集》为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撰,是治疗虚损的专著。吴澄指出朱丹溪“滋阴降火法”绝非治疗虚损的通用之法,明确提出积痰外损禁用滋阴降火。其强调虚损辨证禁用或慎用滋阴降火法的指征有两点:当首先分辨必须外无表证,再审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吴澄推崇张景岳之治,临证主张“察病立方”“有故无殒”,其对虚损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后人对元代医家罗谦甫学术成就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阐发脾胃理论、重视三焦辨治诸方面.重新审视罗氏留存于世的大量医案,对于展示罗氏经验并藉以拓展其临床应用颇具裨益.笔者试以录载于<名医类案>[1]的罗谦甫60余则资料完整的验案,探析其临证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2.
邵荣世教授是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其运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低热不退、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尿路感染等病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健认为,脾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病理基础,痰、湿、瘀为其主要病因,并将其分为肝胆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肝肾不足证4个证型,临证注重顾护脾胃,善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淡渗利湿、活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4.
丁锷教授从医50余载,博览经典,博采众长,中西合璧,临证思辨,不断潜心探索研究,对骨伤科疑难疾病特别是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笔者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张志秋医师,年近八旬,行医、任教五十余载,学验丰富,善用攻下,临证应用大黄尤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本文仅举述点滴,以飨读者。 大黄素有“将军”之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明代张景岳推其为“良将”。在临床上张老甚为赏用。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有30个方用到大黄,可见古人应用之广,对于寒、热、虚、实之证均可配伍治病。  相似文献   

16.
梁文珍认为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为瘀,其治疗应以通经畅络、化瘀消癥为主。临证喜用生蒲黄、延胡索化瘀止痛,以透骨草、皂角刺化瘀消癥,以王不留行、急性子治疗乳房胀痛,以牡丹皮、桂枝治疗瘀热内阻或寒热夹杂之痛证,主张癥瘕未成即用攻法,以防患于未然,临证用药兼顾中州,以防久攻损伤脾胃之气。其所创立的验方化癥汤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治疗痹证为《伤寒杂病论》较有特色的内容,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其治疗特色主要为善用汗法、温法,善用麻黄、附子,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8.
殷子正老中医(1906~1983),生前系安庆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祖籍南京,十九岁拜安徽名医潘箬泉为师,苦学六载后,悬壶于安庆。近六十年的歧黄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尤以力主攻邪而擅用大黄名噪我省,有“殷大黄”之美誉。由赵荣胜、柯长根、吴振宁整理的《殷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认为,由于个体的体质有所不同,个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与治疗的反应性亦有差异。《本草纲目》承袭《黄帝内经》之旨,倡导临证治疗用药考虑先天禀赋、体质强弱,临证用药关注患者体质差异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提出药以治病,中病则止。《本草纲目》体质医学思想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父黄从周为徽州妇科祖传12代名老中医,临证近50年。现就其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经验简介如下:[经行晕厥)李××,40岁,65年3月11日初诊。近三个月来,经量减少,色淡清稀,每逢经汛第3日即发晕厥。发前气短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