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苍术防风汤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苍术、防风、麻黄、生姜组成。原为沼飧泄而设,笔者用之于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一二: 一、泄泻 刘某,男,53岁,1983年3月10日初诊。“慢性肠炎”4年余,每食肥腻或受凉即发。来诊时,腹泻腹痛,大便稀薄,无脓血,日行4~5次,伴胃脘冷痛,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证属寒湿滞留,搏结不散。治宜温散寒湿,兼以培土。用苍术18g,防风、扁豆各15g,炙麻黄、川芎各6g,干姜9g,桔梗、山楂、枳壳各12g,服3剂后,诸症有减,去川芎再进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2.
谢某,女,56岁,农民,1984年2月25日诊。患者严冬之时,头面蒸蒸,额上汗出如珠,白昼如是,夜寐方休,项下全身无汗,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身目不黄,便干如羊粪,5~6日更衣一次,小便艰涩热痛,心烦,口渴不甚欲饮。上症至今已三月。前医曾投固表敛汗之剂,罔效。邀余诊之:脉洪滑,苔黄厚而滑。此乃湿邪与瘀热蕴结中焦,循经上越而致头汗出,予茵陈蒿汤合栀子豉汤加味:茵陈、滑石各30g,制大黄(后下)、厚朴、淡豆豉、木通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后头汗出减,大便2次,小便  相似文献   

3.
一、方药及煎服法 生石膏60~100g,生大黄6~10g,柴胡、茵陈、青蒿(后下)各20~30g,细辛2~3g,黄芩(酒炒)10~15g,紫草15~20g。便秘者大黄后下,便溏泄泻者大黄与它药同时入煎。以水适量,煎服药液400ml,两次分服。首次服250ml,2小时后继服余药150ml,均温服,服药后注意体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暑咳治验     
例1.王某,女,56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始由外感,咳嗽痰多,胸部满闷,动则汗出,夜不能寐。曾经抗生素及止咳治疗两周余,咳反较前加剧,转诊中医。咳嗽频作。痰粘稠,胸闷身热,汗多不解,头胀似裹,不欲饮,溲短而黄、大便时溏,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暑湿犯肺,遏伤脾土,湿聚成痰,壅塞气道,酿为暑咳。治似清暑宣肺,化湿和脾。处方:香薷、厚朴、藿香、佩兰、杏仁、半夏各9g,炒扁豆12克,茯苓15g,滑石30g,甘草3g。3剂,水煎服。8月30日二诊:药后咳减,汗止纳增,唯午后似感微热,原方加青蒿9g,再取3剂,5日后随访,病愈。 例2.黄某,女,45,炊事员。1987年9月1  相似文献   

5.
生地15g,生石膏30g,荜拨、细辛各6g,延胡索、牛膝各10g,每日煎服一剂。风火牙痛加升麻10g;胃火牙痛加肥知母10g,生石膏用至40~60g;虚火牙痛加玄参12g,生地用至20~30g。笔者用此方治疗30例牙痛患者,一般服一剂肿痛减轻,服2~3剂获愈。 例1.邓某,男,45岁。初夏出差感受风热,牙龈红肿并头痛、咽痛,舌苔薄黄。此乃风火牙痛,上方加桑叶、菊花各10g,服3剂愈。  相似文献   

6.
1984~1990年笔者以自拟方“痛经宁”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50例原发性痛经中,年龄17~40岁,未婚31例,已婚19例,病史最短1年,最长11年。 二、治疗方法 1.痛经宁组成:当归、川芎、桃仁各9g,红花6g,五灵脂、生蒲黄、炒蒲黄各10g,益母草15g,白芍12g,甘草3g,每日煎服1剂,早晚分服。于行经前7天开始服至行经日止。若服用后第1个月经周期疼痛未消  相似文献   

7.
王某,女,3岁,1985年8月10日诊。症见夜惊多汗,烦躁不安,枕秃,肋骨缘外翻,足软无力,鸡胸龟背,发稀色黄,拟诊为佝偻病。根据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牡蛎配苍术可用于小儿钙质缺乏之佝偻病,遂用生牡蛎30g。苍术6g,嘱每日煎服一剂。第一剂药头汁服后半小时,患儿出现手足及口唇奇痒,四肢痿软无力,头痛,呕吐,哭闹无  相似文献   

8.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专为治妇女妊娠因少腹宿有症病,下血不止而设。具有去瘀消症,止血安胎之功。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将丸易汤(各药常用剂量分别为:桂枝9克,茯苓、芍药各15克,丹皮、桃仁各10克),引申治疗因血瘀为主的多种  相似文献   

9.
我科从1988年至1992年5年间,运用《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肛裂患者31例,收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肛门局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其中后位肛裂15例,前位肛裂7例,前后位都有者9例。属早期肛裂22例,慢性陈旧性肛裂9例。全部患者均有便秘症状。 二、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各15g,生大黄(后下)、芒硝各5g。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壳、延胡索。 每日1剂,水煎服。若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可将大黄改为先煎,并适当减量。 三、治疗结果:经上方治疗,治愈(裂口愈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66.2岁;平均病程45.2 h。CT片示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2例,脑叶7例,背侧丘脑2例,内囊4例。临床表现:昏迷12例,言语不清或失语15例,偏瘫25例。伴原发性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史9例。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2 治疗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内服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秘结,加番泻叶15?g,泡水代茶饮;痰多、胃脘胀闷,加胆南星、厚朴各10?g;面色潮红、烦躁,加钩藤12?g,夏枯草15?g;肢体偏瘫,加水蛭10 g,蜈蚣2条。30 d为1个疗程。 2.2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采用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0支)加入50 mg/L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5~30d。  相似文献   

11.
缪树群副主任医师,熟谙医理,精于辨证,临证近四十载,积验颇丰。其对小儿外伤性干咳的治疗更是独有见地。笔者有幸侍诊一侧,获益良多。现将缪师自拟“干咳散”治疗小儿外伤性干咳的经验整理于下。 一、方药组成 白前、紫菀、百部、瓜蒌皮、制香附各100g,桔梗、陈皮各60g,甘草50g。口干咽燥者,加南沙参60~100g;呛咳频剧,时有太息者,加旋覆梗或炒枳壳各45~60g;纳少、嗳气者,加清半夏45~60g,鸡内金60~90g。上药共研粗末,每日10~15g,布包水煎,分2次服。 二、辨治浅析  相似文献   

12.
容某,女,31岁。1975年4月5日初诊。发热一个月,午后尤甚(体温39.5℃)。先发热后怕冷汗出,头眩,口干苦,胸闷,喜饮,少食,大便每周一次,粪如粒状,脉细,舌尖偏红,但湿润。姜老辨此证为“三阳合病”,宜三阳病合治。拟方如下:桂枝、白芍、柴胡、黄芩、苦参、知母、生大黄(后下)、芒硝、玄参各9克,石膏30克。3剂后,诸证悉减,去芒硝,续方2剂,病即痊愈。  相似文献   

13.
郑××,男,21岁,学生。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硫糖铝、猴菇菌片等无效,遂于1981年10月在某诊所行腹背部“埋线”加服痢特灵治疗。第1疗程共服痢特灵50片(0.1/次,3次/日)。间歇半月后,又按前法服痢特灵50片。因觉“溃疡病”症状明显减轻,故间歇一月,于1982年元月行第3次“埋线”,并再按上法服痢特灵50片后继改为2片,3~4次/日。约服10天左右,始出现双侧手指及足趾针刺样及烧灼性疼痛,每于夜间发作,白天恢复如常。4~5天后,足底僵硬、着地疼  相似文献   

14.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学“崩漏”范畴,多见于青春期少女。笔者以自拟地锦乌茜汤治疗本病76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6例除部分患者血红蛋白偏低外,均排除其它器质性病变所致。年龄最小9岁,最大18岁,平均年龄12.6岁;病程短者1个月,长者18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表现经血量多,色鲜红或紫暗,夹瘀块,部分患者伴头晕、心慌、动则气短、乏力等。 2 治疗方法   地锦乌茜汤:地锦草、贯众炭各20g,仙鹤草、乌贼骨各30g,生地黄、茜草各15g。加减: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肾阳虚者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升麻炭;肝郁者加柴胡、醋香附、乌药。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急、出血量多者可日服2剂。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1979年全国八省市功能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广州会议近期止血标准评定。显效:治疗3d内血止,观察10d无出血者;有效:治疗7d内血止,观察10d无出血者;无效:治疗10d内出血未止者。 3.2 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判定疗效。76例中,显效51例(占67.1%),有效23例(占30.3%),无效2例(占2.6%),总有效率97.4%。  相似文献   

15.
笔者用家传验方“地龙乌蛇散”治疗癫痫13例,疗效较为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与服法:地龙120克,乌蛇240克。置瓦上焙干研细末,每服10克(小儿酌减),日二次,用白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内服。兼有便秘者取生大黄15~30克,用开水浸泡15分钟后送服此药。上药量为一料,服完一料为一疗程,未愈者可连续服用2~5个疗程。 典型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16.
向某,女,48岁,农民,1983年10月11日初诊。病者一年前曾患急性肾盂肾炎,经治而愈,现又复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少腹微胀痛,腰酸软无力,苔黄,脉眩。此乃湿热流注下焦,结于膀胱,而成热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当归各20g,生地、栀子各12g,柴胡、木通各10g,车前子、泽泻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剂。  相似文献   

17.
先父泽涛公,字韵松(1894~1967),自幼随曾祖传殷公习医,据云系七世方脉,兼擅针灸,曾从先大师广西柳州罗哲初先生习达摩派针灸,又继授业于上海恽铁樵先生。博采众家之长,悬壶于庐州,治病每多奇效。兹将侍诊时所录之儿科验案选录之,以供同道参考。 一、小儿暑热证案 刘某,女,3岁。1952年闰七月四日诊:身热微恶寒,掌心热,烦躁不宁,汗出,小便赤,口渴欲饮。乃伏邪受暑湿之引而发,故烦热汗出。当清解为治。 处方:青蒿、川贝母各3g,生鳖甲、茯苓、天花粉、厚朴花各6g,白扁豆头九朵。一剂知,二剂已。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由于其发病率高,多次重复的静脉给药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笔者运用温胆汤治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计6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下。 一、临床资料 66例患者中,女性42例,男性24例。年龄24岁~72岁,平均36岁。主症:右上腹疼痛突然发作,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精神不振,纳差,全身无力,溲赤便秘,口干苦,舌质红,薄黄苔,脉弦稍数。并发胆石症者46例,单纯性炎症12例,蛔虫症8例。 二、治疗方法 竹茹、半夏、黄芩、泽泻、延胡索、龙胆草、茯苓各15g,枳实12g,大黄(后入)10g,黄连5g。每日1剂,水  相似文献   

19.
夏××,女,48岁,矿工家属,1977年4月8日初诊。糖尿病5年,曾服西药D—860、降糖灵等药,前医用甘寒生津、养阴补肾之类中药,服后病情加重,由其女儿搀扶求治。神疲消瘦,语音低微,口渴欲饮,饮后泛酸,胁肋胀痛,食少纳差,脘部痞满,嗳气频作,小便频数,大便干燥,月经近两年先后无定期。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尿糖(++++)。证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治以养血舒肝、健胃醒脾。方予:当归、白术、赤白芍、茯苓、丹参、玉竹各10克,柴胡、郁金各8克,薄荷(后下)、砂仁、甘草各6克,生牡蛎15克,6剂。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1975年以来采用自拟茵陈汤治疗黄疸型肝炎30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6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2岁;中医辨证均属阳黄,其中热重于湿型206例、湿重于热型67例、湿热并重型3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车前草各15g,大叶金钱草、金银花、黄芪各20g,郁金、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水300ml分2次服。15~20天为一疗程。热重于湿型原方药量加倍;湿重于热型加苍术、厚朴各10g;湿热并重型加赤芍、丹皮各9g,板蓝根30g,黄连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