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程文囿,字杏轩,清代新安名医之一。他所撰《医述》一书,将前贤的理论作了系统的整理,《杏轩医案》则是程氏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二书均为业医者所重。《杏轩医案·初集》外治法中,既有内外兼治,也有独用外治;既用于急症仓卒市药不及之抢救,也用于内服汤剂之不效;...  相似文献   

2.
《杏轩医案》特色探析易玮指导:王乐陶教授李洪涛教授(安徽中医学院科研处合肥230038)关键词:《杏轩医案》;程杏轩;新安医学中图法分类号:R249.49在众多新安医案著作中,《杏轩医案》的学术成就较为突出,素为中医界推崇。自清嘉庆十年(1805年)...  相似文献   

3.
医案是临床实践的忠实记录。清代名医程杏轩的《杏轩医案》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医案著作。该书特点:(1)内容祥明:载案一百九十二个,包括内、外、妇、儿等科,并记叙了患者姓名、里籍、求治时间、体质、病情、辨证经过及追访等;(2)载录了许多危重症的病案,如脱症、大出血、昏厥、子痫、小儿惊厥等;(3)记录了治疗成功的病案,也记录下一些失误和不效的病案。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及其研究生胡剑北为阐发《杏轩医案》各案之旨及未尽之词,按著并校的《杏轩医案并按》,已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二十四万字。本文试作如下简评。  相似文献   

4.
我省清代名医程文囿所著《杏轩医案》,是其一生临床经验的重要总结。本文拟就初集中所载4则寒热真假治案,略述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5.
<杏轩医案>是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所著的一部总结其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该书选案精严,辨证明晰,立方有据,用药灵活,是程氏"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临证实录.程氏立足<内经>,师法仲景,推崇景岳,研习吴门医家温病学术思想,融汇历代其他医家学术精华,兼收并蓄,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7.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8.
《节斋公胎产医案》一书,旧题明·王纶著,为迄今所发现的王氏关于产后病论治经验的较为系统的文献资料。笔者披阅全书,深感其书论病简明清澈,遣方用药精切可法,于妇产科临床颇多裨益。现撷要探析如下。 一、版本及内容 《节斋公胎产医案》一书,原版早毁。查《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皆无载。光绪二十五年《慈溪县志》卷四十七《艺文》有“《胎产医案》一卷,明王纶”之记载。近年张迪姣曾撰文提及王氏著有此书。但后世流传极少,笔者所见为  相似文献   

9.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10.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著作《赤水玄珠全集》,后附《孙氏医案》。医案中有咳嗽病案20余例,多为内伤咳嗽。仔细研读发现其中多案是时医用滋阴降火法治之无效,孙氏审证求因,治之得愈者。现择三例举隅浅析。  相似文献   

11.
自《诊籍》藉《史记》而流传于世后,史家凡为名医立传时,多纳其医案于传中,并尊《史记·扁鹊仓公传》为体,未有专著问世。至明以后,才有《神医诊籍》、《女医杂言》、《石山医案》、《薛氏医案》、《孙文垣医案》出现,这些个人医案的大量涌现为研究整理医案奠定了基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瓘及其子江应宿著的《名  相似文献   

12.
自《难经》载湿温病名以降,前贤对此病的辨治多有发挥。然近阅《章次公医案》,发觉其对湿温的施治颇多独到之处,每于挽救危证中尤多卓见,故试作浅论,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现代中医医案中失眠的四诊信息,探讨失眠的辨证规律。方法 搜集现代中医医案中有关失眠的医案,提取其中医四诊信息,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考察失眠的辨证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293个中医失眠医案,频数分析结果显示眠差、烦躁、眩晕、食欲不振、心悸、神疲、乏力为失眠的主要症状;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失眠的主要证型有心火炽盛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胃气不和证、痰热内扰证,每种证型均有简约的辨证要点。结论 从现代中医医案得出的失眠辨证规律,可为失眠的辨证规范化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吐衄证论治特色探讨王恩元(四川省万县市中心人民医院二门诊部634000)关键词:张锡纯;吐血;衄血;论治特色吐衄证为吐血、衄血之统称,张锡纯对其论治颇具特色,今就《医学衷中参西录》(本文所据本为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试作探讨。1病机着眼胃...  相似文献   

15.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著《王氏医案》中应用痰药之病例占十之八九,足见其对治痰的重视。1痰之成因王孟英治痰,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根据“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的特点,对“脉症多怪”的许多疑难杂症,如痰邪袭于隧络之关格,...  相似文献   

17.
丁甘仁(1866~1926年),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属今常州)人,为孟河医派大家之一。初行道于苏州,复东行之海上,医名大噪,垂四十年,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及《痧喉症治概要》等书。其《丁甘仁医案》8卷,为其门人所辑,是书录医案896则,分门别类,足以体现先生学验两富。此处仅就该书肿胀门中所列治案,试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余淙,字午亭,明朝万历年间歙县人,学医于其兄余傅山,行医数十年,以为“百家之言,殊多则繁,寡约则漏”,爰取古人不易之论,纯正之方,核于经旨而确乎无疑者,汇成一编,名曰《诸症析疑》。全书四卷,共载六十六症,八百七十五方,并附医案医论若干则。曾孙余士冕为之校订,沿移至八世孙余昭龄于清朝乾隆年间付梓刊行。余午亭尚有《余午亭医案》、《脉要》等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王仲奇医案》用药规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咳血”、“虚劳”以及“湿温”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医案信息结构以对医案原文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王仲奇医案》数据库;通过整合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设计并实现“新安中医临证指导系统”,完成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提供“临床查询应用”功能以及用药规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药物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咳血”的常用药物为丝瓜络、茜根以及牡丹皮等,其中核心药对为丝瓜络和茜根;治疗“虚劳”的常用药物为石斛、牡蛎及甘草等,其中核心药对为石斛和牡蛎;治疗“湿温”的常用药物为茯苓、佩兰及杏仁等,其中核心药对为茯苓、佩兰。结论 关联规则分析可用于挖掘医案的用药规律,本技术框架可应用于其他医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