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四时皆有"土" "万物皆生于土".在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中"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四时中五行属性为"土"者是长夏,"长夏乃夏秋之交"(1994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125页),实为夏季的30余天时间,约1个月.四时中五行所属木、火、金、水的季节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如按《中医基础理论》所述,那么,春、秋、冬季各占3个月,夏季占2个月,五行中有重要地位的"土"却仅占1个月,似嫌"土"的分量过轻,值得商榷.再者,《针灸治疗学》在子午流注针法的论述中指出,在地支配合四季五行表中,四季的五行分配上,"土"所对应为辰、未、戌、丑,也就是说,"土"所对应的季节"长夏"在月份上,分别是3、6、9、12月.但"长夏"作为一个季节,为何不是连贯的?并且与《中医基础理论》中阐述有所抵触.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正确?究竟何为长夏,长夏究竟是几个月?这里,我们本着进一步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的想法,特提出"四时皆有土"之说. 1.1 长夏应是四季更替的集合体从干支配合四季五行表中四季的五行分配看:"长夏"可以理解成各个季节更替之际的统称,在这里暂时称之"长春、长夏、长秋、长冬"的集合体,即:辰(3月)为"长春",未(6月)为"长夏",戌(9月)为"长秋",丑(12月)为"长冬".季节更替时正处于两种性质不同的节气相互转化之时,这时多夹有雨水,表现出"湿"的特性."土"所主的节气分散于四季中,也是土的特性在四  相似文献   

2.
人体之中,水谷的运化过程由五脏功能配合共同完成,因脾土居于中焦,故由脾土主导运化。脾主运化不但指脾主转运、化生水谷精微物质,还包括对机体食物糟粕、水湿浊毒物质的转运、排泄过程。就五行而言,脾属土,自然界的土有承载、受纳、化生万物的作用。现代研究结果亦表明,人体物质或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的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肾虚可影响及脾而引起脾亦虚,在这种情况下,因肾虚为本,脾虚为标,通过补肾,即可使脾虚复原。这种治术,应当称为补肾生脾法。但古之医家,拘于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肾属水,脾属土,水只能生木,不能生土,而究之临床,生心火补脾土的情况又较为少见,故就说“肾藏真火,火生土就是补肾中命门之火以生脾土。”因此,医者  相似文献   

4.
五行识要     
木、火、土、金、水本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便以木、火、土、金、水五者为核心,创造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较早的资料见于《尚书·洪范》。  相似文献   

5.
风药之名称,首见于李东垣著作,指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川芎、藁本、荆芥等味薄气轻,具有发散上升作用的药味.如<脾胃论>:"如脉弦者,是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半截……"[1]李东垣善用风药,已形成临床特色之一.如一般皆知风药可以升阳、解表,而东垣运用风药疏肝,可谓见地独到.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因为缺乏理论阐述,以致知之甚少,不利于广泛应用,故笔者就此试作论述,以阐明风药疏肝的理论依据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脉痹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血脉,血液凝涩,脉道不通,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不仁,或见冷、热、燥、湿及水肿,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法包括针刺、汤液及药酒治疗,其预后与正邪盛衰有关。脱疽病因病机为寒冷刺激、房事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情志不遂或外伤,致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肢节失养,临床表现为肢体末端发凉、苍白、疼痛、坏死脱落,早期采用中药内服,晚期手术,配合各种外治法局部治疗,其预后与气血是否衰败及毒邪是否传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期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用传统针刺法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对促进卒中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脾肾、泻湿浊、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补脾肾泻浊汤治疗32例,观察6个月及治疗终止时肾功能状况,平均疗程16.32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及治疗终止时,BUN、SCr、C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情好转,总有效率为68.8%.结论:具有补脾肾、泻湿浊、活血化瘀功效的补脾肾泻浊汤可以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临床上可分为干脚气(干型,以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湿脚气(湿型,以水肿为主)及混合型3型.湿脚气临床表现为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严重者导致心脏病变,初起心悸,气促,甚至心包、胸腔积液,常发生右心衰竭,甚至全心衰.笔者1994-1999年运用鸡鸣散加减治疗湿脚气21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司徒仪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病机以脾肾不足为本,血瘀为标,立滋水培土调周之法,结合现代医学,因人制宜选择最优方案,即中药分期论治,中西医互参,同时重视心肝的调治,擅内外同治。用药方面善用风药、子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新安医家余国珮提出的“燥湿为纲”是中医辨治体系的一大创见,其以燥湿为纲,御寒热之变,统治外感、内伤诸证。燥湿相济是脾胃协调之关键因素,脾升胃降,气机方能畅达。湿邪是脾胃致病的常见因素,前人多有发挥。余国珮从燥邪立论,其以燥湿邪气为根本,重在中焦气机。治疗时强调燥以育阴,湿以益气,常用甘寒、甘咸滋润益阴,配合清肝、柔肝、养肺等诸法。无论因燥、因湿所致诸证,余国珮常加体滑而润、畅通气机诸药,力求达到畅达气机之效。对于津液不足者,余国珮好施鲜药,对于阴液亏虚者,余国珮喜用血肉有情之品。对于久病患者,以及感受外燥或素体脾虚者,余国珮注意配合养阴滋润法,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3.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14.
刘健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脾胃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瘀为其标。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治疗上,应权衡标本缓急,以健脾化湿通络为法,重后天之本,分期分型论治,并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为难治性心脏病,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介入、手术等改善症状,降低死亡风险。李建军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以肾元亏虚、心阳不足为本,阳不化气致痰饮、瘀血等阴邪凝滞为标。中医治疗当心肾同治、补肾阳通心络。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西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重剂、温热之药;东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轻剂、清凉之品;中部之人患痹证,当因地制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痹证的现代研究,基于中医地域医学特色,探讨不同地域痹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伏羲中药药签是伏羲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伏羲中医中药普济苍生的古朴医药治疾方法.伏羲中医药药签来源于自然资源与生活实践的积淀.伏羲辨阴阳、五行、画八卦、味百药、制九针,创立发明的对自然、动物、植物及人体的认识及古朴医药文化宝贵经验学说,为伏羲中药药签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伏羲中药药签施药疗疾,为伏羲中药药签的创立传承提供了实践依据.作为人类珍贵的遗产,伏羲中药药签方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药签应用历经数千年,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中医中药学临床广泛应用开创了简便廉验、以方论病辨证施药的先河,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活动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期的痰瘀互结型,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进行论治;尚应辨证辨病用药相结合,久病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指出:男属阳,女属阴.<本草纲目*人部>"妇人脉"条曰:"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能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医学正传*妇人科>曰:"月经全借肾水施化",如果肾水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方面的疾病.女性为阴柔之体,稍有偏颇,便易发生气血不和,阴阳失调,临床常出现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等一系列阴虚症状.笔者跟随导师李克勤教授学习过程中,对导师灵活运用滋阴法治疗妇科疾病感受颇深.滋阴法是滋养人体阴液的治法,属补益法的一种,适用于阴虚病证.导师临床用药多采用两地汤、一贯煎、知柏地黄丸等经典方剂化裁,疗效颇佳.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韩明向认为“湿胜、阳微”是肺心病之关键,“冷、淡、青、稀、白”是其主要证候特点,临证不可拘泥于“不在温,利小便”,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当以温阳化湿为法。温阳化湿运脾阳、三焦同治助宣通、固本培元是其治疗之关键。宣通和温补阳气,调节阴阳平衡,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