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梳理,探寻肾阴虚心火旺证作为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受道家内丹术心肾交合之论的影响,中医理论一度赋予心肾人体之阴阳的秉性,认为二者的交互作用,主导着人体健康的生命活动;其后,火热论把心肾失济定义为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之前身;相火论引起后世医家在肾命学说基础上对心火与相火的区分,从而将心肾不交证进一步具体化为肾阴虚心火旺证。  相似文献   

2.
心肾相交根基于阴阳五行学说,从水火升降之观点演绎而成。源于《周易》,本于《内经》,发挥于汉唐,至宋明方成体系。心肾相交是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的高度概括。 心属南方热火,肾属北方寒水。心火下降以暧肾水,则肾水得以蒸腾,滋养周身;肾水上乘以济心火,则心火降而不亢,神明守舍,血脉亦周流有序。如此水升火降,阴平阳秘,生机盎然。故有“阴阳的平衡,根本在心肾的相交”之说(刘保和: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论文集,33页,1981年)。  相似文献   

3.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相似文献   

4.
温益心阳法的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用之得当,则收效卓著。兹就其立法依据、主要功效及其对危重病证的应用,略抒管见于下。1立法依据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乃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然心之用,全在于本脏所蕴藏的阳气。只有心阳充裕、君火温达,方可上煦于胸、下暖肾水,阴阳既济、升  相似文献   

5.
明清医家将命门与肾脏相区别,认为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命门偏于作用全身脏腑经络,且提出命门火衰是泄泻的病因病机之一。以“命门”“泄泻”等关键词对明清医籍检索,筛选出可治疗命门火衰之泄泻且理法方药俱全的方剂有五味子散、五神丸、四神丸、加减四神丸、八味丸、温肾汤、右归丸与椒附丸8首,方中均配伍补命门药。对8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五味子散、四神丸、加减四神丸等偏于补肾阳,且补益强度依次递增;五神丸、八味丸偏于补肾阴;椒附丸、右归丸、温肾汤等同补肾阴肾阳,其中右归丸、温肾汤补益作用较强。方剂中炒五味子配炒吴茱萸、补骨脂配核桃仁、附子配肉桂、花椒配硫黄、花椒配附子等能补命门之火,为临证处方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仲景《伤寒论》桂甘龙牡汤,本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盖以火逆则阳浮于上,下之则阴陷于下,阳浮于上,不得遇阴气则烦;阴陷于下,不得逢阳气则躁,二者虽异,总缘阴阳水火升降乖忤而然。陈修园虽有烦出于心,躁出于肾之论,究其治法,仍不外乎交通心肾,升降水火而已。故仲景于此证,以龙牡制亢阳而下交于阴,以桂甘启阴气而上交于阳,阴平阳秘则烦躁止  相似文献   

7.
肾虚可影响及脾而引起脾亦虚,在这种情况下,因肾虚为本,脾虚为标,通过补肾,即可使脾虚复原。这种治术,应当称为补肾生脾法。但古之医家,拘于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肾属水,脾属土,水只能生木,不能生土,而究之临床,生心火补脾土的情况又较为少见,故就说“肾藏真火,火生土就是补肾中命门之火以生脾土。”因此,医者  相似文献   

8.
《医贯》是明代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其中《消渴论》篇可反映其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思维。认为消渴病虽涉及肺、胃、肾等多个脏腑,但肾在诸脏腑中最为关键,肾虚是消渴病的关键病机,治疗消渴病应以治肾为主。对五行生克理论也有独特的发挥,认为五行生克是“相通”的。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命门学说,在临证中极为重视命门先天水火,注重先天水火互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现代中医医案中失眠的四诊信息,探讨失眠的辨证规律。方法 搜集现代中医医案中有关失眠的医案,提取其中医四诊信息,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考察失眠的辨证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293个中医失眠医案,频数分析结果显示眠差、烦躁、眩晕、食欲不振、心悸、神疲、乏力为失眠的主要症状;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失眠的主要证型有心火炽盛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胃气不和证、痰热内扰证,每种证型均有简约的辨证要点。结论 从现代中医医案得出的失眠辨证规律,可为失眠的辨证规范化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11.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二者虽可单独出现,但临床往往噎膈并称。 噎膈的病理,历代有不同的说法,《局方发挥》认为系“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夕林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我省名老中医,长期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他勤求博采,精研仲景之学,长于内伤杂病,对虚损劳伤尤专。笔者随周老侍诊多年,见周师理虚喜用温补脾肾法,现仅撷取数例,以窥周师“温肾法”之一斑。 一、慢性腹泻 邵某,女,48岁,1988年12月8日初诊。腹泻年余,时利稀水,或下利完谷,至圊努责,粪门坠胀,形寒肢冷,迭经中西医治疗,获效不显,按脉沉弦,尺脉尤弱,舌淡苔灰腻。诊为火不生土。阴盛阳衰。治以温肾固摄:熟附片(先煎)、炒罂粟壳各10g,  相似文献   

14.
十枣汤临床运用体会虞觐冠袁茹坚(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213003)关键词:十枣汤;痰饮中图法分类号:R255.8十枣汤为仲景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饮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