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来仪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1,(5):69-76
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在塔吉克斯坦反对派联盟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支持下,于1999年夏天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制造了震惊中亚的"巴特肯事件".对付宗教极端主义既要开展国际合作,更应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畅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5,(3):71-78,96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发展进入活跃期,突出表现为伊斯兰极端思想的传播加强.从总体上看,在中亚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并非首要安全问题,但却正在成为重大威胁之一.它的产生、发展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涉及地区内外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等方面.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主要源自瓦哈比极端思想,是国别、地区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中亚国家经过多年治理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使伊斯兰极端主义处于总体可控之中,目前亟待深层管理,尤其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与宗教教育. 相似文献
4.
三个极端主义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联璧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2,(5):56-62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标准,这三个极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不少地区冲突或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挑起塔吉克斯坦内战,制造绑架、暗杀、爆炸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破坏中亚国家社会秩序和威胁地区安全,影响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美国与俄罗斯在反恐怖斗争中的合作,消除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推翻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塔利班,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大对中亚国家经援力度,这都有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解放党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畅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75-80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伊斯兰解放党逐渐成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新代表。该党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成员数量多,组织严密,思想激进。伊斯兰解放党给中亚安全带来挑战,有“社会化”、“政治化”和“暴力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应客观看待这一宗教极端组织对中亚安全的影响,该党不会成为破坏中亚稳定的主要力量。伊斯兰解放党问题是中亚地缘政治变化的因素之一,它与中亚国家调整“亲俄疏美”的外交政策有关,同时也给进一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巴基斯坦伊斯兰极端势力日益活跃,其恐怖袭击活动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从部落区向境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外扩散,严重威胁巴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殃及中国在巴人员和机构的安全。"9.11"以来,穆沙拉夫政府派出10万军队进驻部落区打击极端主义势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受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仍不时兴风作浪。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极端主义思潮兴起,对地区稳定和全球安全造成严重冲击,世界政治资源的配置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首先发生松动和颠覆的就是处于世界各大权力中心之间的边缘地带。极端主义浪潮在中亚地区的出现,就体现了该地区各国内部矛盾与周边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由于美西方坚持冷战思维,使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极端主义的努力中大打折扣,宗教问题等国内问题甚至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如何应对中亚地区泛起的宗教极端主义冲击,是处在同等或接近利益层级的各国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拥有2.1亿穆斯林,是世界上除阿拉伯世界以外的穆斯林人口占最多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据统计有1.6亿穆斯林。菲律宾的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多,有500万人。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大约有一千四百万左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有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印度尼西亚的主要伊斯兰教组织有14个,其中“泛伊斯兰国家”、“阿拉苏纳圣战军”、“自由亚齐独立运动组织”、“伊斯兰解放党”和“维护伊斯兰战士组织”是主要的极端主义组织。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国"给中东带来的乱局是当前该地区政治伊斯兰主义发展的突出写照,宗教极端主义必然混迹其中。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起新一轮空中军事打击行动,但囿于自身利益以及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还将延续。未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变迁大体可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过往的政治发展中找寻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前,俄罗斯有250多个极端主义组织在活动。据“莫斯科反法西斯中心”的调查,仅在莫斯科就有数万名各种极端思想(民族主义、复兴君主制、反犹太人思想、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追随者。在这些极端主义组织中,“光头党”是活动最猖獗、危害最大的极端主义组织。 一、“光头党”的来龙去脉 所谓“光头党”指的是一群种族主义倾向严重,崇尚暴力、富于攻击性、极端仇视外国人的未成年人,成员清一色都是俄罗斯族青年,最小的13岁,最大的一般也不超过18岁。“光头党”最显著的特征是光头无发,他们一年四季短皮夹克从不离身,穿着黑色牛仔裤或迷彩裤,脚踏带有金属鞋头的皮鞋,胸前挂着十字架、“纳粹”符号或其它象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极端组织是利用激进原教旨主义派别的政治理念和信仰体系,并做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解释,煽动宗教狂热,欺骗和麻痹追随者,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政治组织。从本质上讲伊斯兰极端组织不具有宗教属性,但却是从宗教中蜕变出来的“怪胎”,它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联系紧密,但又不等同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目前,世界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从事实质性暴力活动,但坚持自己对伊斯兰教义的极端解释,蛊惑信徒推翻现行世俗政权;第二种是以反对民族压迫和某些西方国家侵略、干涉为己任,从事实质性暴力活动;第三种是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在“圣战”口号的掩护下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它们与宗教的关联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冠以宗教的名义,藉以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此也有人将之称为“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怖组织”。本刊自2005年第五期起,将整编国内外官方媒体提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基本情况分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地区陆续刊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浩淼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81-84
一宗教极端主义的涵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宗教极端主义”这一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金宜久先生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宗教’与‘极端主义’的复合概念,可以理解为‘宗教的极端主义,或宗教中的极端主义’,指宗教中含有极端主义的成分或因素,是宗教性的极端主义”。或者是“在宗教名义下的极端主义”,即“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以宗教名目活动的极端主义”1。吴云贵先生则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个泛称。它所指的是各种宗教内部的极端主义倾向,或假借宗教名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还有学者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一种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极端主… 相似文献
13.
公元7、8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东南亚海岸,逊尼派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开来,并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目前东南亚10国都有穆斯林族群,其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主体族群,在其他国家均为少数族群。随着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及8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中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在阿富汗开始立足,对“伊斯兰认同”及其价值观的重新认知与肯定浪潮波及东南亚,于是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宗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增多,伊斯兰书刊、报纸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伊斯兰势力不断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更是发 相似文献
14.
南亚(包括阿富汗)穆斯林人口约4.2亿,其中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马尔代夫为穆斯林主体国家,四国穆斯林人口比例均在80%以上。南亚是受伊斯兰极端主义威胁最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极端组织较多,恐怖事件频发。“9·11”事件后各国都援引相关法律打击取缔极端组织。巴基斯坦取缔了15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及其变体。孟加拉被印度及西方称为恐怖组织新“天堂”,据称境内的极端组织不少于15个,政府已取缔3个。阿富汗是伊斯兰圣战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塔利班时期极端势力达到巅峰,目前还活跃着塔利班、“基地”和伊斯兰党等组织。印度以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及东北几邦较为集中,政府已公布12个恐怖组织的名单。 相似文献
15.
与中东、南亚一些长期遭受恐怖活动折磨的地区相比,东南亚恐怖活动并不“十分严重”。但2002年印尼巴厘岛爆炸案后,东南亚面临的恐怖威胁急剧增加。一方面,国际恐怖主义的兴起、国内政局的动荡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二战后该地区长期存在的分离主义运动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减弱也使一些国家的恐怖活动无法得到遏制和清除。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04年的中亚形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中亚地区形势总体平稳。各国政治局势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但反对派合纵连横动作不断,外部势力也积极介入各国内部事务;经济继续稳步发展,但国家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拉大;对外继续实行大国平衡务实外交政策,区域性合作机制建设小步前进;安全形势遇到新的挑战,自杀式恐怖袭击首次“登陆”中亚地区,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活动出现分散化、小型化趋势。一、政治局势稳中有忧2004年中亚各国政治形势基本稳定,但面对新一轮总统更迭期的到来,各派政治力量厉兵秣马,跃跃欲试,朝野间争夺总统权柄的大战一触即发,发生在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