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2)
俄罗斯作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能源大国,与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形成强大的能源互补,特别是近期乌克兰危急中俄罗斯与欧盟产生政治分歧,俄罗斯更需要通过能源外交来拉拢中国,所以,加强中俄两国之间能源领域贸易合作,加大相关产业发展,对中俄今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结合中俄能源合作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中俄能源贸易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存在问题提出针对中俄能源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俄能源合作,促进两国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2.
韦宇航 《侨园》2023,(5):24-25
<正>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核心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繁荣。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俄不断携手努力、深化政治互信、扩大务实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世界典范,中俄合作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在两国领导人的引领下,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传统友好关系,向新时代新型的国际关系迈进。  相似文献   

3.
中日双方同意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促进各层次交流与合作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8日正式访华,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他举行了会见和会谈。外界评价中日两国领导人的这次对话,结束了中日长达5年的不正常关系,成为两国关系“新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朱基总理新春伊始于2月24日至27日对俄罗斯的访问,是一次务实的访问。访问的结果表明,中俄将迎来两国经贸合作的春天,它将大大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众所周知,中俄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关系发展顺利,在国际领域的合作广泛,但经贸合作滞后,双方对此都...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给中日双方带来巨大机遇,但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两国在参与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中存在竞争惯性思维;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须应对地缘政治博弈的挑战;日本国内政治对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负向外溢效应";中日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的标准与规则的分歧;面临第三方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中日两国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寻求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机会;明确两国合作的方向和目标,避免域外因素干扰,推动RCEP早日签署生效;增进中日政治互信,使中日政经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建立长效支持促进机制,推动双方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做好第三方市场风险管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斯德哥尔摩专电 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定于1月18日至24日正式访华。最近,她于百忙之中在首相府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坦率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她对记者说:“我热切地期待着对中国的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我们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十分友好的关系。”她认为,挪中两国进一步发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王娜 《理论视野》2012,(4):60-62
中美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军事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美国对台军售、战略互信难以建立、突发事件频繁干扰是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中美军事关系呈现军事关系从属于政治关系、交流层次在低水平徘徊和美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等特点。虽然中美双方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亚太地区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分歧仍将长期存在,未来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变数。  相似文献   

8.
雅典专电土耳其总理厄扎尔6月13日至15日正式访问雅典,同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举行了会谈。虽然访问没有产生具体结果,但两国领导人“本着建设性的精神”,在“善意和互相谅解”的气氛中,就两国之间的争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在某些方面达成了谅解和默契。  相似文献   

9.
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7月25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在白宫签署《华盛顿宣言》,郑重宣告一劳永逸地结束两国之间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并保证加强经济合作,作为关系完全正常化的第一步.侯赛因同拉宾历史性会晤,不仅掀开了两国关系史的新篇章,也是中东和平进程一个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俄欧能源合作将在消除分歧中艰难缓行11月24日,欧盟-俄罗斯峰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为在政治、经济,尤其是能源领域进一步深化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欧盟成员国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启动有关欧俄新的《伙伴合作关系协议》的谈判。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占据重要地位。欧俄关系不断改善,有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多方面的原因。俄罗斯认为,欧盟主要是一个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1.
冷战消逝十年后欧美关系可 归结为三种具体关系,即联 盟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这三种关系同时贯穿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联盟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兼及政治;合作关系体现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各方面;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兼及政治、军事。 聪明关系。北约是最主要的渠道。即使在冷战消逝后,依然是欧美联盟关系的基石。但欧美联盟关系已发生了三点重要变化:  ──欧洲已由冷战时期的第三方变成了冷战之后的第二方,即由美苏争霸的对象,变成欧美两家自身直接面对面的关系。这使得欧洲的…  相似文献   

12.
全球要闻     
《瞭望》1998,(8)
全球要闻2月9日———15日)俄总统叶利钦访问意大利2月9日到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意大利进行了访问。两国签署了“意俄两国行动计划”和5个经济协定,以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叶利钦此次访意,是其今年对欧洲的首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13.
保华 《瞭望》1985,(18)
一九七五年五月六日,我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达成了建交协议。十年来,双方关系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目前双方还存在着发展关系的巨大潜力,因此这种十分良好的关系有着广阔前景。 在政治联系方面,双方建交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了  相似文献   

14.
诚如中日领导人一再表明的那样:当前中日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所谓“总的来说”的意思是,从包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民间交流、地方交流、亚洲地区合作等各领域在内的、全面的中日关系来说,中日关系是好的。应该说这种评价绝非“外交辞令”,而是完全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在数以百亿美元计的经贸合作和数以百万计的人员往来方面,当今中日交流规模显然是长达两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各氏族、部落杂居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基本条件,转化的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民族形成的标志。在蒙昧时代,既无形成民族的经济基础,也无形成民族的组织条件,更无形成民族的文化思想来源,主宰蒙昧时代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地缘关系。所以,说“民族形成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把古代社会形成的民族与近现代社会发展缓慢的民族区别开来。这是因为:第一、两种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二、两种民族形成的过程不同;第三、两种民族的民族特征的形成和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新年伊始,从南美洲南端传来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被称为“南部锥体”地区的国家阿根廷和智利一月二十三日在梵蒂冈签署了《和平友好联合声明》,决心就两国之间长期未能解决的比格尔海峡争端缔结一项最终条约。这项声明强调智利和阿根廷人民“时刻萦绕于怀的”是友谊与和平,两国表示“永远只用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之间任何性质的争议”。这个声明使两国关于比格尔海峡的争端出现了妥善解决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蒋莉 《瞭望》1997,(16)
4月2日,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成立共同体一周年之日,两国总统再度聚首莫斯科,签署了《俄白联盟条约》,还草签了联盟章程草案,并就修订和通过这个文件签署了备忘录。条约中规定,在保留两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其他国家标志的基础上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兄弟关系、友谊与全面合作。 俄白联盟是两国在去年一体化进程基础上迈出的新步伐。叶利钦总统说,联盟是比共同体更为密切、团结的国际实体。根据联盟章程,  相似文献   

18.
郭娉婷 《学理论》2013,(9):235-236
近些年来,中俄在关系稳定、政治互信、战略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了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许多方面都要求懂相关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俄语的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参与。因此,俄语人才培养既是促进两国交流与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东北地区高校开展俄语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课程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构建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设置合理、规划科学的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6月22日~27日,印度总 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了 为期一周的访问。他是1993年以来第一位访华的印度总理。访华期间,他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会谈,大大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两国就加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达成一系列协议。特  相似文献   

20.
印度主持召开的此次峰会具有明确的经济和战略意图为期两天的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4月8日上午在新德里开幕,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及非洲联盟代表出席了此次峰会。首届印非峰会通过了《德里宣言》和《印度一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印非双方还表示将共建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政治和经贸等领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