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张之洞,人们大都耳熟却未能其详,作为晚清重臣,其名仅次于曾国藩、李鸿章之后。但其现在的知名度与曾、李相去甚远,比左宗棠似乎也要稍逊一筹。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沧州市)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曾任知县,父亲官至知府。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13岁中秀才,15岁考中头名举人。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祖籍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清道光十七年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长于兴义府署(今安龙)。自幼博闻强记,才华过人。11岁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12岁于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  相似文献   

3.
心语     
姚玉红 《新青年》2015,(1):36-37
他对她而言曾经是满眼的威严,很少见到他的笑容,只能是敬而远之。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看到他感觉很温暖。坦率地讲,她很敬重他,不仅欣赏他善解人意的为人处事,也喜欢他雷厉风行、敢做敢为的担当,更享受他那风趣幽默的话语……总之,她和我说她迷上了他。那些日子她很烦,常约我去小酌。我能看得出她的内心很矛盾,什么心思也没有,她总想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笑容。但我知道她内心装着沉  相似文献   

4.
正"对,就是疯了。"他不反感人们这样议论他。"人痴迷到一定程度了就连生死都不管了,他非要整他那玩意。别人看得都很清楚:太傻了,这个傻瓜,明摆着这么好的生活,他不要了,他扔了,走了。我就这么干,死了也得这么干。我再苦再难,我这一台哑剧也一定得培育起来——当时就这个想法。"这是个主意拿定了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老头。那时,他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可是为  相似文献   

5.
包利民 《新青年》2015,(3):32-33
从此是孤儿在一次聚会中,有一个新来的朋友,三十多岁的样子,大家对他都不熟,他也沉默,且有几分伤感的样子。他的自我介绍也很简单,说了名字,又补了句,我是孤儿。我们释然,怪不得他有几分寥落,也能理解他的沉默。记得上小学时,班上就有一个孤儿,也是很沉默。她父母早逝,从小就是吃百家饭长大,住在村部的一个屋子里。虽然那个年代,我们都心里很单纯,并不存在歧视或者别的什么,可她依然很少与  相似文献   

6.
爱就是希望     
他爱上了她。她是小镇里的小学教师。她没了主意。回家告诉了父母。她父亲摇头说:你是教师,他是农工,你们之间差距太大。她母亲也反对地说:他与你根本就不在一个起点上。她看着父母更没了主意。她也认为他缺少点什么。他在那个迷人的黄昏,在小学校的树林边等她。他想要个结果。她下班和上班时都要经过这片树林。她看到他脸红了,有点不知说什么才好。她知道他在这里的意思,可还是问了句:你在这里干什么呢?他说:等你。  相似文献   

7.
得意门生     
那一年,做了一辈子教书育人工作的他终于到了退休年龄,40多年的教书生涯他虽然称不上桃李满天下,但令他得意称道的弟子却也是数不胜数。当知道恩师就要退休时,那几个让他经常挂在嘴上的得意弟子说什么也要请他吃一场"谢师宴"。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友人从国内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一家移民澳洲的申请已经被批准了。不久,就得举家迁往澳洲,我向他表示祝贺,没想到他却说他现在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真是有点左右为难。原来,朋友在国内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公司的业务正在蒸蒸日上,钱也赚得越来越多,孩子也正在上小学,这个时候如果抛弃国内的一切,似乎太可惜了。可是出国也是他多年的夙愿。一时间,他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决定。我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他,只好安慰他说其实在国内、国外都差不多,一切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放下电话,我沉思良久。想到了自己在国外奋斗的这几年,…  相似文献   

9.
因为在媒体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他.他的名字并不响亮,外貌也很平凡,尽管娱乐公司都"赞"他是帅哥,"赞"他的音乐才华.但在他倔强固执的表面下,有颗自知的心.他就是舜文齐,曾经也叫舜天齐.  相似文献   

10.
“六代之民”今年90岁的张中行老先生健谈 ,思维敏捷 ,且记忆力好。行公兴趣广泛 ,博览古今中外 ,可以说他是位哲学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作家 ,这些称谓对于他都适用 ,人们只好称他是位杂家 ,他也乐于接受这一称号。张老的寓所在北大 ,是一套普通的三室一厅房。以前他和二女儿挤住在一起 ,直到有人问他 ,您为什么不和单位要房呢?张老才知道 ,噢 ,原来我也有要房的权利。于是1994年才搬进了单位的房子。一位他的崇拜者要免费给他装修 ,张老说什么也不干 ,于是他现在仍住“毛坯”房 ,创下了该楼一百多户唯一未装修的“吉尼…  相似文献   

11.
沈屠苏 《新青年》2008,(5):26-27
1. 他在日记里记叙了关于她的一切.只要是他能看到,听到,嗅到的.即使和另一个女人新婚燕尔,他也无法把她的忘记.因为他的肩部,锁骨的位置,至今还留着清晰的牙印,尽管上面的唇彩早已脱落.他选择了远足,在新婚妻子偷窥他日记的一个夜晚.其实是突围之后逃亡的掩饰,毕竟有父母,同事和领导的眼睛,事情再怎么难堪也不能做得太过分了.他决定逃避.  相似文献   

12.
《又见汪国真》一书的出版发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汪国真,一个立体的汪国真。每次见到汪国真的时候,你总能看到他的变化,他的变化总让你有吃惊的感觉;他的变化也在于总有新的作品呈现给你;他的变化更在于一件事情等你耳有所闻的时候,他已经被广为认可并成气候了。且不论他是中国有新诗以来作品最畅销的诗人,而且他的诗歌至少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也不说黄山、张家界等名山大川都有他遒劲潇洒的书法石刻,并且海内外知名如香格里拉一般的大酒店同样有他的笔墨。而今让人不得不惊讶的是他正在为唐诗宋词谱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出版…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爱     
正我父亲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北京普通百姓家庭,在我看来他是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并且还有些穷,不普通的是他考上了公安学校并且是便衣警察。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叫北平时的事他什么也没记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他应该记住了吧,可他什么也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多热闹,我不信他什么都不知道,就  相似文献   

14.
田田印象     
李亮 《新青年》2007,(12):22
田田长得不高,也不是很帅,不过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在那之前,他已经不知不觉跑到我心里去了。田田是个很害羞的男生,他总是低着头,即使不低头,他的眼睛也会瞅着地上看,以至他漂亮而深邃的眼睛,总是藏在他长而略带卷曲的睫毛下,很少有人能看清他眼睛里的表情。  相似文献   

15.
有人嘲笑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他面无表情,词不达意,他讲上半小时的话,你还是弄不明白他到底要表白什么。格林斯潘到北京来,记者们兴奋了,人墙包围了他。但是,面对镜头,他仍然面无表情,词不达意,让记者们不知从何写起。格林斯潘的这一切,据说他自己也感到痛苦。他在向自己第二任妻子表白时,他的妻子看着他古怪的表情,根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格林斯潘不得不连续重复了两次。语言晦涩难懂是他的最大缺点,同时,也被人们认为是最大的优点。身处高位,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他不得不为此三缄其口,他不得不把一句什么浅显的话…  相似文献   

16.
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跟了一个追她很久,不英俊,也没有钱的男人。用女孩好友的话说:喂,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吗,你居然选了他! 好友这么说的时候,她自己也迷惘,到底是因为他的追求而做他的女友,还是因为爱他? 以前她的胃不好,常犯胃病,可是和他一起后,再没有犯过,连她自己也奇怪。每天早上,他总是先她起床,做好早餐,泡好牛奶让她喝。  相似文献   

17.
白水爱情     
《新青年》2003,(12)
他们都已不再年青了,可以用老夫老妻来形容,3个儿女都似长了翅膀的鸟,飞走了。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他虽然思念女儿,但有妻子陪着他并不觉得寂寞。早上起床他也会去散步,等他回来妻子已做好了早饭等他。过了半辈子也并不觉得累。相反,倒觉得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8.
当年,在众多追求者中,我选择了他,他后来成了我的老公。好友提醒我,说他太穷,跟穷男孩谈恋爱,找不到浪漫的感觉。我却傻乎乎地答,只要天天能看见他,就是最大的浪漫。母亲也担心地说,他品行虽好,可你没过过穷日子,妈妈怕你吃不了那种苦。我却笑着对母亲说,只要能跟他在一起,再苦也是甜的。一年后,我们结婚了。在租来的单室套里,清贫而幸福地过着日  相似文献   

19.
李萍 《西亚非洲》2005,(5):41-45
犹太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他者”,从外延上看,“他者”分3个层次:上帝、同胞、国人;从内涵看,“他者”的本质在于将自身客体化,做“他人的人质”。“他者”与我的关系构成了犹太伦理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也形成了犹太伦理的特点,使它既不同于基督伦理,也有别于儒家伦理。“他者”在场的伦理规范体现为公义、赎罪和慈善。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教师到总参谋长 切春沉默寡言、不事张扬的外貌,常给人一个当地小学教员的印象,却不料他正是柬埔寨最能打仗而且最为勇敢的高级将领.其实,他给人小学教师的印象一点也没有错,因为在战争前,他也曾当过教师.是动荡的时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把他从一个手执教鞭的教师塑造成手持枪杆的军人,实现了由文到武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