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运动,即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按照我国的地域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三个区域:一线指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云、贵、川)、西北地区(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  相似文献   

2.
1964年,中共中央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为了平衡全国工业布局和加强战备,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一、二、三线是按照当时设想的我国军事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地区的范围是指乌鞘岭以东、京广线以西、雁门关以南、韶关以北包括云、贵、川、陕、甘、渝及鄂西、豫...  相似文献   

3.
张惠舰 《前线》2014,(2):125-126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为人熟知、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但首都北京开展的小三线建设却鲜为人知。所谓“三线”,是按照中国地理区域的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后方地区。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区为大三线,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北京小三线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快速建设阶段;60年代末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属于稳步推进和局部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80年代中期是全面调整和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4.
1964年,中共中央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为了平衡全国工业布局和加强战备,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一、二、三线是按照当时设想的我国军事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地区的范围是指乌鞘岭以东、京广线以西、雁门关以南、韶关以北包括云、贵、川、陕、甘、渝及鄂西、豫西、湘西8省1市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5.
董颖 《世纪桥》2000,(5):14-16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加年代初期在中国三线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经济建设运动。三线地区是针对一、二线地区而言。一线指沿海地区,二线指中部地区,三线地区包括两部分:一是包括云、贵、川的全部或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是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所谓一、二、三线是按设想的我国军事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当时的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70年代三线的范围有扩大。全国大三线,一般说来,是在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华北的部分省区。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的三次西部大开发,其历史最长要算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三线建设.当时从战略的角度,按离紧张边界的远近,把全国布局为一、二、三线: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地区;三线指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及广东北部、广西西北部等大后方;二线则指一、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8.
子荫 《党史纵横》2005,(4):55-55
“三线”这一概念出自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这些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1964年5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重要议题之一是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在那次会议上,时年71岁的毛主席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  相似文献   

9.
<正>50年前,有一场建设波澜壮阔,奠定基础、助推发展,为当时的贵州带来难得的机遇。50年后,有一种精神依然延续,铸就丰碑、感召后人,为今天的贵州注入强大的动力。三线建设横空出世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豪气峥嵘——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完全当得起这样的形容。所谓"三线",是指由我国沿海沿边地区向内地划分的三条线:一线地区是指沿海沿边地区,三线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孙东升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根据当时从战略角度进行的划分,这一地区属于全国战略布局的第三线(第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一线与三线之间为...  相似文献   

11.
风云壮举     
正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在1964年作出的以备战和改变西部落后面貌为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到1983年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后,按照国家部署,党中央又实施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到2006年基本完成。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前后长达40年。全国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投身到三线建设中,在祖国大后方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三线建设者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与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一脉相承,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12.
三线建设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为了巩固国防、建设国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宣传和三线精神的传承发扬,对于今天的国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闽北的小三线建设及其对当前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线建设时期,闽北(今南平市俗称闽北)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成为福建省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国家和福建省将沿海城市的部分重要企业迁至闽北,并在闽北投资兴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南平地、县(市)两级也抓住小三线建设的机遇,复建、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小三线建设为闽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闽北的经济实力,改变了闽北落后的社会面貌,推动了闽北社会的进步。同时,小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闽北的经济建设也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先后有一批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江油布点建设,主要涉及冶金、航空、能源三个工业门类。这些三线单位落户建设,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江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线建设不仅重塑了江油的产业格局,提升了该地区在川北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而且还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的效能优势,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1964年,全国“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在当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明确要求,把重庆作为全国“三线”三个重点建设基地之一,提出“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上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材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我国沿海一带为第一线,中部地区为第二线,内陆地区为第三线.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西南(包括湘西、鄂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北(包括豫西、晋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国防经济建设.这项建设,从"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开始酝酿决策,到70年代末基本结束,经历了15年左右的风雨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中共中央作出了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三线建设历时3个五年计划,在以西南和西北为主的广袤三线地区,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庆作为当时规划  相似文献   

18.
彭德怀在1965年被任命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之后,奔赴三线建设重镇四川省攀枝花市。本文讲述的是彭德怀在体察三线地区老百姓生活时的一个插曲,展现了他对民生的殷切关注和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备战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在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西北内陆省份开展经济建设,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在十余年的国防、工业等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三线建设者们披肝沥胆、战天斗地,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基础。三线地区条件艰苦,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三线建设者们完全靠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三线建设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成为党中央考虑经济战略纵深配置的首选省,强调了第一代领导人决策三线既有备战的因素,也有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文章阐述了以三线建设为契机,四川的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及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三线企业的挑战和给三线企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