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指导乡村发展的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复兴、农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阶段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仍需要坚持统分结合这一经营体制,以适应我国农村发展需要,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重庆市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也有需求、有潜力,必须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建成山清水秀美丽黔江。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本课题通过对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贯作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的乡村振兴应在坚持、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问题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乡村实际,进一步发挥中国农村建设的制度和政治优势,畅通智力、技术、管理、金融等通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差异显著,既有"产业发展"路径和"制度改革"路径下的相关研究,忽略了中西部普通农村的经济社会基础,导致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路和项目资源错配问题突出.秉持"区域差异"研究视角,基于"治理型发展"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当前,产业有所发展的地租经济村、旅游经济村、特产经济村、政治明星村等,属于中国农村当中的少数,占比有限,且难以复制;产业失败是中西部普通农村的普遍事实.对中西部普通农村而言,产业发展缺乏基本的经济社会基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突出,导致产业发展雄心勃勃而鲜有成功.因此,面向群众诉求的治理有效,理应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而有效的适配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农业、农民长足稳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乡村地位和价值的高度重视,乡村要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当前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乡村价值得不到体现、乡村情怀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加强对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强化乡村价值的认同感、厚植中学生乡村情怀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出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即乡村人才队伍的振兴.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中国农村改革经过了激荡磅礴的四十年,既孕育和铸就了"小岗精神",又谱写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华彩篇章。"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改革的总纲领和新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义。新时代,农村改革再出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弘扬小岗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任务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重从经济融通、生态融和、人文融洽、治理融同、社会融合、制度融接、时空融进等七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融"机制,有效有序有力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内在、本质、必然地暗含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该于实践中高质量谋划、高质量推进,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与各方面。然而就实际情形看,一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却是过于强调速度、规模、排场与气势,而对高质量发展置若罔闻。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终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针对"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把实现"乡风文明"作为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文明乡风的树立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对农民的道德观培育,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当前农民的道德观念主流积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力度,综合采取措施,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农村空心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村由于资源配置、城乡二元制度以及乡土文化缺失等原因出现了人口、房屋、土地、产业发展、公共资源等多方面的空心化现象,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强城乡制度改革以及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是治理四川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建设和发展问题是百年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党派和人们提出不尽相同的解决办法.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存在"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复兴运动"和"乡村革命运动"三条道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战略也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再次提出新农村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百年来乡村建设运动的延续.不过,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全新目标、内容和新的发展战略.从"经济第一"到"全面发展"、从"改造农民"到"尊重农民"、从"集体化"到"合作化"、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从"资源索取"到"反哺农村"等等.表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发展战略和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主体性问题贯穿乡村振兴始终,农民主体性是否得到激活事关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农民主体性问题是政府的乡村振兴工作关注点,但是现实中,农民主体性经常陷入尴尬境地,这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原因。在理论上,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揭示不到位,没有明晰农民主体性的历史线索和内涵。在现实中,一方面,宪法确权缺失、制度机制界限不明晰、行政定位准确度不高,使农民主体性权利保障缺失;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化配置、乡土文化变异、农民身份认同缺失使农民主体性的内在动能不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揭示主体性历史线索、找到症结、为农民主体性确权赋能,对于激活新时代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共同富裕视阈下乡村振兴法治建设,需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耦合、传统价值的嬗变,以及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理论基础,进行法理阐释。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仍面临许多窘境:乡村振兴法律制度滞后、法律对经济主体需求关注不足以及乡村振兴资金分配程序缺位等。因此,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乡村振兴法治化路径的优化,一方面,要确保乡村立法的时代性、主体性和乡村振兴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合法性,使其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坚定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在乡村振兴调节中的比重,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发挥更积极的效能,从法律层面促进被帮扶主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战略推进过程中要以农民为依归,重点关注农民平等发展权利的落实,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参与:现实困境与实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进乡村治理改革、实现乡村富裕的重要举措。农民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主体。但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存在着农民主观参与意愿不强、"官本位"与"小农"思想残存、农民内生能力不足及传统科层治理缺陷等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中心的角度进行审视,构建农民、政府、乡村企业、社会组织、新乡贤等五位一体的合作方略,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良性参与模式,以此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今后要把乡村与城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尽一切力量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定位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层面所做出的重大决定,对推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只有要依靠乡村自身发展动力的提升来推动发展。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本质就是要发扬苦干实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依靠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振兴"去发挥核心纽带作用,才能将乡村振兴事业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回流农村,更体现了城乡之间多元复杂关系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革的影响。要实现乡村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为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科学的宏观部署,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努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与农民收入、就业、医疗、住房、政治参与等切身利益相关的系列问题,尊重新生代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往往不能与发展相协调,普遍出现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因此,要从多角度入手,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提高农民环保教育实现思维方式的"绿色化"、重构经济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创新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资金运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常态背景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着基层农村领导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存在困难、"新形式主义"导致发展瓶颈、农村文化和生态问题突出、农业教育缺失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机制,发挥基层党建领导作用,优化权责,加强监督,增加科技创新资金,注重协调与法治,建设法治乡村、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