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当前失独老人面临着生活、养老、医疗、心理恢复等问题.在研究社会支持理论的内涵、类型、作用机制和功能后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的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现状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失独老人存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方面的缺失,指出影响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的主要因素为性别、教育程度、收入、失去独生子女的时间和社会政策,并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失独老人自身等视角,提出建立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并基于社会重建理论,提出了重建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针对城市老年人,关注重点也是如何让城市退休老年人安享晚年,而对于特殊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关注较少,使得特殊老年群体的养老成为难点问题.我国的特殊老年群体主要是指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智老人以及"候鸟老人",即媒体所说的"老漂族"[1].本文以我国"老漂族"为例,分析当前我国"老漂族"在异地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老漂族自身"、家庭、社区以及政府四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力求为解决我国"老漂族"养老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机构成为老年服务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养老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但要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的功能和独特价值,需要破解专业社工在福利养老机构中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事实上已进入了"老年大国"。在老龄化问题困扰社会的前提下,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而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的发展都面临着困境,高龄老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非常尖锐。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甘肃省养老事业发展也遭遇了重重考验,其中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更是举步维艰。要破解甘肃省失能老人养老困境,可以尝试从失能老人医养结合照护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探讨,积极应对养老需求变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出台法律规章规范养老机构运行,加快建设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多管齐下,促进医养融合,推动医养资源有序共享,有效缓减失能老人养老负担,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6.
我国事实上已进入了“老年大国”。在老龄化问题困扰社会的前提下,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而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的发展都面临着困境,高龄老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非常尖锐。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7.
伴随老龄化现状,福利养老机构作为重要的组织载体,福利养老机构中的岗位社工需要在嵌入中发展。在本土服务情境中,福利养老机构专业社工嵌入性发展的层次、内容、路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  相似文献   

8.
失智老人的家庭照顾是长期压力性事件,照顾者需要承担很大的负担。本研究将界定照顾者的负担内涵,筛选出影响照顾者负担的因素。本研究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定义负担包括压力源和主观负荷,其中压力源包含社会人口学因素、照顾投入、获得的社会支持、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因素。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共获取了271组失智老人及其家庭照顾者的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来分析和筛选影响照顾者主观负荷的压力源。研究发现照顾者的健康、获得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与失智老人的关系、完成任务数量、年龄、以及老人的记忆与行为问题和疾病阶段是影响照顾者的主观负荷水平的因素。这启发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尤其要关注以上显著因素,以提升照顾者的福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机构养老在城市居民养老方式中比重不断增加,对于身体不便利的老年人更有其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机构管理与服务质量的专业化水平不高,阻碍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构建与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学科,在老年服务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文以衢州市机构养老基本情况为例,从完善政策机制、优化功能结构、提倡科学养老、倡导社工理念、调动社会力量等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社会工作视域下提升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专业化,以期改善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大国",在老龄化问题困扰社会的前提下,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而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的发展都面临着困境,高龄老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非常尖锐。要缓解这类矛盾,宜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留守老人养老缺失问题日益突出.有鉴于此,在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形下,可以尝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留守老人群体及外出与滞留农村的青中年群体构成的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通过基层社团组织与留守老人互助基金的建立,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保障其生活质量,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增长期,正呈现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城市养老机构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养老设施。文中通过调查,对入住老人需求、养老机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高龄独居、高龄空巢、残障失能、低保特困、重病大病、孤寡失独等"六类"特殊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合肥市蜀山区"六类"特殊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调研,聚焦城市社区"六类"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症结,从探索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与主导功能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社会、家庭、市场和谐共向性的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岛市427位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后发现:空巢老年人的整体生活和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和谐程度较高,但还存有一些急需完善和改进的问题。应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长株潭农村老人的家庭养老现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差异,采用入户发放问卷的方式对该地区3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和养老需求存在多元差异.分析其变化趋势,建议根据老年人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策略,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长株潭农村老人的家庭养老现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差异,采用入户发放问卷的方式对该地区3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和养老需求存在多元差异.分析其变化趋势,建议根据老年人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策略,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西安市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供需矛盾与养老服务短板,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建议政府部门要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指导;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工作考核与服务监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落实养老用地、用房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政策制定优先考虑服务失能、失智、独居、空巢老人;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积极发展老年志愿者,给老年人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大型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在社区养老产业中大有作为、大有可为.通过对北京、台湾等地的调查发现,大陆地区志愿服务以志愿者动员、养老志愿活动的方式逐渐嵌入社区养老产业,为养老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人力资源,是社区老人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补充;台湾地区的志愿服务深深的嵌入了养老产业,与社区养老高度融合,在社区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通过人才培养、组织培育、项目扶持、基层赋权、政府合力支持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嵌入社区养老产业,不断增强老年人口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生育30年后,失独家庭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由于经济基础、精神寄托、后续养老等诸多问题,形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失独老人的一般心态是:不怕死但怕生病;但愿同死;后悔没生二胎;住寺念经;抱团取暖。妥善解决失独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需要探索多种解决对策:完善养老制度;政府资助下的亲朋互助;强化社会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建立义工档案制度;丰富计划生育部门的职能;失独家庭优先享受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20.
"空巢化"已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调查,广东城镇"空巢老人"已达52%。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养老生活中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困境?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有效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适应其多样的心理精神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是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