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作为日常生活语言何以可能成为法律语言,进而体现在宪法文本中?从比较法的视野考察,上述问题并不具有独特性,西方宪政话语中的“人的尊严”范畴早就已经完成了从日常语言到宪法文本条款的变迁过程。通过探讨西方宪政历史中“人的尊严”条款入宪的过程及其法律涵义,可以理解我国当下宪政话语中的“以人为本”的可能意蕴。  相似文献   

2.
《团结》2002,(3):19-19
冯俊杰在《漫谈宪法意识》一文中说,在法律的效力上,宪法是高于立法机关的立法。从而对立法机关进行限制,也能够对以投票决定的程序加以约束,所以成为公共事务和私人领域之间一个明显的分界。而宪法本身理所当然地不能被自己执行,也无法自动地约束人民。问题就出来了:宪法对抗暴政,当以名义上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威胁到宪法的时候。谁来捍卫宪法?古典宪政就有一个中心主题“对当局进行民主监督其本身并不能保证避免专制”,因为宪政本身也需要监督和维护。  相似文献   

3.
杨叶红  刘峰 《学理论》2008,(8):17-20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三十年宪法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宪法观念、自觉推动下大步向前的;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它以完善实体内容为目标,呈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宪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宪法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从“改革宪法”走向“宪政宪法”。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4,(2):63-63
秋石在2013年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宪政民主”是继“普世价值”思潮之后又一股有影响的政治思潮。“宪政”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对西方宪政在学术层面介绍和讨论是可以的。但在有些人那里,“宪政民主”几乎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话题,称“宪政民主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就值得警惕。我们党历来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宪政与行政法治,一直是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在这一宏大主题之下,宪法与行政法之具体关系问题,虽有不少学者提纲挈领式的阐发,却鲜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试图从法理学的角度,以“应该”和“事实”两分为基础,分价值、规范与事实三个层面来解析“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以期对如下问题有所启迪:缩小中国实然意义上与以宪政国家为模本所构成的应然意义上的“宪法与行政法关系”的距离,实现宪政与行政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团结》2002,(3):18-18
傅思明先生在《学习时报》(02,1,28)撰文论宪法精神及其培养时指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7.
于丽杰 《学理论》2009,(24):84-86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被称为“宪法之父”。他的宪政思想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张君劢关于怎样宪政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试图在权力和自由之间求得平衡,但是在他所设计的制度中却演变成权力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张君劢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确立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国会制度,中央政体的责任内阁制和省自治的原则;关于宪政国家的政党制度张君劢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政党,建立理想政党关键在于教育国民,在一党、多党还是两党制问题上,张君劢主张实行两党制。  相似文献   

8.
朱孔武 《理论探索》2005,2(6):143-1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必需内化为整个法律秩序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和谐社会”的法规化。因而必须探询其宪法基础,即和谐社会的“入宪”问题。和谐社会的宪政要义在于人权的优先性及其民主框架,其制度的建构在于人权保障的不断实践和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制度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宪法“正当法律程序”的演变过程 ,并结合美国宪政变迁的实际历程 ,以及“正常法律程序”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对传统的宪政理论中的“经济决定论”进行认真反思 ,并初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最主要、最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其完善的知识产权宪政机制。美国宪法是世界上唯一写有“知识产权条款”的宪法。早在200多年前,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就规定:“国会有权立法给发明人和作者以有限期限的专利权和版权以鼓励发明、激励创造。”  相似文献   

11.
陈尚龙 《学理论》2012,(8):87-8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权威。目前树立我国宪法权威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为进一步推动宪政发展、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团结》2004,(2):1-1
在宪政国家中,宪法应该有其广泛而直接的适用性;这种广泛而直接的  适用性体现在两方面:一,宪法是每个公民为维护或增进自身权益的辩护理  由;二,宪法应该成为司法裁决的法律依据。惟有如此,宪法才是“活的”。 宪政史证明,适用于实践中的宪法才是有生命力的。宪法的作用不在于高高  在上供人膜拜,而在于走入法律实践成为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这  是从本刊和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宪法权威与法制统一”研讨会上传 出的一个清晰的声音。   这个研讨会是乘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中共中 …  相似文献   

13.
陈文明 《党政论坛》2012,(19):39-42
当代中国,研究政党问题的大多是政治学者和党建理论专家,从宪法角度规制政党的研究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一些宪法学者不重视政党研究有关系,这些学者认为,政党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党乃派系斗争之工具或纯粹的市民社会组织,不在宪法学研究的“专业槽”之内,政党问题仅仅属于政策性问题,甚至属于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问题,归属于政治学或党建理论的研究领域。本人认为,相关资料的缺乏导致的研究难度,以及中国语境下该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也是学者不敢轻易涉及的原因。政党不同于普通社会组织,可渭是宪政秩序的关键性要素。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与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被认为是共同构成宪政的三大支柱。从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历程看来,宪法与政党属于一种共生关系,二者紧密联系、彼此依赖。在中国,政党制度则可谓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11,(6):127-129
当前,学界对我国法治建设瓶颈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重点难点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法治的滞后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其中宪政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宪政立法存在片面性、宪政机构缺乏是突出表现。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切实追究违宪责任,是突破我国法治建设瓶颈、推进宪政法治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宪法基本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宪法法理学角度研讨宪法的基本原则。认为,作为“宪法之宪法”,宪法基本原则是宪法存续和宪政制度赖以构造的根本价值基础,也是宪法学最重要的支撑性范畴。但学术界于之的研究中尚存的偏差,乃是宪法基本原则难求共识的致因。该文力图在弥合既有理论研究中欠缺的同时,结合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特征,提出宪法应当有人权保障、人民主权和正当程序等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据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之界定,SARS危机已构成了国家宪政意义上的紧急状态。本文以SARS时期一案例为素材,结合我国目前宪政有所缺失的现状,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的情势必然,终极目的及现实要求诸方面,论证了最高行政权主动处置SARS危机的现时合理性。进而运用比较宪政研究方法,考析了世界宪政国家紧急状态处置制度,认为借鉴西方(美国)的宪政理念与精义,初步建立我国的司法审查机制,壮大宪政舞台上司法权的功能,规范常态与非常态下行政权的行使,是国家宪政的发展前途和行政权宪法定格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17.
需要宪法做什么 ?这直接关系到宪法实施的状态。宪法规定公权力以限制私权力 ,为的是防止公民对公民的侵害 ;宪法规定权利以限制公权力 ,为的是防止国家对公民的侵害。宪法的实施就是通过建立宪政秩序以保障人权的实现 ,而宪政秩序实现的过程就是依法治国的过程。宪法发展的历史表明 ,有了宪法不等于就有了宪政。宪政的确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这在于宪法的实施要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观念为基础。为此 ,就我国的宪法实施而言 ,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强人大的权威、建立宪法适用机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试论目前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既然宪法是法,而法皆具有可诉性之品格,那么宪法司法化就是理所应然的,从纯理论角度讲,宪法司法化有两种实现形式:违宪审查和宪法的司法适用。在我国目前的宪政体制下,违宪审查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化是难以实现的;而以“冒名上学”一案为契机,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赋予法院宪法解释权和适用权,将成为也已成为我国通过宪法的司法适用而实现宪法司法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静态的行政法,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分别建立宪法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困难很大,但是设立由宪法法庭和行政法法庭组成的宪政法院,最终分别独立出来是可行的.在对国外的宪法法院和行政法院分别进行考察后,可以设想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宪政法院.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