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带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宪政,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现代发达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而历史传统、封建意识及社会基础条件决定了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宪法更谈不到宪政。实现宪政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1982年我国第四部宪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宪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农民生态意识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文章着重从生态伦理、哲学和宪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民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这对中国当前的环境现实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目前正阔步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唯GDP论的发展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却层出不穷。民众在由温饱到小康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换。在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及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生态公平是政府施政过程中的重要话题,只有注重生态公平,才能避免生态风险,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不要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同时提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并且融入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探索走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道路。生态社会建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实践的新阶段,必将提高我国发展的质量,使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宁夏生态移民新区凸现的主要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已严重影响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生态移民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创新生态移民新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和研究内容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推进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官民如何互动。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启动的,间.社会并没有成为一个足以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事情的变化是在最近这几年。这就是我多次引用裴敏新的话所说的“社会生态已变”。虽然现在还很难乐观地断定民众左右历史进程的力量有多大,  相似文献   

7.
宪政理论历经消极宪政到积极宪政的发展,再到其他宪政理念的兴起,实际上都是在寻求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对中国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回应.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宪政框架下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于晓雷 《前线》2013,(8):48-49
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来说是一种追求生态良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突破,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官民如何互动。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启动的,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假象。在过去30年间,社会并没有成为一个足以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事情的变化是在最近这几年。这就是我多次引用裴敏新的话所说的"社会生态已变"。虽然现在还很难乐观地断定民众左右历史进程的力量有多大,民众力量的发挥还需要通过对上层政治的影响才能实现,但必须要看到,民众和社会已经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两种力量的互动。能够给中国带来希望的,是两种力量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铿锵有力的生态文明宣言,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必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何平 《探索》2004,42(2):52-5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进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中的重要成果 ,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宪政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应当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建设的有益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14.
开展阶层研究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方法。生态学提出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依存、平衡发展的观点为阶层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民营企业家的地位获得、阶层流动以及社会政治属性,需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加以分析。将当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单位,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加以考察,不仅可以确证这一经济成分和阶层得以确立并发展的社会根据,探寻他们与政经体制间存在的从共生走向和谐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可以阐明社会环境变迁对该阶层的形成、走势所具有的作用,揭示社会变革对这一阶层演变所具有的特殊要求,探寻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认识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下,网络化、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时代浪潮,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新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应运而生,愈来愈引人瞩目。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且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因子的影响。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和观点来分析、研究政治现象、政  相似文献   

16.
吴晔 《学习月刊》2014,(12):13-14
生态伦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殊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伦理的学习、研究、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着一致性。二者都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解决威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失衡问题。生态伦理侧重于理论建设,生态文明侧重于实践,生态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生态伦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认识和批判作用生态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生态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制度性措施。由于缺乏补偿或补偿不足,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利益不公现象。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从社会公平的视角对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以审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由于自身的特殊国情和初级发展阶段等原因,面临更强大的发展约束。正是以此为背景,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又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构建节约能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这是破解当前发展困局的战略举措。而深入系统地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努力构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能够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导向和理论支撑,必须充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产生于欧洲、代表社会前进方向、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学说。它的中国化过程是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融合过程,是与中国现实国情的结合过程,在融合和结合过程中形成了生态文明这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宪政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普遍的信仰和生存方式。由于其饱含着对人类自身尊严的尊重,使得立宪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为中国融人宪政这一过程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