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中的怨刺诗,尤其是政治怨刺诗是我国忠谏传统的思想层面的源头之一,而我国历朝历代沿用的谏诤制度,是忠谏传统的现实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诗经》批判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忠谏传统在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上都带有明显的批判特征,表明中华民族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并不缺少西方哲学所强调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楚人的饮食习惯在《楚辞》的《招魂》和《大招》中有所反映,他们的饮食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楚地饮食的风味特色,也生动反映了南方饮食文化的水准,并表现出与中原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3.
才华横溢的杜甫其实是执着地向前人学习的诗人,文章从相同的儒家崇高型人格、悲秋意境、比兴象征手法、体制格式的借鉴四个方面,论述了杜甫《同谷七歌》对《楚辞》的吸纳与接收。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周王朝以"明德"为主流的礼乐文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品读《诗经》,能够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丰厚的心灵滋养,从历史文化的视阈中增强文化认同。它启发我们:一要崇德尚礼,提升人格魅力;二要孝悌恩爱,构建和谐家庭;三要积极进取,助力职业成长;四要爱家爱国,担当时代使命。这些修身智慧蕴含无穷的力量,伴随华夏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几乎每一种性质的思想文化都有其相应的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彼此融合。文化思想的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文学对于文化思想的认同也不可能单一化: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如果说祭宴饮诗属于礼乐思想文化体系,是对于礼乐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有许多方位词,包含着先民的集体心理。分析《诗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几个方位“东”、“南”、“北”,可以阐释这一集体心理。在《诗经》所体现的先民思维中,“东”与太阳、动态、爱情等联系在一起,“南”与长养、男性、尊贵等联系在一起,“北”则与阴冷、水、忧伤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诗经》英译本与国学注本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的联系问题的探讨,尚是一片有待填补的空白。本文拟以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与我国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诗集传》的关系为例,对《诗经》英译本与国学注本的关系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诗经》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生命力较强的部分,其基本内容不仅包括敬天保民、重农裕民、爱民如子、君民和谐等,也应包括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和暴虐无道、反映民众痛苦生活和诉求,这些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创世纪》里我们可以发现各类出场人物,以及由这些出场人物实施的言语行为所代表的连贯、严密的交流模式体系。这些交流行为究竟是在形而上的世界实施的,还是在经验世界实施的,将决定这些言语行为是虚构的还是现实的。与此同时,从神话学角度规定的真值条件又不同于在现实世界中人人所经历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这种“楚风阙如”现象似乎悖离于《国风·王风》与楚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实则并非如此,二者只是从两个不同层面对《国风》与楚文化关系的概括,即一是现象层面,一是实体层面。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通过对《国风》与“楚风”和楚文化关系的综合阐述与深入探讨,进而对《国风》的领域和楚文化的内涵有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冬到2017年初春,我在海南疗养期间,阅读《诗经》,并随手作了笔记,现整理如下。一、《诗经》的由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首。先秦称《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是按照《风》《雅》《颂》三部分的体例编排的。"风",又叫"国风",地方民歌,周代15个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主导中华民族数千年。当前形势下如何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文化、怎样看待新儒家,成为尖锐而复杂的重要课题。文章在解读《论语》文本、体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客观地解读评判新儒家,力求通过科学的儒学研究,合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刘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174-174,178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积极倡导《诗》学的儒家代表,孟子论《诗》在先秦诗学中颇为瞩目,呈现出强烈的政教色彩。本文即从孟子引诗的偏好、论《诗》的内容、句式以及论《诗》的论辩特色等方面分别论述其论《诗》的政教性,并探讨其呈现政教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素问》之成书,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标志。其一大特点是以医映哲、以哲贯医,遂之达到医哲结合。后人对其哲学母体的思辨,往往偏重儒家而忽略道家。医、道关系的进一步揭示将会有助于中医研究的深化,基于此,本文就《老子》哲学观对《素问》的影响试作如下探讨。 一、自然观 哲学认识的发展,充满了矛盾,经历着曲折,有其大致依存于社会发展的思想起落阶段性,譬如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就有着一个由崇拜自然向解释自然的升华过程,也就是一个对传统天命神权思想进行修补和改造的艰苦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孔  相似文献   

15.
“札撒(yasa)”系蒙古语的汉语标音写法,也读作“札撒黑(yasaqha或yasaq)”,是“政令”、“惩则”之意。在《史集》等史料中,许多“札撒”是临时性的命令。作为临时性命令的“札撒”并不具有法律的性质。作为法律的《札撒》是那些针对普遍情况和一般行为、并且经过忽里勒台的商议并以一定形式公布的规范性规定。制定颁布《札撒》,通过立法来管理组织社会,是蒙古法制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大札撒》是成吉思汗时期《札撒》的集大成者,它并非颁布于1206年,而是在成吉思汗死后的1229年。以成吉思汗《大札撒》为核心的蒙古法律文化不仅及于汉文化区,而且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影片《一九四二》讲述了发生抗日战争中的河南省大旱灾时的故事。影片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对1942年河南省人民大逃荒和大逃荒中人性的流露进行了揭露。从美国文化视域出发,通过对《一九四二》讲述的大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影片中人物的解析,表达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类行为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是既体现中原文化特质又独具华南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客家先民坚韧果敢、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在一次次大规模的转徙过程中,客家山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究其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求变求新。客家山歌在主题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诗经》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彰显着中原文化特质,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扩大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间,进一步保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是法定特殊地域管辖,不排斥协议管辖。劳动合同可以协议地域管辖法院,属于约定特殊地域管辖。《解释》第8条没有体现对劳动者实质倾斜保护,而且跟不上形势发展。2013年生效的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四)》对此未做规定。立法或司法需在《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第1条的基础上,坚持劳动诉讼可协议管辖法院的规定,增加劳动者住所地和其他与劳动合同有密切联系的地点作为有权管辖的法院,以完善劳动诉讼地域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19.
《诗经》时代是以礼乐文化为主体的时代。“乐器”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硬件设施,与诗、歌、舞并存,在当时贵族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常生活中,乐器运用既有一、二种乐器的简单伴奏,又有小型乐队式的排演组合,还有乐器独奏曲。而在礼仪场合中,大型乐队则有着规定的摆设位置、组合形式和演奏程序,塑造浓厚的场景氛围。通过出土乐器实物的印证,更可看出当时乐器科技水准的进步和演奏技艺的高超。  相似文献   

20.
孔于及其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之魂,孔于文艺思想的开放性、兼容性、变通性和适应性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刘勰的文体观、创作观、文学评论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