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003年年初,国务院针对进城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又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重大意义,把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强化政策引导,切实搞好服务。笔者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上述精神,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旨在统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劳动力向种植业回流现象,由此说明了辽宁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文章从现行制度、农民自身等多方面对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推动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是制约我国农民进城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民进城方式与所选择的城市化道路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密切相关,而农民进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只有稳步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中国农民才能真正地顺利进城,成为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处在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的国情,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我国要依靠发展农村经济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结合的途径,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经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比较效益日益下降的情况下 ,农民外出务工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完全处于分散的、无组织、无秩序的状态 ,这既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 ,又给交通、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构筑劳务输出产业政策的平台 ;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各种障碍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开发力度 ;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 ;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劳务市场中介组织 ;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与物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多数农民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需要通过完善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培训赋能机制和完善农民进城保障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在人口无法充分转移进入城市就业生活的实际情况下,在乡村地区发展以现代产业为核心内容的优势产业村镇(产业圈聚落),培育农村地区的生产增长极和生活宜居地,打造乡村地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失业率增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各级各部门应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 ,但有些地区却出现“民工荒”。该文在对这一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借用托达罗模型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阻碍转移的制度和政策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转移成本收益来影响农民决策的 ,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是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它不仅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城乡壁垒,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然而,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仍然严重存在。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困难的主要表现为,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来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可持续性,靠农业补贴等政府转移性收入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受限制导致农民收入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仍显不足。因此,应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建立农民增收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提供政策扶持,使政府成为农民的发展伙伴,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和完善农民组织,实现自我保护,促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庆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剖析,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庆模式是勇敢探索,是破冰之举,对于解决区域内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尤其是转换已在事实上进城的农民工的身份,保护进城农民的基本权益,提高现实的城市生产效率,稳定城乡社会秩序等,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辨证地看,重庆户改基于现有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框架,利用和固化市民相对于农民的福利优势,吸引农民退地进城落户,虽然能够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却未能全面释放城乡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不利于进城农民持久分享农村土地权益,强化了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力,与实现公民自由迁徙和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基本方向差距较大,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增强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当前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农村务工人员进城打工,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的打工技能。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意义重大。为此需要从加强培训与就业结合、加强培训——输出——维权一条龙服务等方面做好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农民就业的现实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主要表现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就业权益的缺失、农民就业竞争力弱、对农村"留守儿童"疏于管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弱化农民就业的现实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一是开拓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二是维护和保障农民就业的合法权益;三是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四是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滞后、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民竞争力下降等原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均收入,应加强基本技术技能教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西部农民家庭消费存在消费行为落后、消费倾向偏低,消费质量不高等非可持续性特征。为使西部农民家庭可持续消费得以顺利实现,政府应积极推行有利于扩大西部农民家庭消费的财政政策;落实支农扶农的金融政策,发展农村小额消费信贷;实施科教兴农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引导西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逐步转变城乡消费二元结构局面,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四川藏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区是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人口占绝大比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藏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还有其特有的制约因素:四川藏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缓慢,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四川藏区劳动力自身的不利因素,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此,实现藏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发展四川藏区经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藏区教育层次。  相似文献   

17.
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干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从调研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查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问题,进而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虹 《理论前沿》2003,(12):39-39
我国存在着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而不应将小城镇作为主要或惟一的渠道。(一)小城镇只是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小城镇是整个城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既要有国际级的中心城市,也要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为农田是不可迁移和叠置集中的,农业活动、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转移农民。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纵深发展,推动第一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逐步实现非农化,减少农业人口,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引言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化 ,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迅速增加 ,发展城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何能更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成为当前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政策与就业问题关系密切 ,以下我们仅以宏观的角度 ,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探讨。一、城市规模与就业的关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就业的角度来看 ,中等规模的城市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强 ,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