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是解决好这一问题的中国共产党立足的根本.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要以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坚持建立健全制度为保障,坚持教育好党员干部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是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的根本。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要以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坚持建立健全制度为保障,坚持教育好党员干部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把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工作;把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结合,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农民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把农民的利益实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开辟体制创新道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问题,其战略基点是一致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找到了实现这一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5.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同时 ,农民又是弱势群体 ,保护农民利益既非常必要又非常重要。但多年来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特别是近年来农民利益受损现象相当严重。本文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高度分析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揭示了农民利益易受损害的原因 ,从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邓演达在中国革命处逆境中奋进的关头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民疾苦和要求,从中国革命战略高度认识农民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主张,这些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为,占中国人口 80%以上的农民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关爱农民,就是关爱中国的未来。因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农民问题。   第一,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利益关系。抓住了经济利益关系,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只要不侵犯和伤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村就会稳定。农民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他们对自己的经济利益负完全责任,经营自主权与独立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侵犯…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邓演达在中国革命处逆境中奋进的关头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民疾苦和要求,从中国革命战略高度认识农民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主张,这些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确认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处理好农民问题,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对农民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意对农民的领导和教育等一系列光辉思想,指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教育农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革命年代,党在教育农民改造农民思想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尊重利益是基本原则;组织起来是主要手段;围绕中心是重要指针;灌输改造是根本方法.总结和借鉴党教育改造农民思想的历史经验,对搞好当前的农民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谭德宇 《学习论坛》2006,22(12):64-67
没有正确的农民观,中国的农民问题就解决不好。而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民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中国化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对于科学地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丽 《学习论坛》2004,20(3):34-35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发展农业、促进农村工业化以及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国家,"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又始终和土地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党领导下的70年革命和建设中,农村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是围绕着土地制度展开的,并对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分析和总结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农村经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把握今天,预见未来.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权"在党的70年历程中,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段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权"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三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这一发展过程是我们党把我国农业逐步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的80%是农民,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保护农民合法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调动亿万农民的政治和建设积极性,这是我们处理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要牢固确立依靠农民的观念。农民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可靠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仍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冲破传统框框的束缚,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民;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冲破了无数阻力,创造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是农民;在保证粮、棉、油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农贸市场、增加对城市副食品供  相似文献   

15.
经济利益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主体的经济需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能正确地处理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靠的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靠的是不断给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16.
经济利益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主体的经济需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能正确地处理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靠的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靠的是不断给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三)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中,毛泽东解决了怎样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初具雏形。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以此指导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这两个时期是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萌芽并取得实际效果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空前、伟大的八年抗日战争实践中,毛泽东立足于时代的深刻变化、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和中国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在把握和解决关系抗日战争全局的四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艰巨而辉煌的理论创造。他以解决抗日战争如何赢得胜利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持久战理论;以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扩大和巩固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以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如何建设和发展问题为关键,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以解决中国向何处去问题为根本,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从而成功地指导、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胜利,并为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也留下了进行理论创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将精通马克思主义与透彻了解中国革命实际运动相统一,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进行理论创造;将揭示时代矛盾与反映人民的基本要求相统一,在把握和解决一系列基本问题中进行理论创造;将总结经验和科学预见相统一,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中进行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一是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关系中国革命胜负需要的现实视角阐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二是从政治条件、物质基础、基本原则、根本保障等方面,确立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思路。三是从土地政策、农业生产、法制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要切实搞好民生建设,就必须全力保障人民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于1930年,但这一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全党所接受。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指导方针问题并未真正解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认识的加深,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指导地位终于在全党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