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8年,一位青年只身从四川千里跋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91年,这位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离休老干部,在病危时对前来看望的同志说:“我记得19岁入党时的宣誓,我没有食言。”他,离休后还热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全国先进个人,逝世后又留下遗嘱,成为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个自愿捐献遗体的干部。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21日 ,驻晋某集团军后勤部领导 ,会同该部原离休干部王泽清的子女 ,将王泽清同志的遗体捐献给了某军医学校解剖室 ,用于教学和科研 ,实现了老人生前的遗愿。1939年10月 ,年仅14岁的王泽清就参加了抗日战争 ,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 ,培养了他崇高的人生信仰和追求。1995年 ,他萌发了身后捐献遗体的念头 ,并得到了老伴及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老人在遗嘱中写道 :“我的一切是党和人民赋予的 ,现已无力工作 ,自感遗体对于医学还有一些价值 ,且知遗体标本的来源困难。与其化作青烟去 ,何不常留赤业中……”。我们面对您平实…  相似文献   

3.
马耀骥 《前线》2008,(7):58-59
2008年2月18日,一位为革命奋斗70多年的老人,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临终前嘱咐家人,后事一切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写生平,不告知(打扰)亲友,不留骨灰。就这样,他悄悄地走了。  相似文献   

4.
1995年6月27日13时42分,原中共云梦县委副书记周子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噩耗传开,干部、职工,离退休老人,街道居民,还有农民……,都纷纷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在他的遗体旁,有的默然悲泣,有的低首垂泪,有的放声痛哭,人们久久地不愿离去。 他们为党失去了一位坚强的战士而悲痛,为人民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公仆而惋惜:“我们的好领导啊,你怎么这早就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5.
汪金友 《实践》2005,(10):46
他是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 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 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 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 名贫困学生读书,为此还欠下了17万 元的外债,身患重病后也无钱医治。他 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 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 贫困山区的孩子,又将大家捐助给他 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 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 “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 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 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 最后一次奉献。” 他就是丛飞,一个“五星级义工”, 一个被深圳人称为“爱心大使”和“慈 善歌手”的优秀青年志愿者。从今年4 月中旬以来,深圳几家主要媒体几乎  相似文献   

6.
一位为革命奋斗了70多年的老人,因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临终前嘱咐家人,后事一切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写生平,不告知(打扰)亲友,不留骨灰。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他是谁?他是北京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原市委顾问委员会成员,路德润同志。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28日凌晨,一位为我市排水事业辛勤奉献一生的老专家溘然长逝。正当大家沉浸在悲痛当中的时候,他的家人拿出了老人在6年前写的遗嘱。遗嘱中除提出丧事从简外,还捐献出自己平生积蓄的10万元钱,用于建立一项“水资源环保科研奖励基金”,以延续他热爱的事业。他就是市政公路管理局离休干部朱肇源——一位把毕生心血献给排水事业、把生命余睥洒给市政建设的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8.
曹林 《企业党建》2012,(6):14-15
一位退休老人,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困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资助他们上学。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相似文献   

9.
正5月1日14时25分,与肝癌抗争11年的刘永辞别人世。这位有着42年党龄的63岁老人决定将遗体全部捐献给医疗事业,用此举回报社会关爱。1973年入伍的刘永,在铁道兵独立舟桥团服役11年后,成为济南铁路局铁道战备舟桥处职工。工作期间,他积劳成疾,2005年底,被诊断患上了肝癌。虽经3年积极抗争,刘永仍没能抵挡住肝功能的退化,医生建议进行肝脏移植。  相似文献   

10.
"庆生寿宴,现在开始!"2017年9月,在东京城林业局离休干部王占德家中,寿宴主持人的开场白过后,90岁的王占德老人挽着老伴儿闪亮登场。看到眼前这场寿宴终于开场,我很是感慨:这可是在老人"百般阻挠"、家人百般争取下才办成的一场特殊寿宴啊。让耄耋老人过一个难忘的生日,是家人的心愿。  相似文献   

11.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20):40-41
1930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专门讲反对教条主义、搞好调查研究。后来这篇文章在反"围剿"时丢了,毛泽东一直为之惋惜。直到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县一位农民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一本油印小册子捐献出来,这篇重要文献才失而复得。毛泽东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可见他对调查研究之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心 《大特区党风》2003,(12):28-32
在成都,市民们传扬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石桂芳的大妈,为了报答一位曾经在她家当过保姆的老人,她不仅义务赡养老人,视老人如亲人,自己和家人还人老人当保姆;当自己年过七旬,担心对老人照顾不周,她又为老人请来了一位又一位保姆……  相似文献   

13.
井冈红歌女     
陆彩荣 《学习导报》2010,(22):52-52
在井冈山红军行列中,有一位烈士名叫江志华。自从跟着毛委员参加革命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老人的妻子开始总以为老人还活着,总在日夜期盼着丈夫精神抖擞地出现在面前。解放后,从返乡探亲的同乡红军那里,家人才得知老人早在战争岁月就已经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了。根据同乡红军的指点,家人从战场上只找到了一本写有烈士名字的创作歌本,  相似文献   

14.
王沛 《党课参考》2020,(7):77-80
"老刘啊,还有这么个事……"91岁的殷树山伏在危重老伴的病床前,"咱们得把说好的遗体捐献签了。"一段生前视频里,两人双双签字。殷树山是山东省威海市的一名离休干部,退休后,老两口没有停止奉献。多年来,他与爱人资助贫困学生数百名;塔山社区坡多且陡,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老两口坚持清扫社区道路;他们一张写字台三代人用了50多年,却累计向社会捐款100多万元,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12万元……  相似文献   

15.
唐剑锋 《学习月刊》2014,(11):17-17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道: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亿万富翁乔治,因病久治无效,临终前,他对亲人们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头,气若游丝地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有"三件事",留下了最后的"善言"。乔治的第一句"善言":年轻时没有热烈地爱过一个人。乔治气喘吁吁地说,回首往事,从小,家人就向我灌输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他是丹东市签署遗体捐献协议第一人;向社会捐款捐物20万多元;献血35200毫升、血小板25个单位,相当于自身血量的4倍;签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及眼角膜协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是首批冲进震中抢险救灾的志愿者之一……他的名字叫严哲,是丹东市太平湾发电厂的一名司机。  相似文献   

17.
<正>任秀芝走了,把一切都交给了她追随一生的中国共产党和挚爱的人民。这一天是2013年11月5日。已是隆冬的沈阳气温降到了零下20多摄氏度,飘飘洒洒的雪花为大地披上了银装,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洁净和素雅。上午10时,八路军女战士、有着70年党龄的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离休干部任秀芝的遗体捐献仪式在中国医科大学举行。按照老人生前的嘱  相似文献   

18.
孙纯蓉 《当代贵州》2011,(34):52-53
一位肝胆外科的男病人说,以前家里几个亲人都做过同样手术,全家忙得不亦乐乎,他也曾作为陪护护理家人,"几天下来,人都要拖垮了"。这次他住院亲历了优质护理服务,再三叮嘱家人"各自忙去吧,这里什么都有护士在管"!  相似文献   

19.
我1938年入党,入党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跟党干革命。离休后,眼看不见,身体也不好,所以,没有给党干什么工作。死后,将遗体捐献给教育事业,做点小贡献。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17,(1):24-25
“他们告诉我,你把身体全部捐赠了。没有火化,也没有墓碑、墓地。但我们对你的哀思与怀念,不会无处安放。那一块石头,那几杯尘土,都已不再重要。生已圆满,离不牵绊。”……2016年8月26日,以超人的承受力与恶性肿瘤抗争了7年的范涛不幸去世。生前,他谢绝了基金会为他筹到的用于后续治疗及护理的款项,并预嘱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