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世友,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许仕友。参加革命后,他认为“仕”字有一心想当官、出官纳仕之嫌,与他参加红军当战士、要为穷人打天下的想法格格不入,于是改名为“士友”。  相似文献   

2.
名人轶事     
《湘潮》1989,(12)
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 1935年8月的一天,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许世友在草地行军途中,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紧紧握着许的手问:“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没看见过你这  相似文献   

3.
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资格老、理论素养好的儒将、他就是辅佐毛泽东指挥反“围剿”出奇兵、倡导抗日持久战,被誉为毛泽东身边的“军事高参”的郭化若将军。  相似文献   

4.
许世友,原名叫许士友、许仕友,1938年一天,毛泽东和许世友交谈,问他:“你的名字是叫‘士友’,还是叫‘仕友’呀?”许世友回答说:“单人旁的‘仕’,也有人写成战士的‘士’”.“仕途多风险呀,还是不要和仕交朋友,我们要解放全中国,要实现世界大同,要和世界人民交朋友,还是改为世界的‘世’好!”从此,许仕友就改名为后来所用的含义不俗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1954年,毛主席会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时,身穿的是一条屁股上扎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外宾要见我毛泽东,还是要看我穿的啥?”通过毛主席的“补丁裤”,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在外交接待中一贯保持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务实实效的精神。这也为我们的公务接待定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杭州——南京——无锡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来到杭州,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周恩来之命,去杭州布置毛泽东的安全警卫工作。见到许世友,毛泽东侃侃而谈:“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毛泽东假设五种情况问许世友:“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坏人占了广播电台怎么办?有人要刺杀我怎么办?革命走了回头路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对这些问题,许世友过去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噌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毛泽东笑了,挥挥手说:“那就来不及啦!”听了毛泽东的话,许世友似懂非懂,有些茫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知道开国上将许世友曾在少林寺练过功夫,却很少有人知道钱钧将军也出自少林。他不仅与许世友是同乡,而且还在一个大军区共事过,毛泽东戏称他们是“不当和尚当将军”。他身怀“朱砂掌”绝技,20厘米厚的石头一掌就能劈碎,61岁时还能单手托起老战友陶勇将军,离职后又总结出《朱砂掌功法》,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他画艺精湛,  相似文献   

8.
许世友之勇     
韩光生 《党史博览》2005,(10):23-2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璀璨的开国将星群中,许世友上将毫无疑问是极具英雄气概和传奇色彩的一个。他身上所体现的忠、孝、勇、节、义等中华民族的特性,使他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如关羽、岳飞等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他坚强的党性以及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又超越了前人,使其具有世界性。正如毛泽东为他改名时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世界的朋友”。许世友之勇,勇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村,这里沟壑纵横,层峦叠嶂。为自卫保家,许世友自幼就跟着大人挥拳踢腿,舞枪弄棒。当时,少林寺游方武僧林子金见他是个习武的好苗子,便…  相似文献   

9.
1976年9月9日凌晨0时10分,毛泽东与世长辞。当日许世友奉命乘专机进京。许世友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数十年,对毛泽东崇敬有加。恶噩传来,许世友悲痛万分,急于进京瞻仰主席的遗容。可是当他进入机舱后,飞机却迟迟不能起飞。经再三追问,飞行员才道出“中央有指示,不准带枪进京”的真情。许世友大怒,强令飞行员驾机升了空。许世友是带着一支美式五星左轮手枪进京的。据说,这支手枪是他率部队从国民党一个军长手中缴获的。由于心爱这支枪,许世友总是人不离枪,枪不离人,整天把枪别在腰间。可是这次带枪进京,除爱枪与习惯外,另有更重要的原因。当时,…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来到杭州,许世友去杭州布置毛泽东的警卫工作。毛泽东对许世友说:“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并假设5种情况问许世友:“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坏人占了广播电台怎么办?有人要刺杀我怎么办?革命走了回头路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许世友霍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 许世友回到南京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学习了《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  相似文献   

11.
题记:“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毛泽东   许世友、郑维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一对响亮的名字。他们的故里都在河南新县。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大别山腹地的将军故里。   新县原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区,民风刚烈剽悍。 1927年黄麻起义后,这里又是我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区。蒋介石为便于统一“剿共”, 1932年就以河南省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名,在这里成立了一个以新集为中心的“经扶”县。该县解放后,又根据刘伯承元帅的提议,改名为新县 (县城在…  相似文献   

12.
破例土葬,他如愿以偿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一颗耀眼的将星陨落了──戎马一生的华夏名将许世友在古城南京逝世。10月31日下午,4000名军民在南京军区大礼堂向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15时整,几乎在告别仪式开始的同时,晴朗的天空忽然浓云翻卷,沉雷隆隆,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列队等候的军官们的新式军服和皮鞋浇得透湿。有人说:“老天爷为许司令哭了。”说来也巧,当告别仪式完毕,竟然云过天晴,阳光四射。许世友遗体人殓后,准备运往他的老家——河南新县许家菜。50年代,许世友曾当面向毛泽东主席提出恳求:“我活着尽忠(为革命),…  相似文献   

13.
一 1973年12月22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当时全国共有门个大军区.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都任职时间不长,最长的也才四个月,他们都原封不动。北京。军值李德生和沈阳军区陈锡联、济南军区杨得志和武汉军区曾思玉、南京军区许世友和广州军区丁盛、福州军区韩先楚和兰州军区皮定钧湘互对调。毛泽东在书房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了这一命令,同时宣布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的工作。毛泽东说:“我提个建议,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在开会或聊天时提议唱这首歌。 毛泽东宣布对调命令后,让王洪文宣布对调的名单。王洪文刚当上党的副主席,比较牛哄哄,没把老将军放在眼里。他是从上海发迹的,许世友是南京军区司令员,在军队方面说,上海是南京的管辖范围月B时张春桥挂了个南京军区政委的名,许世友根本不买他的账,最恨的就是他。许世友爱憎分明,粉碎“四人 帮”后,许世友说:“我早就看出张春桥不是好东西。”毛泽东去世时,江青围攻许世友,许世友拍案而起,说:“你张狂什么?主席在我让你三分,现在你再胡言乱  相似文献   

14.
江波 《党史纵览》2003,(6):9-12
许世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颇富传奇色彩,“是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王震语)。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许世友曾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出家少林寺,当了8年和尚。走上革命道路后,他襟怀坦白,敢作敢为,处事果断,雷厉风行,铸造了特殊的性格;指挥作战时,他骁勇顽强,善于开拓,勇于创新,成为声名显赫的战将;建国以后,他屡立新功,并在同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为党和人民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正因为如此,许世友深受毛泽东的关爱与倚重。  相似文献   

15.
在许世友的情感世界里,占有绝对位置的仅仅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老母守坟。”这便是许世友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母亲面前,许世友永远是个大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之后,母亲遭受的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他常为自己因军务繁忙,不能侍候老人而倍觉内疚。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声亲切的话语,感动得许世友鼻梁发酸,眼中泪花滚滚。他“咚”地一声跪在毛泽东面前……  相似文献   

17.
他让毛泽东放心,周恩来担心,张春桥伤心。许多人都认为许世友在文革中干的事,换到任何人头上,早就死有余辜,但许世友不会有事。  相似文献   

18.
“罗瑞卿事件”后,毛泽东表达了对军队既放心又不放心的心理 1965年11月30日,林彪派叶群带着他的信和11份材料乘专机赶到杭州。单独向毛泽东作了几个小时的汇报。汇报的情况现在已无从知道.但从叶群几天后在上海会议上的发言可以了解.林彪诬陷罗瑞卿的内容至少包括:罗瑞卿要夺取军权:罗瑞卿一贯反对突出政治,反对毛泽东思想,存在单纯军事技术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19.
许世友:不受冲击的最好办法就是得到毛泽东的一句话 和众多将领一样,许世友在“文革”开始的时候也“很不理解,很不得力”。但鉴于是毛泽东的指示,将领们大都不会反对,只是在自己方面找原因,用他们的话说是“不是不想跟,而是跟不上”。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站在时代巅峰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同时又是个性突出的普通人,他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因为一块肉就绝交——"以后再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1913年到1918年五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曾对他的同学周士钊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所好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