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正从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学听田文昌老师的刑法课开始,到后来京都律师事务所跟随田老师做律师,至今已有20余年了。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成为田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我想讲三件小事,谈一谈我的感受。第一件事,2012年年初,《法人》杂志社的总编辑一行到京都所商谈讨论联合主办2012年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的相关事宜,田文昌老师和我们几位合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监察》的忠实读者。我觉得这份杂志叫人看了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示,增长知识。所以,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我们单位都要订阅一份《中国监察》。每次杂志一到,我总是抢着先看,遇到好文章,我还讲给别人听,推荐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3.
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老兵,自从加入这个阵营的第一天起,就与《中国监察》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中国监察》。当我草拟文件和审核材料需要依据时,是她给我提供;当我分析案件遇到难题时,是她给我答案;当我起草讲话、经验交流材料需要权威数据和资料时,她总是给我满足。有一件事至今使我难以忘怀。1992年夏日的一天,我看到《中国监察》征稿的启事,我心一动,何不试试?我写了一篇自己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体会文章投给杂志社。突然有一天,同事们拿着《中国监察》向我道喜,原来我的稿子被采用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国家级的刊物…  相似文献   

4.
编读     
◎读者:文章中的知识我读《法律与生活》有几年了,今年发现《法律与生活》变化很大,跟生活更贴近了。比如4月下半月的封面文章《26岁,逃出围城》。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其他问题反而更多了呢?文章中讲了几个故事,读了这些故事后,仿佛故事里的人就在我身边,因为我有一个亲戚也有类似的经历。另外,通过几个专家的评说,对《婚姻法》有了些认识,增长了这方面的知识。我后来将这一期杂志给我的一个正要打官司的亲戚看了,她看了之后豁然开朗,并立即向法院增加了诉讼请求。相信有法律依据在,我的亲戚的权利一定能…  相似文献   

5.
专家讲解犯罪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犯罪月历和犯罪时钟。我们说一年四季是有规律的,同样犯罪也是有规律的,而且根据季节的变化,犯罪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总结出犯罪月历和犯罪时钟。这个名字听着挺新鲜,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日历都很熟悉。我手里有一本《日夕》,大清光绪十四年,上面写着:“御制疏理,颁行天下。”过去的日历都是皇上制定的,里面有很多图,除此之外,里面写的字也很特别,中间是黑字,上面是红字。比如说“正月初五”是黑字,但是“正月初五”底下马上就有红字,写着“不宜出行”,什么意思呢?光绪十四年正月初五这一天就不能串门,…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上大学的张真暑假与高中同学聚会,闲聊时张真给大家讲了个笑话:"上学期我不劳而获,得了一个荣誉证书."看到诸位老同学一脸的诧异,她略带得意地解释说,是一个社团干部为了获得她的芳心,便送了她一个"积极分子"的证书.有同学质疑,社团的荣誉证书还能随便写?张真不以为然:"证书都是他们自己写的,社团哪有我们想的那么单纯."  相似文献   

7.
二丫的初恋     
在老胡同里,我和二丫的关系最好.如今,人到中年,我们还是常常约在一起怀旧. 还记得二丫高中毕业那年,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她回了老家——河北省某贫困县.很久以后,二丫才给我讲了她在老家时的那段经历. 二丫回去时,正值秋收.第二天一早,四叔家的堂姐便拉起睡眼迷离的她,催促着:“生产队长敲钟了.快起来,下地干活儿啦!”村里男女老少都扛着农具,在老钟下集合.堂姐拉着二丫走过去,乡亲们的眼神齐刷刷地聚焦到二丫身上.  相似文献   

8.
我的祝愿     
《人民司法》创刊三十年了。创办之初,她就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为中心环节,介绍全国法院系统依法办案的审判实践经验,给人们很大启迪。 她扎根于广大审判人员之中,有其牢固的群众基础。在十年“内乱”中,《人民司法》虽被迫停刊,但她所宣传的社会主义法制的正义之声,仍然激励着我们战胜邪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司  相似文献   

9.
师龙 《政府法制》2005,(4):36-37,41
快过春节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购年货。四毛在想我也应该去商场看一看,有什么需要买的东西。星期天早上,四毛收拾好正准备出门,突然听见门外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他的几位邻居挤在门口,是二楼的王大妈、五楼的赵大哥两口子。赵大哥抢着说:"四毛,我们听说你挺喜欢学习法律,前几天我们遇上麻烦事,不知道怎么解决,特意来请教你。你能帮我们的忙吗?"王大妈激动地说:"四毛啊!我们来找你,只想让你告诉我们,我们的权益受侵犯了吗?"四毛看见大家的表情都非常着急,就把大家都让进屋坐下后说:"大家不要着急,我非常愿意在法律方面给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你们一个一个地讲吧。" 王大妈性子急,于是她首先开口说道:"2004年12月21日,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夜里,梦乡中的我,被老伴儿的一巴掌伴随着“又说梦话”的指责惊醒了。她打断了我的思维,打出了我对《中国监察》的亲昵。我眨了眨眼,按亮床头灯,拿过《中国监察》,翻开《工作之窗》栏目,仔细寻找梦中的那一幕。这时她又说话了:“有什么好看的,不说梦话了又看起书来了!”我忽然明白了,刚才梦中的我是在为一篇文章谈到的工作见解而高兴得乐出了声,惹来老伴的一巴掌和指责。既然明白了,就该熄灯睡觉,免得再找麻烦,人家睡觉你开灯看书,哪有的道理。但您哪儿知道,《中国监察》对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太重要了,工作中可是离不开她!□梦中一掌…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子女的学习还是支持的。那时家里穷,没有什么书,有时候想看书就到其他小伙伴家里看小人书。我记得到乡中心小学读四五年级后,学校旁边有一个理发店,只有去理发时老板才会给看小人书,所以小伙伴们经常轮着去理发,一大伙人陪着去看书。  相似文献   

12.
大概是把《中国律师》杂志从第一期到一百期完整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读者之一。1988年,在我调到省律师协会的第二年,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律师》杂志创刊了。这个中央级律师刊物,是在我国律师制度恢复建立第十个年头,我国律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她创刊伊始,就受到了广大律师的欢迎。由于当时我是律师队伍中的一个新兵,所做的《吉林律师》编辑及宣传工作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对《中国律师》“情有独钟”,从她创刊时起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期刊物到手,我都是很认真地看,先是浏览,…  相似文献   

13.
崔静 《天津检察》2007,(4):65-66
一个爱唱歌的小姑娘,曾经仰着稚嫩的天使般的脸,满怀期望地问:“老师,送我首歌,好吗?”老师点点头,微笑着答应了。九月的阳光正温柔地洒在她甜甜的笑脸上,谁知那次谈话竟成了永远的诀别。那个下午,那个阳光灿烂九月的下午,那个天使般的女孩背着书包匆匆走向学校的下午,她被城市汹涌的车流无情地淹没了。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蕊就这样被冷漠的车轮无情的碾碎,那一天她刚满十三岁。  相似文献   

14.
钱不中用     
村东头的田二婶这几天一反常态,一脸的不高兴。原来是她本家的三叔子田三虎要占用她的五尺三寸宅基地合并起来盖五间瓦屋,还说什么“二嫂家就那两个闺女,一出嫁不就只剩下她一个人了,要那么大地方弄啥用。再说,她老了还不是由我那孩子养活她,我有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冬天一个飘着雪花的上午,司法所里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见到我,她失声痛哭起来,我忙扶她坐下,给她倒了杯水,等她稍稍平静下来,我对她说:“您有什么难事慢慢的讲,我们司法所会尽力帮助你的。”听了我的话,中年妇女像吃了颗定心丸,渐渐止住了哭声,向我倒出了她的满肚子苦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监察》她15岁了,我在纪检监察岗位上也工作15年了。可以说,《中国监察》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一步。1989年初到监察局工作,看到《中国监察》,就像刚上学的孩子领到教科书一样,让我爱不释手。一遍遍地恳读,一次次地思索,使我对监察工作逐渐熟悉起来。那时,  相似文献   

17.
李兆刚 《江淮法治》2011,(11):56-56
刚毕业的我与三个同学与研究生导师一起聊天,谈起自己目前的工作,我们几个都非常不满,有个同学甚至义愤填膺,表示要辞职另谋高就。老师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就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相似文献   

18.
我爱你,《中国监察》,爱你是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导师。1997年9月,我被市委任命为中共雨湖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上任伊始,区纪委办公室杨主任给我送来了一本《中国监察》杂志。作为纪检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如获至宝,从此与《中国监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我的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军功章里有《中国监察》的一半。”这样说,我认为一点也不过分。这样说的不仅是我一个人。记得一位基层纪委书记曾感慨地对我说:“《中国监察》值得一订。如果说我们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中国监察》,因为是她告诉我如何当好纪…  相似文献   

19.
读编往来     
《法学》1991,(9)
办公桌、稿件、纸和笔这也许就是我们编辑的世界,无论春秋冬夏、严寒酷暑,每月重复着同一件工作,把我们的《法学》交到您的手中。每次送走一期《法学》,就象农夫收割着成熟的庄稼,每一份带着作者的辛劳,也留下编者的喜悦。每次怜听到您对杂志的点评、指教,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全新的思考,使我们倍加努力。我刊的《读编往  相似文献   

20.
沈海晨 《检察风云》2011,(11):86-87
每个人都有对儿时特殊的记忆,小人书、挑绷绷、扔弹子、铁皮玩具,总有属于自己钟爱的一种。当我第一次捧读《娃娃画报》津津有味地读着里头的童话故事,便沉浸在漫画世界,也许不会想到会上演一场漫画原稿专场的拍卖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