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劳动"和"制作"是以"沉思"为起点的,它们在"沉思"指引下创造了属人的世界,人和人在"沉思"中建立关系,在"劳动和制作"中把关系融入了被创造物中,这个世界就被创造成了以物为中介,反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世界。行动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从一开始就把人与人的关系放置在实践中,以复数性的形式通过"公共领域"改造世界,认识真理。实现思维和行动的倒转,可以改变"沉思"的极端化倾向,使人类更关注生活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源泉。道德教育必须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面向生活,才能实现道德教育自身的发展并发挥道德教育对现实的超越作用。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对生活世界超越的基础上,道德教育的"自我批判"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陈立影 《世纪桥》2012,(19):76-77
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世界,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本文针对高校德育脱离生活的现状,进一步主张构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实现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建构人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生活德育旨在生命不息的时空中,塑造学生的心灵,促其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生活德育既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儿童完满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为儿童建构可能生活打下良好的德性基础。同时,生活德育也是一种德育的途径和操作模式,即在儿童生活中育德,为了儿童的生活而育德,把德育作为儿童生活的本身需要,  相似文献   

5.
魏传光 《求实》2006,(6):4-6
马克思人学以其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的独特品质,结合社会现实及其条件变化,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对人学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开创了崭新的人学景象。马克思人学在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回归生活世界、确证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生命价值、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道德教育应该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遵循生命的内在原则,指导个体学会关心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承担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以及过于强调强制与灌输,遮蔽了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生命关怀。我们要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际关系,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等途径,实现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达到生命的安顿与愉悦,成就个体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7.
一双鞋、一个挂件、一个手机壳,就能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相较于现实世界,手工世界里的时间更像是在刻度上搁了一把放大镜,在时间的缓慢流逝中,放大了人的感受。如今的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双手,感受制作的温度,让生活美学回归。  相似文献   

8.
牛俊美 《求实》2012,(3):29-32
伦理的生活世界转向不仅决定了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旧规范伦理的"实践性"差异。作为一种新规范伦理学,科学伦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特性,如果仍基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很容易对科学伦理的实践特质及其"匡正科学"的现实可能性造成误解。而回归科学伦理学的学理基础可知,科学伦理学不仅是一门以生活世界语境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无"原理可"应用"的"实践伦理学",而且是一门基于"生活世界"进行"意义构造"的、融"真"与"善"于一体的"规范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在“回归马克思”的过程中,与对“生产哲学”的研究一样,人们也开始关注“生活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所进行的生活哲学研究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学术生长点。十余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以及“生活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对已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价,将有助于研究向“学理性”和“现实性”的双向度深化。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回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广侠 《理论学刊》2006,1(8):68-69
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的生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里,也把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但是,在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的问题上却见仁见智。如有人主张回归到现象学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有人主张回归到经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那么,道德教育应回归何种生活?我们的回答是: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主体的生活,回归有意义的生活。一、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的生活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11.
<正>从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关注规模与数量,到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关注生态与环境,我国经济在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后,终于回归"理性",开始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减缓了经济增速,物流业的发展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放慢了步伐。在物流运输、仓储企业受到影响的同时,物流园区建设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务院调整  相似文献   

12.
开展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但一段时间以来,受层层陪同、提前打造"景点"、搭台"彩排"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流于形式的"调研"开始蔓延。为还原调研本质、本真、本源,云南省组织系统探索出了一条"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深入基层,一竿子插到底"的随机调研之路。回归了党的优良传统,密切了干群关系,掌握了真实情况……随机调研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引导人确立良好生活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抽象性向现实性的转换,教育模式由课堂型向生活化的转移,教育过程由支配型向互动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5,(9)
随多元价值观下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独白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正视人的主体性,在对话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体包括如教育者——教材的教育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的自我成长——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主流经济学把福利经济学纳入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集中于对少数社会现象的分析。森强调,经济学需要对人类福祉和社会价值判断作出回答,经济学只有与伦理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住现实中的客观经济现象。森将伦理分析方法应用于社会制度安排而提出了评估平等或不平等的新思路,包括体现"生活内容"的福利平等和反映"生活内容束"的能力平等两方面。森把促进自由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目的,并进一步分析了功能性的能力自由和权益性的生活自由。森不但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更关注物质财富的分配,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福祉,更关注精神需求。森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平等问题,"能力"与"生活内容"也是其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6.
《江淮》2007,(8)
在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到来之际,宿州市矿建总医院职工王淑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国家卫生部授予她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从1999年开始至今,王淑军已经献出了17550毫升鲜血,相当于人全身血量的3倍。王淑军是矿建总医院的一名普通职工,年轻时靠拉氧气瓶维持生活。随  相似文献   

17.
化是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相互关联中凝结而成的人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人类化的历史演进源自于生活世界不同的内部关联。原始化是自在的、神性的化,日常生活世界几乎涵盖生活世界的全部领域;古代农业化是惰性的、奴性的化,非日常生活世界狭小;现代工业化是超越的、自信的精英化,非日常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的主导领域;后工业化是消解性的、自省的市民化,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探索》2017,(6)
中华传统经典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然丧失了物质存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辩护,但并未丧失其现代生存根基。这一根基必须从其与现代日常生活的"天然亲和性"处寻找,它所构筑的那种追求现实幸福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生活世界又在现代工业文明中激起回响。传统经典介入现代日常生活不能采取简单嫁接的方式,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传统的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双重批判。由此,人们或许能够以回归传统的方式来对抗现代资本逻辑对人的审美、趣味、观念和情感的剥夺,拯救在过度消费和娱乐化的现代生活中迷失的无家可归者,即建构现代人的心灵栖居之所,重新开拓真正具有个体性的意义世界及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9.
谢新水 《探索》2022,(2):140-152
数字化过程中,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之外又新增了一个虚拟世界,两者一起构成了“平行世界”。以多元界面为基础,数字场景联通了“平行世界”,帮助个体的人和各种圈群在“平行世界”中来回穿梭,打造出新的生活境况。除了数字基础设施、多元界面以外,数字化工具和新互动模式成为建构数字场景的核心构件。在数字化过程中,数字场景具有激活人性需求、促进新经济业态形成和拓展时空世界等功能。联通“平行世界”的数字场景是发展数字经济、建构数字社会和打造数字生活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数字场景价值的逐步展现、丰富与普遍化,现实世界的人随时可能主动加入或者被动卷入虚拟世界中,进入虚拟世界的人又面临回归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将迫使人的躯体、思想和行为在“平行世界”中不停地扭转,不断冲击身体时空、心理时空、思维时空、生活时空和社会时空。在数字化过程中,数字场景的不断建构以及多要素彼此作用引发的矛盾决定了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可以预见的是,利用数字场景、“数字人”、内容生产和交换建构的元宇宙既是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力,又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蓝天、草原、帐篷、牛羊……几十年来似乎始终未变,但实际上,生活方式、心态境界已有了巨大飞跃.那种纯粹的人随牛羊迁徒的游牧生活已经不复存在,牧民们也会开汽车、打电话、用电脑,孩子们则通过网络接触外面的世界,老人们病了可以到医院接受良好的治疗.现代牧民在岁月悠长的草原开始真正的"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