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坚持民主政治最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民主政治有利于保持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总体上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的。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仍然存在执政党职权与国家政权职权的部分性混合,执政党部分地兼有国家政权的职权,执政党和国家某些自身职权相对弱化等问题,要改善中国共产党当前的执政体制,必须做到:制定一部规范执政党执政行为的法律,使执政党执政有法可依;根据党政不同职能进一步形成处理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关系的机制;实行以党政职能分开为基础的依法执政体制,必须强化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依法规范党内权力运作。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体制与执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确立和增强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坚定性、自觉性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分析,党的执政体制的科学、合理性程度是制约、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枢机所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把党的执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纳入视野,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书林 《理论探讨》2012,(4):114-118
包容性执政是以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养成的包容性品格为基础所建构的执政模式,具有全面性、公平性、全程性、凝聚性、宽容性、民主性的特征.包容性执政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执政理念的包容性、执政决策的包容性、执政方式的包容性、执政体制的包容性、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执政评价的包容性.包容性执政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拓展党的执政广度,有助于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有助于增强党的执政忧患意识,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对包容性执政进行总体设计,必须围绕“培育包容性执政的思想意识、制定包容性执政的总体规划、建立包容性执政的运行机制、规避包容性执政的潜在风险、实现包容性执政与执政架构的兼容”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杨彧 《求知》2005,(8):4-5
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是政党实现有效执政、保持长期稳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要进行多元重构,从利益的维度看,“包容性增长”式绩效是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性基础;从结构的维度看,宪政法治的治理是执政合法性的程序性基础;从价值维度看,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是执政合法性的情感性基础.因此,“包容性增长”式绩效型合法性模式,宪政法治的法理型合法性模式,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型合法性模式是当前建构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最主要的模式.这三种模式共同促进执政合法性的稳固与成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政府的挑战,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挑战。为了应对WTO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改进执政方式,重塑执政理念,实现由直接执政向间接执政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党建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的执政成本能否取得预定的效益,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政党体制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执政成本与政党体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党加强自身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民主执政这一概念,强调指出民主执政是新形势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核心。在当代中国,坚持民主执政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言敏 《理论探讨》2002,1(3):66-69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党自身的运作方式都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做出相应变革。社会变迁中党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为此必须排除种种思想障碍 ,探索执政的合法性 ,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是国家与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服务模式经历了从"集权熔合—公平至上"型模式向"解制分立—效率优先"型模式,并最终向"多元竞合—均等共享"型模式嬗变的历程。模式转型意味着其内在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以及技术选择的革新。回溯中国公共服务模式转型历程,有助于在中国语境下解析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探寻其进一步创新的现实路径,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边界的重塑、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而且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在当前,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党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行政冲突的价值分析--公共管理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的冲突或危机管理模式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具有一定的负功能;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冲突管理或危机管理并不是涉及双方行政关系的基础,不是核心价值的冲突,而是民主性质的公共规则控制下的冲突,是公共领域可以承受,并对公共管理结构的整合提供动力的冲突,使人们能够运用冲突的危机探索并接近解决的可能性的冲突,因而是具有正功能的冲突.认为,虽然冲突管理或危机管理也具有反功能,有一定风险,但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危机管理或冲突管理的正功能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俞思念 《理论探讨》2003,4(1):21-23
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 ,善于对党的基本经验做出理论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和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的伟大里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党的历史经验做了三次重要的理论总结。这三次总结所形成的重大贡献成为党的三个重要发展时期的标志 ,辉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足迹 ,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并成为引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苑晓杰 《理论探讨》2004,(5):119-121
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中共党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又固化、更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从而使中共党史学呈现出全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行为模式从控制向引导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政府产生以来,都是以社会控制为基本职能,统治阶级的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获得等,都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控制去实现的。农业社会的统治型政府是运用暴力和在暴力的支持下去进行社会控制,工业社会的管理型政府则是通过法治的方式进行社会控制,同时,也有着不断刷新控制技术的追求。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控制,都会出现"控制悖论",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控制失灵"的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尽管学者们围绕政府的社会控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尽管政府的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迅速地增长,从而使政府一直处于控制能力不足的局面。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政府的社会控制追求如果不改变的话,将会使政府陷入与社会全面对立的境地。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放弃控制导向的行为模式,代之以引导取向的行为模式。其中,建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保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控制功能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模式与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2,4(5):73-76
政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创新行为 ,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政策创新的历史。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升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基本模式 ,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体制的根本特征。探讨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模式和体制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锐  魏银立 《理论探讨》2005,(3):101-1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提出了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任务。潜心研究此问题不难发现,执政规律也有普遍、个别之分。在整个执政规律体系中,共产党执政规律显然属于执政的个别规律,在此之外,还有着更为宏观的、为所有执政者执政集团执政党所必须遵循的执政普遍规律。作为执政的共产党,既应该研究执政的个别规律,也应该研究执政的普遍规律,并且对相应的研究成果给予重视和借鉴,以达到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界定、历史经验、现实挑战以及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一系列有益成果。然而,通过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在研究思路、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视域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今后学术界的研究应围绕"四个注重":在研究思路上,注重开展系统化和整体性的研究;在研究范围上,注重拓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和对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强化地方基层的实证研究;在研究视域上,注重引入交叉学科研究,使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不断地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