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清明徽州     
正今年清明,踏青扫墓回老家。徽州是朱熹故里,程朱理学和宗族制度,使徽州历史上呈现国内仅见的独特风俗——"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在徽州,清明扫墓可以提前若干日,唯独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不行,以此纪念介子推。我们家的习惯则是清明当天,多少年来风雨无阻未曾改变。从屯溪上了高速一路向东,江南的清明是  相似文献   

2.
最好的朋友1999年去了美国,虽然我送给她的明信片上有我喜欢的梁实秋的一句话“你走的时候我不送你,但如果你回来,不管多大的风雨,我会去接你”,我仍然忍不住去送她。我们是从小到大的同学,算起来相识了有20年了。她走了以后,这个城市会平白地空旷许多。她的妈妈还是忍不住眼泪,母女俩终于在上火车之前抱头痛哭,我们都笑笑地劝,又不是不回来了。朋友终于一步三回头地走了。我们离开火车站时,她妈妈嘴里还在向我唠叨,去的这么远,轻易是回不来了。我笑着安慰她,你想她了就我叫她回来好了。心里想着要常去探望她,可是敷衍着琐碎…  相似文献   

3.
北京人趣事     
曾樾 《海内与海外》2011,(12):57-58
生在皇城根,跑遍四九城的北京上班族,至少有一半人是每天踹着两个轮子奔碌在上下班的路上。夏浸一身汗,冬披一层霜,风里来雨里去,车水马龙之中,关于骑车族的趣闻轶事那可就多了去了。  相似文献   

4.
会哭也挣钱     
在山村养病,得知一些丧事趣闻。山村中老人过世,早已都是火葬。虽有停灵、祭祀、出殡(送骨灰盒去墓地安葬),也多是寄托哀思的仪礼,大体上算得是正常。这约占百分之九十。  相似文献   

5.
诗意清明     
时间的使者纵马而来,转眼间清明节又悄然而至了.清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是其它节气和节日所没有的.从节气上说,清明一到,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耕春种,一年的忙碌从此开始.从节日上讲,它是祭祖之日,这天要踏青扫墓,祭拜祖先,追忆先人.晚唐诗人杜牧在《清明》中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前抑后扬,意境迥然,可见清明这样的日子,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心情,思念亲人,怀念往昔.  相似文献   

6.
到菲律宾朋友家里拜访 ,尽管有的人家对时间观念要求不是那么严格 ,但客人最好准时赴约 ,以显示对主人的尊敬。许多菲律宾人的家庭 ,有进门脱鞋的习惯 ,客人要注意主人的举动 ,主人脱鞋 ,客人便跟着脱鞋 ,主人会认为客人是注重礼节的人。拜访菲律宾朋友 ,可以适度地送些礼物 ,如果过后再给主人寄去一封表示感谢的短信 ,会更加赢得主人的欢心。菲律宾人待客实在 ,对来访者先送上饮料和水果招待 ,很多菲律宾人有咀嚼槟榔的习惯 ,因而也送上槟榔请客人咀嚼。交谈中 ,主人会诚恳地询问客人有什么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事情 ,客人讲明后 ,主人会尽自己…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见到纽约世贸大厦,是在开往驻地的大巴上。车经布鲁克林大桥,隔着宽阔的水面,是一片肃杀的墓地。上千块墓碑,白花花的,在绿树碧草衬托下,犹如一具具骷髅。举目向上,鹤立鸡群的“世贸”双子蓦地撞入眼帘,遥遥突兀于墓地之上。这幅“繁荣”与“萧索”叠加而成的画面,强烈地  相似文献   

8.
去国归来     
十月六日下午,在机场告别送我的妻子、女儿及德国朋友胡伯尔·班哈一家,我登上了芬兰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德国斯图加特取道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然后飞北京。 从斯图加特飞赫尔辛基的是小飞机,只有几十个座位,飞机上人不多,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位子空着。天气很好,万里晴空。临行前,德国朋友班哈先生对我说,你今天好运气,可看见整个  相似文献   

9.
扫墓     
正母亲去世的第二年,我托人在八达岭附近的一处陵园为母亲买下一块墓地。墓地在一座半山坡上,周围长满了花草和树木,郁郁葱葱,静谧而且洁净。顺着台阶往下走,山下是一道水渠,溪水清凌凌的,顺势向山下流去,不时翻起片片白色的水花。陵园的人说,这叫有山有水有靠山,风雨一来花满楼。我不懂风水之学,但却听过"前有照,后有靠"的说法。再经此一说,便觉得这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了。母亲安葬的那天,风和日丽,蓝天白云,是北京  相似文献   

10.
上司派一个衙役去送一份紧急公文。官府怕他走得慢,误了大事,专门拨给他一匹马让他骑着前往。可是这个衙役并不骑马,而是赶着马儿一齐快跑。路上的行人看到这种情况,奇怪地问道:“你送紧急公文,为什么不骑着马跑呢?”他气喘吁吁地回答道:“马有四只脚,比两只脚的人跑得快,现在我和马加在一起共六只脚,总比四只脚要快一些吧。”六脚总比四脚快@程雯  相似文献   

11.
关键词当心背离了世界,那么普世的价值便会变得一文不值。闭上双眼,不去看这世界的来来往往;堵塞双耳,不去听这世界的是是非非。即便是绚丽多彩又于我何干,我不曾迷恋一丝的喧闹浮华,也不曾追逐片刻的奢美惊艳,一个人的脚步始终走在自我沉沦的路上,不是来时。沉醉在四周的黑寂之中,听着窗外风声的躁动,我屏住呼吸,试图不去惊扰它们的私语。将自己陷入黑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而这段历史是由中越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在援越抗美战争中,有千余名中国军人为保卫和平,抗击侵略,牺牲在这片被炮弹染红的土地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本着两国政府关于烈士就地安葬的原则,在越南北部地区的55座陵园,有1442名中国烈士的忠骨长眠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两国间这种特殊的血肉关系,烈士墓地的管理一直成为两国政府重视的一项政治工作。每逢清明时节,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外交官都要到中国烈士陵园祭扫英灵们。从90年代开始,国内陆续有烈土亲属利用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梦想,抛弃一切 吴非是生在上海,长在江西的80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和大多数人一样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身边的朋友大多重复着同样的目标:上班-攒首付-供房子,吴非却不想过早进入这种失去梦想的生活.他想周游世界,尝试生活的更多种可能.朋友们得知他有这个想法,都劝他挣到更多的钱再去,到时候才可以更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4.
译序:哈尔滨犹太人多来自俄国,人数最多时达2.5万人,约占哈尔滨俄侨总数的10%。哈尔滨犹太公墓曾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墓地和迄今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功能要件遗存完整的犹太墓地,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祖父、以中友好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先生的六位亲人和原远东地区兼哈尔滨犹太教会总拉比基谢廖夫等一批重要人物均葬于此。犹太墓地不仅为犹太人在哈尔滨存在期间的活动轨迹提供了实物证据和线索,也是哈尔滨乃至中国人善待而非排挤犹太人的重要历史见证。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遗产,它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士前来祭扫或观光,已成为哈尔滨与外界多种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本文作者丹·本一卡南先生现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的外籍教授和知名学者,也是业经哈市相关部门注册的在哈常住之唯一一位以色列籍犹太人。近年来,他在教学之余,对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文中引用的一些档案资料和观点,有一定研究参考价值,不过文中的某些议论和看法显系有所偏激,属“典型的以色列风格”,但亦不失为本文看点之一。本文系罗斯柴尔德基金会(伦敦)资助项目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原文用英文写成(2010年,哈尔滨),现受作者委托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发表。  相似文献   

15.
去年八月我去德国参加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会议一完,我和朋友就借着会道儿自费去了荷兰。去荷兰是我在国内就计划好的。因为荷兰那儿有我先生的朋友毕传有接应。我先在德国拨通了毕先生的手机。我告诉他我和朋友一起坐火车去阿姆斯特丹,问他我怎么才能找到他开的那家“海上皇宫”。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热情、自信、中气十足,“出了火车站,向左看,就可以看到‘海上皇宫’,走五分钟,就到了。欢迎你啊,刘太太。”  从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出来,已是夜晚。这座国际都市被各色灯光照亮着。猛地进到这样一个我不熟悉的氛围中,我和朋友决定…  相似文献   

16.
初到香港,老友舜玲就约定了隔天的去处,安排我和恩师一同去太平山看夜景。方向盘在右边的香港出租车把我们往山上送,车里放着香港电台的节目,男女播音员哼哼哈哈,你来我往,热情又多情,我一句也没听懂,感觉是国内那种音乐台或空中热线之类的节目。临窗往外看,山路越来越陡了,弯来转去。恍忽中,突觉回到了湘西乌龙山,那凌峭、宛转、多险的盘山路。那是让人后怕的路。10年前,我去湘西苗族地区做田野调查。到湘西的第二天,迎面就有一辆敞篷大卡车开来,车上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一张秀美、端庄少女的照片,眼里已经无泪。我心里一紧…  相似文献   

17.
草莓和奶粉     
前些天朋友去郊外采摘,回来送我一小篮新鲜草莓。洗净之后尝了几个,不禁十分吃惊——怎么这么甜啊!完全就像是泡了白糖一样。这种出奇的甜让我有点担心,常听说有不良小商贩为了东西好卖而弄虚作假,比如使用催熟剂、色素等,还听说过直接给水果、蔬菜注射糖精水的。这些,让我感到不安,于是打电话和朋友说起这事儿。朋友说,放心吧,这种草莓格外甜,是因为人家用牛奶作肥料,没有糖精水之类的。  相似文献   

18.
来找他的人很多,不过,分分类,也就那么两种人,一种是商人,另一种是妹妹。这么大的一间公司,商贾云集,络绎不绝,那是理所当然,凭什么会有那么多妹妹出入其间呢?有一个问题,作为公司老总他也没法搞清楚“我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同样的问题,不少朋友也无数次问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他付之一笑,笑容里深藏着外人无法捉摸的幸福,那是他心里涌起的泉,一滴滴,温热如初春暖阳。尽管有那么多好妹妹,在心里,他永远记得那个没能熬过16岁的亲妹妹。那是灵魂里永远的痛。那时家里很穷,妹妹只能穿他剩下的衣服,长衣长袖,宽宽展展,像是从戏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调查和发掘的遗址超过500多处。这些遗址大都是红山人居住地,即使墓地,规模也不大。在1980年代以前,神秘的红山墓葬却一直没有见到踪影。  相似文献   

20.
我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一位巴基斯坦朋友曾请我去参加他的婚礼。结婚那天,他头上扎着头巾,颈上戴着用钞票做成的花环,身着华丽的服装,面带欣喜的笑容,坐在一把椅子上,两旁坐着两个人为他收客人们送的钞票。根据巴基斯坦的风俗,男人一般看不到新娘。但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有幸饱了眼福。新娘头上披着披巾,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