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府[2015]29号为保障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活动安全,落实"文明低碳祭扫"目标,特通告如下:一、提倡改变传统的祭扫方式,倡导"献上一束花""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二、祭扫群众应在划定的场地内进行祭扫活动,并在统一设置的容器内燃烧香烛等。三、祭扫群众应当爱护公共绿地。在祭扫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一)踩踏损坏公共绿地;(二)采摘祭扫场所内鲜花;  相似文献   

2.
工作传真     
正北京市顺义区殡仪馆清明祭扫平稳有序顺义区殡仪馆紧紧围绕"做好疫情防控文明有序祭扫"的主题,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安全祭扫。一是通过开通平台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限制人流、车流,确保群众分时段错峰祭扫。二是制定《顺义区殡仪馆清明节工作方案》,组织群众有序祭扫。遇到祭扫群众集中时,采取分时、分批、限流等方式,要求每份骨灰只允许三名家属进入祭先堂祭拜,其余家属排队等候,防止群众大量聚集。三是按时对公共区域、设备设施进行消毒,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四是免费为群众提供纸巾、消毒洗手液,确保清明节期间祭扫活动平安有序进行。(吴东来周晋红)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08]18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预计节日期间前往全市各祭扫场的人流、车流将比往年更为集中,安全保障工作任务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为引导群众出行祭扫,确保祭扫安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4.
正"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这一特别的日子,牵挂与惦念也愈加强烈。在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同时,更传递着的是责任,是教育,是精神。今年清明节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清明节。2020年因疫情原因清明节未能现场祭扫的群众、今年春节就地过节未能返乡的群众,还有借祭祖扫墓踏青的群众,会形成返乡流、祭扫流、踏青流叠加。如何做好群众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对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是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5.
首都文明委在全市开展“文明之春——踏青赏花文明游”主题实践活动,文明祭扫是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正祭祀在心不在形。今年清明祭扫正值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关键期,各地殡葬服务机构通过提前预约、错峰限流,有序开放现场祭扫;同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供线上、非接触形式的祭拜服务,推出了"云祭扫""代祭扫""时空信箱""献花丝带寄思念"等各种形式。仅仅清明三天,各地累计举办公益性集体代祭服务1.5万余场,完成个人代祭服务41.9万余宗,网络祭扫平台服务祭扫群众2631万余人次。网络祭祀,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致敬英烈,缅怀逝者,也暗合了对逝者的怀念也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相似文献   

7.
正做好清明期间安全祭扫工作,事关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事关社会发展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浙江省民政系统在聚焦精准施策、闭环管控,全力以赴做好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群众祭扫服务管理工作,主要发挥了"三个优势",做好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浙江"三个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政治优势,全力做好统筹谋划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做好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祭扫工作高度重视,厅党组及早谋划、专题研究,明确了"差异化防控、精准化施策"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清明节,河南省开封市民政局超前谋划、勇于创新、精心组织,采取"三早三强"措施,积极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在满足群众祭扫需求的同时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一是早谋划,及时安排部署。今年的清明节不同于往年,虽然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但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关键期,因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加大。为有效遏制疫情在群众祭祀期间扩散,开封市民政局从人民群众期待需求、疫情防控大局、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超前  相似文献   

9.
<正>瀛上墓区是南昌市最大的墓区,素有南昌人的"祖坟山"之称,逢清明、冬至期间,前往祭扫的群众每天超过10万人,最高峰时超40万人,因燃放鞭炮、焚烧祭品产生的垃圾达200吨,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高出平均值16%,浓烟、灰尘、带着火星的纸屑四处飘散,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成十几倍增长,群众对此非常反感,去除陋习、提倡文明祭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根据首都文明委关于开展“文明之春——踏青赏花文明游”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北京市昌平区以“踏青祭扫赏美景,安全文明游昌平”为主题,全面落实这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人们“文明游览、文明祭扫、文明出行”。  相似文献   

11.
2009年3至5月,按照首都文明委的部署,全市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围绕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以文明游览、文明祭扫、文明守序、文明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群众性“文明之春——踏青赏花文明游”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以清明节为契机。积极倡导文明绿色祭祀各单位结合踏青赏花与节庆假日,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东城区以“尊亲敬贤、饮水思源,文明祭扫、亲近自然”为主题,请礼仪专家在孔庙向居民介绍清明节的来历、风俗及祭扫意义,示范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12.
正为切实做好清明祭扫安全服务保障工作,浙江省杭州市以人民满意为第一目标,将自外向内的"倒逼式改革"转变为由内而外的"自发式革新",借助数字化举措推进移风易俗,撬动清明祭扫智治变革,奋力展现"数智之城"的窗口担当。深耕细作,弘扬预约祭扫"新风尚"。继2020年高峰日首次实行预约祭扫后,杭州市以"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导刊》2022,(6):32-32
清明节期间,长沙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奋战清明节、打赢歼灭战”的总体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坚持精准指导、立体宣传、创新服务,积极倡导市民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绿色祭扫,有力营造文明、健康、绿色的节日氛围,助力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山东省章丘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的第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摈弃烧纸旧俗,敬献鲜花、种植纪念树、手机短信、网上扫墓和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扫方式,已为广大群众接受,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黑龙江省殡葬改革不断取得突破,领导机制逐步建立,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部门合力日益增强,宣传引导效果明显,改革成效直接体现在群众祭扫服务水平的提升上,连续10年实现"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目标,有效服务了全省和谐稳定大局。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以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高位推动殡葬改革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殡葬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民政部出台的重要政策、召开的重要会议,第一时间向  相似文献   

16.
回归清明     
<正>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列为公共假期后,大批人流纷纷返回故乡扫墓祭祖。据统计,2011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有4.2亿人参与了祭祖扫墓,2012年超过5.2亿人。今年4月4日至6日,民政部对全国150个群众祭扫观察点数据统计,共接待祭扫群众1221.1万人次,疏导车辆168.1万辆。如此庞大壮观的人流、车流,表明清明节具有强大的民间根基。对国人来说,只有清明这个节日,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堵塞在路途,也要赶去完成这样一场祭奠先人的精神仪式。而由7.4万人次组成的服务保障网络,则彰显了各级政府体察民意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17.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倡导家庭悼念、云祭扫、委托代祭扫、预约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这个清明,镇江市民祭扫方式虽有改变,但有着一样的缅怀深情。免费"代祭扫",这种做法有温度。"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清明节就要到了,我们受您家人委托,来看望您……。"3月23日上午,镇江栗子山公墓礼仪师将三束菊花放在一块墓碑前,并清扫墓地、鞠躬致意,代替不能入园的逝者亲属向逝者表达哀思。而在千里之外,逝者的弟弟王先生很快就收到了镇江市栗子山公墓现场录制的视频。  相似文献   

18.
王俊龙 《台声》2014,(5):64-64
4月2日,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台盟中央秘书长张宁率机关干部一行,来到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缅怀先烈,瞻仰祭扫。黄志贤、张宁来到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为原型的英雄塑像前,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04-105
清明节今年首次被列入我国法定假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祭祀,扫墓,是清明永恒的主题。据对全国祭扫情况的汇总分析,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参加祭扫活动的公众达3亿人次左右。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认真落实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清明祭扫工作的有关要求,实现了清明祭扫的安全、文明、和谐、有序。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领导高度重视。自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以来,每年清明节前,分管民政的副市长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祭扫服务保障准备情况汇报,提出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