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妈祖信仰是14—19世纪东亚国际秩序中最重要的精神推力。其始于10世纪,随着14世纪下半期中国—琉球正式交往的开始和不断兴盛,妈祖信仰得以传入琉球并与本土宗教信仰发生深度融合,广为流传。一方面,中国海洋贸易的兴盛、东亚华夷秩序的发展、越海册封琉球的方式等深刻的历史背景为妈祖信仰传播提供了官方支持,而另一方面,琉球本土的祝女体系则迎合了妈祖的女性身份及功能,为其在琉球传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可分为官方、民间两个层次,主要通过中国册封使团、琉球朝贡使团、闽人侨居琉球、飘风难民在琉球避难等四种途径。这一认定不仅是对中国史籍研究的结果,也得到日本文献史料的印证。妈祖信仰见证了中琉交往的历史,也成为今天搭建中日友好交往之桥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上来看,妈祖信仰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受到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秩序的重要影响,其随着中日贸易的发展先由中国传播到西日本九州岛,然后再进一步传播到东日本地区。落海妈祖像漂至,倭寇掠夺妈祖像至日本供奉,华商、华僧与难民的带入以及日本信徒自发传播是妈祖信仰东传日本的主要途径。循此途径,平户、五岛地区和萨摩地区以及长崎地区成为日本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承地。妈祖信仰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体现了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互动,还揭示了文化层面的融通,对于当今的区域联通理念及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7,(3)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海南岛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促进了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的传播和盛行,其关系主要体现为:一是宋元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南的海上贸易繁荣,同时,这些地区大量移民进入海南岛,以及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盛举,促进妈祖信仰在海南的传播和流行;二是来自闽、粤等地的移民和商人,积极倡建和参与修复重建妈祖庙宇;三是在空间分布上,海南妈祖信仰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津渡等,甚至在中国南海诸岛也多有分布。同时,海南妈祖信仰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广泛传播至海外。  相似文献   

4.
明初中琉朝贡关系建立,妈祖信仰传播到了琉球,在明清两代持续对琉球产生影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在地化。然而,随着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短时间里琉球妈祖信仰迅速衰弱,甚至一度陷入沉寂。究其原因,除了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的历史特殊性之外,日本幕府蚕食乃至最后吞并琉球,成为琉球妈祖信仰衰弱的直接因素,由此折射出妈祖信仰在琉球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妈祖文化     
谭翀 《统一论坛》2013,(4):78-80
妈祖是中国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遍布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祖国大陆沿海和台湾地区的影响尤为广泛和突出。是海峡两岸最主要的共同文化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一)妈祖庙与华侨宗乡会馆有密切联系;(二)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相互促进;(三)海南华侨华人经常把妈祖与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神明一起供奉。  相似文献   

7.
台海局势在政治层面,目前虽说仍是霜寒依旧,但不可否认一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社会“暖象”亦在频频萌动。近年来,随着两岸民间与官方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一股进香朝圣、寻根谒祖、奉祀天妃的热潮滚滚而来。妈祖信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伦理、宗教等诸多学科所解读,已然成为一种超时空、跨地域的民间信仰。蔚为大观的妈祖文化也已上升为人类传承文明,发展进步的世界性课题。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方人士,对信仰妈祖、研究妈祖、议论妈祖这一维系两岸中华民族情结的重要载体投入关注,并使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莆田湄洲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都要举行盛大的妈祖祭典,信众来自五湖四海,那场面真的是盛况空前,莆田城区万人空巷。妈祖祭典作为湄洲妈祖信仰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历史悠久,在我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影响深远,成为了传播、弘扬妈祖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有载体。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莆田作为妈祖的故里,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妈祖饮食起源于妈祖信仰,经过千年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妈祖饮食文化,是妈祖文化的重要部分,彰显了妈祖文化信仰的魅力与风彩。妈祖饮食文化既是民俗生活的视窗,也是外化的民族精神。妈祖饮食文化烘托妈祖文化,传递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融入到妈祖文化中去,祈求妈祖的恩泽和灵光带给普天下永  相似文献   

10.
以崇拜妈祖海神为代表的海神文化,与中华民族的黄土地文化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妈祖文化具有历史认识、维系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发扬的。  相似文献   

11.
黄翔 《两岸关系》2007,(7):45-47
相传,1000多年前,福建莆田一位林姓青年女子,平素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死后由当地乡亲于湄洲岛上立庙奉祀,被尊为"海上女神"妈祖. 1000多年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历经分灵传播,不下千座妈祖宫庙、上亿妈祖信众已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妈祖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台湾,有2/3以上的民众信仰妈祖,台湾全岛有大小妈祖庙近千座.  相似文献   

12.
闽台地区供奉妈祖的信仰香火向来兴盛,而上庙求签之举在华人社会虽已时贯千余载,至今尚仍历久不衰。是故,本文的研究对象,乃以闽台数百年来历代的妈祖古庙所采行之运签为主,并参考相关的文物古籍、文献资料,期能以此非全面普查式的重点类型研究,概括梳理出妈祖信仰分布最密集的闽台妈祖宫庙所采运签之主要组别、特色,进而探讨影响签诗传播演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妈祖信仰在华侨华人谋求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一)增进华侨团结;(二)创办公益慈善事业;(三)寄托对祖籍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传播与传承,对东亚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交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妈祖文化由初期的祈求海上航旅平安,演变至亲近民间、慈祥和善、有求必应的赐福祉、保平安,再到如今联结四海、沟通五洲的祈和平、求合作的愿景等等,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的演进在不断地丰富、拓展和深化。进入新时代,要积极推动妈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动探索妈祖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5.
妈祖——世界闻名的海上女神,劳动人民信仰和崇拜的偶像。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闽台交流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两会”期间,住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参加的政协港澳组的联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主席颜延龄代表澳门委员所做的《弘扬妈祖信仰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精彩发言博得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又被推荐到大会上发言。我们对颜先生的采访便从“给胡锦涛讲‘妈祖’”开始。 颜延龄说,作为一个澳门人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妈祖信仰自南宋(1127~1279年)开始在台湾岛上传播以后,闽台人民便有了共同的信仰——妈祖。几百年来,这种共同的信仰一直作为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并在历史上产生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其中突出表现在推动了闽台两地文化的交流。 从现有的史料看,台湾的妈祖信仰,其渊源来自于湄洲岛妈祖祖庙,并且是与汉人的东渡垦殖息息相关的。在妈祖信仰传入台湾的初期,这种信仰曾产生过两种作用:其一是作为渡台航船的保护神,其二是作为当地垦民的生活保护神,及至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台湾全省已拥有222座供奉妈祖的庙宇,以后更是进一步发展。足见妈  相似文献   

18.
杨子 《台声》2000,(5):12-12
忘不了一年前本省举办大甲妈祖绕境出巡大典 ,銮驾到处 ,万民空巷 ,街道挤塞 ;锣鼓号角喧天 ,炮竹有如雷电 ;信男信女 ,个个拈香膜拜祈福 ,强烈地表现了民众对妈祖的热爱 ,也强有力地表现了妈祖为闽台人民海上卫护神的感召。妈祖是闽台人民精神上的母亲 ,闽台人民对妈祖也在敬畏中满怀孺慕。我是领过洗礼的基督徒 ,不过 ,我每逢妈祖庙 ,必进内参拜。妈祖不是“偶像” ,而是闽台数千万人民的心灵神明。在信仰妈祖的精神基础上 ,闽台人民具有另一种意义的血缘。即使在日本的殖民统治期间 ,台湾人民仍以福建湄洲妈祖为圣地 ;而今 ,台海两岸虽有…  相似文献   

19.
陈筠 《两岸关系》2008,(10):66-67
“通过参加妈祖文化旅游节,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两岸妈祖信众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在第四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上,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会常务董事长蔡辅雄对本刊记者说道。“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而且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台湾大甲镇澜宫副董事长郑铭坤说。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妈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景仰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陆和台湾均设置了以宣传妈祖文化为内容的网站.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有效地"设置议程"、当好"把门人"、培养"意见领袖",更好地弘扬妈祖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