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俺妈吃饺子     
张港 《新青年》2005,(3):16
当年,几个洋人找李鸿章学吃饺子。中堂大人捉住一只,提向嘴边,心里好笑:你洋人造得大炮,造得火车轮船,你造得饺子么?这中华大国造出饺子,你会吃么?正得意时,手一抖,啪!饺子掉入酒杯。这些学生看得真切,一个一个夹起饺子,啪!啪!全扔酒杯里。看,这外国人吃饺子确实得学,可是,对我中国人来说,好像并无会与不会之说。但我说:其实不然。吃了“饺子大世界”,方知这饺子之吃,真有会与不会之别。仅举“情侣系列”为例,透过皮看得出馅的,那叫做“明明白白我的心”;一张皮子装俩肉丸子的,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饺子连两个肚,分公馅母馅的,叫“…  相似文献   

2.
1.小暖 "小暖"是林墨为我起的名字,曾经被他用一种很有磁性的声音叫了3年. 认识林墨是在5年前,我19岁,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后,父亲很快娶了另一个女人进门.我是个倔强的孩子,接连看了那女人几次脸色后,我就不再跟他们伸手要钱.从17岁开始,我在夜市卖过杂七杂八的小玩具,帮开饭店的表姐洗过碗,凡是能赚钱的行当,我都去做.直到有一天,我随意写下的文字在杂志上发表,并且很快收到一笔在我看来十分丰厚的稿酬后,我便开始靠卖字为生.爱情小说、随笔评论,每夜不停地写,食指和中指上,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相似文献   

3.
素问 《新青年》2004,(8):16
好像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被大人骗过说是捡来的,我的朋友们里面,有的来自垃圾筒,有的来自马路,我还是比较浪漫的,是从麦田里捡回来的.我妈妈还言之凿凿,说她回娘家的路上,远远望见青青麦田中央有个红红的包裹,煞是惹眼,走近一看,一个娃娃在里面张牙舞爪地哭.就这样她拯救了一个无辜的小生命.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大东区滂江街的老边饺子馆,偌大的厅堂里整日食客云集.餐桌上,一盘盘饺子如珍珠,似翡翠,冰花、御龙、金鱼、柳叶……造型各异,争奇斗艳.客人食指大动,大快朵颐.饺子入口香软温润,齿颊留香.有人食罢赞不绝口:“饺子,不仅是一种食品,简直是一门艺术.”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从医圣张仲景除疾医病的“祛寒娇耳汤”演变而来,特点是馅小皮薄;及至元朝,蒙古族人因其“形似偃月”而称为“扁食”,馅大皮厚.元以后,饺子融合了两者的特点,渐渐成为百姓喜爱的民间吃食,成为中国节日食品不可或缺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云中 《新青年》2023,(3):12-13
<正>一、青年文化展现青春风采《饺子兄弟》,光听这个名字就足够喜庆,有妥妥的“中国风”。镜头展开,《饺子兄弟》讲述了在一个叫包包村的世外桃源里,一群包子和三个饺子的生活。饺子三兄弟遭到包子们的排挤,为了自己的前途生涯,它们决定“进锅赶考”。三兄弟刻苦钻研,一路上经历坎坎坷坷,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整个作品通过帧定格动画的方式,加以幽默诙谐的对白、背景音乐、道具场景等设置,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了阐述,同时也鼓励大家树立不懈奋斗,终会取得成功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留言板     
《新青年》2002,(1)
我是一位来自河南的男孩,我叫谢昂。生于1981年8月6日,身高1.75米,出生在北方一个小村庄。爱交朋友的我,动静皆宜,活泼开朗。我从小就喜欢听音乐、唱歌,最喜欢听邓丽君、任贤齐专辑。喜欢结交热爱生活,有事业心上进心的朋友。我认为各种各样的朋友,都可以为你的生活增添不同的乐趣。——地址:河南省唐河县城关镇谢庄村西组 473400  相似文献   

7.
正小时候过年,快乐的事情多得"压罗"——能穿新衣新鞋了,能吃白面馒头了,能吃粉条肉片了,能吃饺子了……关键是有的饺子里面还包着钱,吃到饺子里面包的钱,来年发大财!然而,过年最激动人心的欢乐是放鞭放炮,不过我家里穷,没有钱买鞭炮,所以我最快乐的事是大年初一捡"小鞭"。那时过年放花放炮没今天的花样,最高级的是"二踢脚",什么叫二踢脚呢?那是成年人才敢放的玩艺儿,一支笔那么大的鞭炮,两个指头小心翼翼地捏住上端,然后点燃下端的芯子,原地一声爆响"咚"——从大人手指间飞  相似文献   

8.
人情味儿     
什么是人情味儿?如果你看电视,你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央视寸秒寸金的黄金时段,居然多了许多公益广告。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包篇》,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饭,一个口齿不清的老人把盘子里的两只饺子揣进了口袋里,一边揣一边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饺子。还有一个公益广告《别爱的太迟,常回家看看》,一个母亲从年轻陪伴着一个孩子,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孩子长大了,母亲也老了,然后老了的母亲站在那儿痴痴地等待孩子回家。除了亲情的公益广告,还有环保的,动物的,关注留守儿童的等等,关注留守儿童的那个公益  相似文献   

9.
一、我在北京当"地主" 在北京,我在自己的沙发上,先后接待了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沙发冲浪客",不但了却了我为奥运服务的心愿,还使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地主".  相似文献   

10.
肖峰 《新青年》2004,(11):42
我是位刚考上大学的女孩.在班里,我发现许多同学都来自于大城市,出身于干部或知识分子家庭.而自己呢,来自于偏僻的小县城,出身于农家.所以在学校里,我最怕别人跟自己聊起这些,怕别人问自己来自哪儿,父母在做什么.一旦躲不过去,我就瞎编说父母都是干部.另外我说话有些乡音,为避免暴露,自己就尽量少说话.学习上有问题自己也不敢和那些来自城里的同学请教,怕他们看不起自己,怕他们问自己家是哪儿的.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俗撷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具有特殊性,它带有一定的中原地区传统饮食情结和痕迹,又具有其创造性的色彩。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酿豆腐和发酵年糕。酿豆腐,是一种用豆腐切成小三角块,将中间掏空后塞上用三鲜肉馅做成的如同北方饺子形式的有名食品,它反映了客家人怀念包饺子的情结。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前,一位40多岁的母亲带着失明的女儿沿街乞讨。母亲教女儿用手指感触野花的嫩瓣,帮女儿把大自然的色彩系扎在胡琴的顶端,一路唱去,唱到了一个冬天里的春节。她们躲在一间废弃的草房中看别人过年。有善良的人送来饺子,但是不多。母亲端给女儿说:“妞儿,吃饺子吧!”“妈,您吃。”“妈妈这还有一大碗呢!”女儿看不见,但是女儿信任母亲,母亲从来没有骗过她。所以她吃得安心,吃得香甜。女儿没有听到母亲吃饺子的声音,就问了,母亲说:“我就吃。”然后细致地出声咀嚼着女儿剩下的一点饺子汤。多年以后,女儿被一位业余剧团发现,团长收留了她们…  相似文献   

13.
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我国北方的一句俗语,流传极广。北方人爱吃面食,饺子的做法也五花八门。一般是捏好后下开水锅里煮,也有蒸、炸、煎、烙的。饺子,据说老辈子称“交子”。旧历除夕边守夜边做,捏成“元宝”型。大年初一时下锅煮熟了,全家团团围坐——吃。“交子”,就是两个年头子时相交的意思。不知是不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3年前,我来到东直门大街租了一间小屋,在慈福寺经营夜市:卖羊肉串、炒面、酸辣粉什么的,荤菜3元,素菜1元。每天上午准备材料,将食品都弄成半成品,然后连同煤气罐、烤箱搬上三轮车,下午3点出门到慈福寺,忙到半夜才收摊。那天春雨淅沥,生意不太好,我在左顾右盼中,三次和对面一个穿红色羽绒服的女孩目光相碰,她很清瘦,娇小,但身上却挂着一个很大很涨的牛仔包,一看就是个文化人,我断定她是想向我寻求帮助。我冲她笑了笑以示好感,她顺理成章地走过来,一口的川普(四川普通话):“您好,我是重庆人,听您的口音也是吧?”我…  相似文献   

15.
谁是瘪三     
雨桦 《新青年》2005,(8):58-59
去年10月1日,分别半年的先生终于回到我身边。他说很想吃我包的瘦肉馅饺子。我二话没说,很贤慧地响应先生的号召,跟他去菜市场。由于先生很“木讷”买菜这一行,我只好奋不顾身在菜市场里挤来挤去,买他想吃的瘦肉、鲜菜。  相似文献   

16.
我爱这谎言     
吴铭 《新青年》2002,(12):17
我从来就是一个不快乐的女孩子。严格意义上说,我根本算不上是个女孩子。从小到大,我的玩具就是那些各式各样的可爱的小娃娃,而我最喜欢装扮成娃娃们的小妈妈了。因为,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妈妈,有自己的亲娃娃。医生说我先天不足,不能生育。  相似文献   

17.
台湾小吃     
台湾是一个有许多小吃的地方,小吃店成行成市,各种包装小食也遍布大街小巷。台湾流行所谓夜市,并作为观光点,像台北的华西街、士林街,基隆的庙口小吃、淡水小镇,以至任何一个观光点的门前,都是小吃店聚集的地方。 到台北的第一天,朋友在来来大酒店的福园设宴招待,吃的是台湾特色小吃。当然上得大台的小吃,多是响当当的名菜。最后一天,又去著名的升泰丰。风光依旧,门口挤满等待入内的食客。食物仍不失水准,最顶尖的是小笼包。 淡水小镇有洪妈的酸梅汤,阿婆的铁蛋,阿给的鱼蛋汤。每家老店都给自己封上“正”字,或称“老店”。最有趣的是铁蛋。  相似文献   

18.
安宁 《新青年》2006,(11):2-3
杨森是我大学时的酒友,他每次来找我去校门口的夜市上喝酒,不外乎是两件事.要么他又利用私权去翻了系里的档案,看到某个美眉不仅跟他门当户对,而且气质绝佳,还是名花无主;要么恋爱未遂,眼睁睁看自己下了一番苦功的女孩子,喊他一声哥哥,转身欢天喜地地跟别人牵了手去.  相似文献   

19.
正我来自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出生在中缅边境的丛山峻岭中,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孩子。从小与溪流为伴、山林为伍,捉野鸟、采野果,抓鱼摸虾,乐在其中。我打小喜欢树,特别是喜爱榕树(当地称大青树)。我的家乡,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榕树之乡"。村头寨尾、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到榕树的身影。故乡的大榕树,高大雄伟,有的一棵树占地数亩,根须无数,放眼望去,就是一片森林,堪称真正的  相似文献   

20.
一路灯光     
那年,刚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在一个山区乡工作。乡干部每人都有一个联系村,我的联系村在小乡最高的山顶上。而所谓联系,就是不管村里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你都得去帮助他们解决,所以我也经常往那小山村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