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经历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长期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的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变革之路。针对社会传统变革的根本动力问题,切实地剖析出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变革的背景和基础,分离出促使文化发生根本变革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发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以图腾崇拜、天神崇拜为重要内容,西周时期出现的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自秦汉至清朝中叶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取得了灿烂的成果,同时呈现出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开眼看世界”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新旧文化发生激烈碰撞, 但中华文化转型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以来,一大批具有旅外经历的有识之士以及其中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一次又一次到海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敢于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进行反思,在"救亡图强"的道路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精神难能可贵。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等诸多原因,"救亡图强"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积极求索虽然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和民众的悲惨命运,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为之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实践,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诸如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和合观念等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梳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统战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最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伴随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互动发展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规律,汲取中国传统的廉政思想文化精髓,继承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思想精华,提出一了系列反腐倡廉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为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儒、道、佛三教彼此借鉴与融合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自先秦以来,儒、道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有很多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儒道结合,这种互含在玄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著名女词人吕碧城久居海外,写了大量反映西方新事物的词作.她的海外词能够镕新入旧,除了部分体现现代女权思想外,其作品总体上新思想和新意境不强,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海外作品相比现代性较弱.她坚守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走进现代文学的大门,但在旧体词的创作上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时期的"警察"概念,超于"巡捕""巡警"等得以固定化、社会化,成为指代警察的专门符号和人们"口耳相邮、共知共鉴和共享共爱"的惯用词汇,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与清末社会变革思潮互动的结果,"警察"概念能够使用至今,不仅是由于其包含了现代化的行政与法治内涵,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指征。鸦片战争后新的思想资源开始传入中国,伴随着警察形象的出现,"巡捕""巡警"和"警察"概念成为不同时期、不同主体表达警察观念的词汇,同时这些概念也在反映并塑造着时人的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毛泽东等历代领导人持续探索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政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于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文化转型阶段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对外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对内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对自己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进行了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反思.首先是实用技术的反思.从鸦片战争,中经1861年开始的洋务自强运动,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是"经世致用"观念复活,富国强兵呼声高昂,从器物上承认不如西方文明,而觉得有必要于此舍己从人的时期.接着是政治制度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弘扬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儒家文化中优秀传统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化认同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家思想的主张也是想要建设一种法治社会,当然这种法治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法治。法家思想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法治中国的当下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启发的,如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警惕、对法秩序的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不能漠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民族化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含有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可挖掘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警惕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之中萌芽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文明激烈碰撞的结果,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政治民主的尝试。试图从清末谘议局与资政院、国民政府时期国难会议、国民参政会到政治协商会议为线索,尝试梳理和探究近现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核心,紧紧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传统文化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形成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的传统文化观。通过梳理与凝练,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刻阐明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二、深度诠释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三、精度提炼了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张丽荣 《工会论坛》2007,13(6):153-154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力促其和平解决,从而成为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本篇文章通过阐述张学良的思想和行动由息战统一到统一御侮再到御侮统一的历程,论证了爱国统一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开始萌芽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文明激烈碰撞的结果,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政治民主的尝试。通过以清末谘议局与资政院、国民政府时期国难会议、国民参政会以及政治协商会议为考察线索,系统梳理和探究近现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唯一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决不是简单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一家哪一派,而是一种崭新的艰苦卓绝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