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都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老子哲学注重的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立足于社会批判;而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他所谓的“心斋”、“坐忘”的主体,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从美学的视角来把握他的哲学思想,是最恰当的。魏晋“玄学”在实质上是道学,并以庄学为中心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后世在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家生命哲学是道家诸子(主要是老聃、庄周等等)关于生死以及生命来源、发展、本质以及生命境界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由生死观入手,进而多方面展开来论述生命哲学的;与儒家的“重生恶死”倾向不同,老庄遵循“道”的运行,将生死作为自然运行的两个相互转化的阶段。在这共同的思想倾向之下,老子提出了人的“得道而生”和“随道而死”;而庄子则从“养生”入手,并在“好生”的基础上突出论证了“生死齐一”,二者最终将生命的过程解释为自然大道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于吸取了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所以《内经》时代中医学在医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由不系统的经验医学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医学的高度。其中道家哲学思想是对《内经》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以春秋时期的老子为代表,而战国时期又以庄子为代表,故后世以老庄并称。 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历乡曲仁里)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著有《道  相似文献   

4.
老子提出“摄生”,庄子提出“养生”,《黄帝内经》以老子的“道”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养生思想突出自然养生,形养就是科学地生活,神养重于形养。  相似文献   

5.
《庄子·养生主》意在为人们揭示“顺其自然”、“入世而又超世”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性。生命是短暂的、可贵的,人们有必要用高超的技艺去保护,用坦然的心境去面对,全身心地去呵护。生活于当今这个物质欲望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解读并践履庄子《养生主》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同我国的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任何宗教都有它推崇的最高偶像,道教当然也不例外,它尊奉老子为惟一教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但是老子生活的年代与道教创立的年代中间相隔数百年,已经死去数百年的老子为什么能成为道教教祖?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同时对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续晓琼 《工会论坛》2007,13(1):153-154
颜之推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都表现得如火如荼,以儒学传家的颜之推虽不好玄虚清谈,但统治阶级的好尚和社会的时尚使他也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吸收了道家文化,并融入到了他的思想体系中。《颜氏家训》中有很多处引用或化用了《老子》、《庄子》两书中的典故,现从书中梳理出引用之处,分析它们且力图从中找到一些社会的缩影和颜之推思想中的道家因素。  相似文献   

9.
《庄子》寓言中的特殊问答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在“寓言”用具体的问答方式阐述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寓言中人物对话活动中的特殊问答方式有“答非所问”、“以答引问”、“以问答问”等类,都讲究机锋;看似违背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实际却正是体现了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其“言外之意”的目的和意图。  相似文献   

10.
比较楚简本与帛书本《老子》的“德”,可以清楚看出后者对前者的发挥、改造,且可以体会出帛书本在对“德”进行净化、纯化、恒常化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发现《老子》传抄到帛书本时,已经出现了重大讹误。如果进一步比较其他楚简儒家文献,还会发现帛书的“玄德”,极可能是孔子等早期儒家的“则天”、“天德”思想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中也可能隐含着楚简本与帛今本类《老子》的作者是谁的答案,或者起码提供了一个重要侧证。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凸显和谐的哲学精神,体现于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与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倡导天人合一,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13.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最本质地体现,就是在《庄子》中,他将人生艺术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即表现为以“忘”,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从而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由此境到彼境,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如陆机、刘勰等对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是对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17.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8.
游艺本是儒者历练性情与德业的重要科目,却被道家庄子视为“雕虫小技”。《庄子》之游艺故事,可分两类:“人动—对象不动”和“人不动—对象动”,前者强调人对物理的体察,后者强调人的“拟物化”。《庄子》之游艺故事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所谓“天人合一”并非以“天”灭“人”,而是“人”对自然物理的遵循。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南华经》中的第一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即游于逍遥之境。这是庄子幻想的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一种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难以做到逍遥游,除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外,还要受到因生死、贵贱、贫富、得失、荣辱等的牵累而产生的个人主观上的限制。于是,庄子主张,要逍遥就要摆脱主客观的一切限制,使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真人”“至人”“圣人”,而这便是庄子最推崇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老子生活在战乱频发、动荡不安,又充满生机、变革图新的春秋时代,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不乏对战争问题的探究。“道”是干、是源,而老子的战争观是枝、是流,是对“道”的运用。在对“道”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从战争论、兵略论两个方面透析老子的战争观,展现老予战争观的精神实质,并指出老子战争观对后世特别是兵家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