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国学"是相对于"人文国学"而言的。"人文国学"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道德伦理、艺术、法律、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自然国学"则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中国科技哲学等内容以及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等。"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宝成 《各界》2014,(11):33-34
秦之败亡,人皆言败于严法刻刑、横征暴敛,尤以焚书坑儒最为人诋毁。秦始皇看起来与诸子为仇,其实不然。汉武帝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齐人心,国家得以大治。实际上秦始皇之统一六国,先从纵横家之说,至有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的局面,后从韩非、李斯之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系统是一种多元结构。先秦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价值取向不一。汉以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严禁“杂反之学”,百家之学隐而不显,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统治者之所以提出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政策,正说明了多种学说的现实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现象并没有也不可能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罢黜”而消声敛迹,它一直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从整体上看,这种多元取向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曰道德,二曰功利,三曰权力,四曰自然。儒家尚道德,墨家重功利,法家以权力法洽为目标,道家以自然无为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儒墨并为显学。那时“士”的两种形态,就是孔儒和墨侠。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前。墨侠是作为与孔儒对立而存在的。墨侠所渲染的侠气也曾深入人心,形成了国民性中的一种“侠气心理”,这种“侠气心理”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所谓“游侠文化”。事实上。墨的摩顶放踵和侠的有所必为,多少体现了下层社会利益和改革社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经久不息,源远流长。当下中国商人缺乏"优雅、诚信、眼界"等传统儒商的特质,有的见钱眼开,只顾财富的积累和扩张,不顾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多方面进行努力,指引商人正确的功利主义价值导向,培养儒商精神信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现代儒商真正肩负起社会责任感,重塑儒商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思想界就迈入了一个新的诸子百家时代。传统的儒家经典从意识形态的高位上跌落下来,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或原始资料。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儒家,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但是,其地位已经恢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在新儒家兴起的同时,新法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后来,新墨家、新道家,都有人倡导。先秦时期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以  相似文献   

7.
王宝文 《侨园》2013,(3):36
早就知道辽宁兴城有一座东北地区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最近,我专程到此朝拜。文庙坐落于兴城古城东南隅,其殿宇缭墙,青砖灰瓦;朱红门窗,古朴典雅;古松古柏,挺拔苍翠;奇花异草,曲径通幽。文庙亦称孔庙,是过去祭祀孔子、祭祀先儒先贤的场所。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是辽东都指挥佥事刘斌创建的。后经历代多次维修,文庙得以保存至今。文庙门前有一下马石,上面刻着"文武官员军民等至此下马"。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帝王尊孔子为"先贤"、"圣人"、"先师",并且不断予以加封。在文庙外立此碑,要求文官至此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的学术天空可谓群星闪耀,大师云集.钱穆先生以其精深的史学造诣和深厚的国学底蕴为世人称道,为一代学人楷模,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亲历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和承受巨变的艰难历程,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所遭受的空前冲击和失败,钱穆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思路和问题意识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他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感情更是学人之典范,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对本国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深深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2)
自古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便一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向了顶峰,奠定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儒学主张内圣外王,重视"仁",主张先修身后立业,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希望可以通过修身来弘扬"善",消除"恶"。儒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修身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儒学的修身思想为切入点,归纳修身理论的影响和实现方法,阐述其意义,增加人们对儒学修身理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所谓"重振国学"的热潮。人们知道,在"重兴国学"和提倡"读经"这些问题上,自近代以来,文化界就是有分歧的,而且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论战。目前当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2.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9,(10)
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提倡独尊儒术,对西汉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德育思想和教化理论,其教育思想促进了官学体系的完备、促使私学的兴盛、经学教育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西汉学校教育模式固定,读书人的学习精神变得功利,缺乏创新和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4.
秦末时,刘邦和项羽都不是读书人,却走上争霸天下的舞台。后来,晚唐诗人章碣写了一首《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一统江山,没想到夺了大  相似文献   

15.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全民的"精神血脉"和"悟道之母"。传承先进国学思想与发展当代国学理念同样重要。而实践国学思想,有赖于全民的文化自觉。要使"国学之树"常青,需要把构建"当代国学思想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使之真正生化为"民魂国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0)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从"全人"和"反对过度专业化"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契合度,加强国学经典研习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学课程进入高校课堂的路径并不明晰,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周蛮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结果是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第二次开始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其结果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第三次开始于清代后期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东传,融合还未结束,争论还没有结果,但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观念文化层面.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应该将西方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嫁接到中华传统的观念文化之上,构筑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社会,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意识形态和察权专制联盟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明朝万历年间,皇权走向绝对化,宋明理学更促使道德和"礼"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已经不再受人们的控制而是处处限制、束缚人们的行为.<万历十五年>生动地刻画了明朝中后期万历年间的几个代表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到"政教合一"社会结构下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化的儒学对人的合力约束,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或逃避,或顺从.或变革,但都成了"政教合一"社会结构制度下的冈徒.  相似文献   

19.
冼康 《学理论》2012,(19):28-29
国学经典是何等的灿若繁星,它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当今世界兴起"中国国学热",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持续强大之外,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成长。弘扬国学经典,提高干部的学习力,让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汉时期,随着高祖过鲁祭孔、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定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并逐渐使孔子脱离原始形象,形成了汉代政治神话中的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