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而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大学》"三纲领"恰恰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一些启示和弥补。《大学》"三纲领"在古代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大学》"三纲领"仍然能够给予人们启示,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将会在德育当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作为儒学的重要篇章,《大学》的"三纲领"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也难免存在着消极性。从家国礼乐制度、人治思想等角度对《论语》政治思想进行批判,从"正统论"、"官本位"、"关系文化"等角度对《论语》时代文化观念进行批判,从君子标准、中庸弊端的角度对《论语》道德伦理思想进行批判。以《论语》思想批判为题,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利弊得失,对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6)
高校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立德树人与立教圆梦"的口号,希望高校教师严于律己,以"智"育人,以"德"感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重在阐明高校教师须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立德",才能身为表率,感化学生;高校教师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问涵养与教学"智慧"才能"立教",才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6)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王阳明的知行观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最终从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汤婧 《学理论》2012,(28):150-15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视为儒家理想人格。本文以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切入点,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和理想追求,由修身而化成天下,对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家慧 《学理论》2011,(29):53-54
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群社会中的个体在精神层面上经历着伴随高速巨变时代产生的诸多困扰,这也使人群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面临极大挑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著述的《论语》用最朴素简洁的话语去触摸那至高的真理,指导我们怎样观人心、立己命,他教育我们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付秋婷 《学理论》2012,(24):159-16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一部《论语》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启示,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现代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三个大方面对《论语》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即:学习之道、交友之道、孝敬之道。  相似文献   

8.
"道"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着极高层次的意义。尽管先秦诸子对"道"的阐释各有不同,但它作为反映事物发生和发展的依据或原则却被共同确认,并被列为学术的最高范畴。孔子把"道"与"德"联系起来,用以表达社会伦常关系和人之为人的东西。于是,那使人感到神秘而不可企及的"道"的范畴便转化成了人人都可以践履的社会精神原则。孔子追求"道",把达"道"和护"道"作为学术目标。在孔子学术里,充满了对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合乎"道"的精神内容的善性理解。  相似文献   

9.
吕明烜 《学理论》2012,(13):68-70
"天道"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对于"天道"有着精深的认识,《论语》中"天道"与"命"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语》中的"天道"通过"命"的方式呈现在人世,而使人能够通过命反观"天道",适应于"天道","天道"和人世通过"命"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好评如湖。与易中天,阎崇年等人主要讲历史、秘史不同,于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白话诠释经典,讲述自己从《论语》中获得的为人处世之道,大受好评。观众间流传开一种说法:《论语》是药,于丹是引。易中天:撰文夸奖到场力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概念,是在扬弃西方和中国古代"人民"概念原初指涉,借鉴并融合近代西方、日本的"人民"概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和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不是一成不变或业已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范畴。要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目前发展态势做出正确的解读,就必须从发展史的角度,明晰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人民"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秦丽萍 《学理论》2011,(23):35-36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正义理念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而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见于《论语》一书中。对《论语》中有关正义理念的核心范畴——"义"与"泛爱众"以得"仁","为政以德"以及"见贤思齐"的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阐述,可以得出先秦儒家正义理念中所包含的相关正义原则——平等原则与品德、才能原则,进而去其糟粕,汲取精华,为今世致用。  相似文献   

13.
文之峰 《学理论》2009,(19):174-176
艾森斯塔得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曾提出“有限分化”和“文化取向”两个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特别是“文化取向”的概念对于更好地理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中的“万历立储事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明代在出现了“有限分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官僚集团。他们以“文化取向”作为主要武器,最终对万历皇帝的立储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文化取向”使得明代的统治者更侧重于对于文化秩序的维系,而难以采取更为积极的各种社会、经济政策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以往人们对其解读和研究多数是从政治、道德和教育等角度展开。其实,《论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元素。本文从自然主义的科技观、"志于道"的求是精神、"博学务本"的科研方法和"以德摄知"的知识观等几个方面切入问题,综合分析认为,《论语》乃是反映先秦时期我国传统科技文化发展的代表性著作,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哲人,其著作中包含着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认识论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他把"道"作为认识的对象,以"闻于道"作为最终认识目的,并且认为只有通过"静观"、"玄览"才能"识道"同于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9)
孔子者,为师之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再读《论语》,探究其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而言依然极具时代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理论智慧的结晶,更是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现代的教育者对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更应该读之、思之、行之、得之。  相似文献   

17.
陈可依 《学理论》2015,(1):70-71
传统哲学分裂了知与行,只强调知的尊贵、却轻视行的重要性,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熟知哲学史的杜威为给哲学一个新的角色把目光投向了知与行之间的接缝处。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他把传统的知识即理性与被传统哲学贬低的行动结合起来,提出人的本性不在于先验性和固定性,而应在于主观能动性。他的这种对于知行关系创造性的见解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知行关系的角度浅析杜威对确定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精要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明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基础上,分析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依据,进而从工作理念、师生关系、考评制度和"微传播"工作渠道等方面展开对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果笑非 《学理论》2012,(22):136-137
20世纪语言哲学崛起,成为这个时代哲学的主流。《论语》及孔子的语言思想,从古至今研究者甚多,但是,从语言哲学角度来研究《论语》的著作并不多。孔子围绕着"真假"、"是否"问题,提出了"信"、"行"、"仁"、"德"等多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9)
正中华民族历来都是非常重视德育教育的民族。《左传》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立德树人因此成为历代教育家和教育界共同遵循的理念。一直以来,高等学校都将对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职能。此外,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