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缉捕战术谋略设计,是根据缉捕行动中的客观环境条件和缉捕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战术角度就缉捕行动施计用谋进行动态思维与谋划。在缉捕行动中,掌握好其原则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内容包括:在“两面思考”中捕捉缉捕战机;逆常而行,出奇制胜;关照行动的“后观效应”;力求“合理”与“合意”的统一;坚持“稳妥”与“冒险”相结合;积极创造和谋取优势。目的就是通过探索立谋、施谋的内在规律,谋求克敌制胜之道,使战术谋略的设计建立在科学、合理、巧妙、有效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唐律在“窃盗”条的疏文中规定“其有于一家频盗及一时而盗数家者,并累而倍论”,古代自此始有“于一家频盗”和“一时而盗数家”这种犯罪形态和计赃规则的专门立法,元律和明清律对此予以变更,并在计赃上“以一主为重”。相比之下,唐律“累而倍论”的计赃规则公平合理。这种形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古代窃盗立法的“于一家频盗”和“一时而盗数家”形态的提出以及立法处置,对我们研究现代相关犯罪同样情形的形态认定和法律适用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晰了银行卡网络盗刷的适用范围、举证责任分配、裁判规则、盗刷资金最大限度受偿原则及发卡行无过错归责原则,为法院审判银行卡盗刷交易纠纷案件提供了重要审判依据。通过梳理全国2017—2021年的68份网络盗刷的裁判文书发现,在审判实践过程中对于同类案件有“类案不同判”的情况;在案件审理中对于网络盗刷如何认定、责任如何划分存在较大分歧;近期频发的免密支付盗刷、“短信嗅探”、手机劫持等案件问题在法院审判中存在诸多难点问题。以类型化思维梳理为分析视角,网络盗刷案件审理中应充分采用证据的全面审查原则,审慎使用“全面告知义务”、平衡举证责任的分配,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网络盗刷中也需承担应有责任,同时完善“短信嗅探“、手机劫持特殊举证规则,改善电子支付环境。  相似文献   

4.
缉捕行动是人民警察与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生死搏斗,在缉捕行动中警察不但要与犯罪嫌疑人斗勇、斗力,更要斗智、斗谋。在警察查缉行动中运用攻心战术,以特殊信息媒介为武器,依据心理学原理,对其实施心理攻击,可以有效降低查缉行动的对抗性,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本文拟对警察查缉行动中攻心战术的概念、意义、类型及实施进行分析,以供查缉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室内缉捕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常规战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执行缉捕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行动中,民警的伤亡情况仍很严重,其中不乏许多在室内缉捕中出现重大伤亡的事件。究其原因,大多为行动中指挥措施不力,参战民警在缉捕中技战术运用不当,缺乏行动的预案准备及必要的警用装备保障,平时缺乏室内缉捕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专门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加强缉捕实战技能与战术的研究,行动中应统一指挥,参战民警要讲究战术配合,坚持“智取为上,突袭为主”的战术方针,遵循“因案施策,相机制敌,力避强攻”的战术原则。  相似文献   

6.
情报分析在侦查缉捕行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在侦查缉捕工作中抓住情报分析要素,并根据分析的不同结论、不同特点,设计侦查缉捕方案,研究具体战术方法,我们的决策就有了可靠而充分的依据,缉捕行动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缉捕可能持有凶器之敌的过程中,其程序应该按照“接近抓捕对象———强制性口令———控制缉捕对象———搜查后迅速押离现场”步骤进行,缉捕方法应该做到部署周密,指挥统一,伪装巧妙,接近隐蔽,包围控制,配合默契,行动突然,快速简练。  相似文献   

8.
释“罪”     
运用古文字训诂的方法考察,“罪”原作“辠”。“阜”由“自”和“辛”构成。“自”指鼻子,“辛”是刑具。“罪”由“网”和“非”。“网”指捕鸟之“网”,“非”指飞乌。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辠”原指以刑具加于人身,先指割鼻之劓刑,后引中泛指各种刑罚。“罪”本指以罗网捕飞鸟,引申为捕罪人或监禁罪人。无论是“辠”还是“罪”,原义均不是指“犯罪行为”,而是对待犯罪人的措施,即刑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公安民警在缉捕持枪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伤亡状况十分严重。因此,对持枪犯罪嫌疑人的缉捕对策研究,已经成为各类缉捕行动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持枪犯罪嫌疑人的危险性大,现场环境复杂,缉捕人员的心理素质不同等特点,在缉捕持枪犯罪嫌疑人时,首先要制定周密的战术方案;在临战占{=置中要遵循“有备无患”的基本原则,遵循因案施策,因情施变,以变制变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或公开擒歼或秘密智取的途径;保障缉捕人员的战斗力和装备;严守临战纪律等都要列入方案之内,力求做到智取为主,强攻为辅,力争避免伤亡。  相似文献   

10.
缉捕行动是案件侦破中的重要环节,而指挥则是缉捕行动成败与否的关键。认真研究缉捕行动指挥的基本特点、原则、机制与战术运用,是规范缉捕行动指挥程序、灵活处置各种危险情况、体现执法水平、提高实战效益、减少无谓失误和伤亡的具体措施,也是增强公安基层一线指挥员整体实战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刑案侦查的思维特征是由刑案侦查的特殊性决定的。刑案侦查往往是由犯罪所造成的结果出发,剥茧似地追溯造成该结果之诸种原因(条件),进而再追溯制造这原一因的作案人,从而缉捕犯罪嫌疑人归案。而回溯推理正是以果推因,故回溯推理是刑案侦查最常用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刑案侦查之回溯推理有“充分条件式”、“必要条件式”、“充要条件式”、“二难破斥式”等。由于犯罪事件之间的关系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果多因,故由果究因之回溯推理所得结论大都是或然的,然而,正是这连续的或然性逐步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锁定侦查目标,直至缉拿犯罪嫌疑人归案。  相似文献   

12.
追逃探析     
追捕逃犯工作是刑事侦查的重要环节。犯罪嫌疑人能否被迅速抓获 ,不但直接影响办案质量和效率 ,还关系到整个刑侦工作的部署。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追逃工作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论警察清查行动中战术心理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机关实施清查行动是针对犯罪分子或重大犯罪嫌疑人可能藏身落脚或来往出没的地点、场所进行清理和检查的一类作战行动。警察清查行动的目的在于寻找、发现和缉捕违法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而清查行动中实施战术心理战 ,则是警察在执行清理和检查任务时 ,为达到战术目的而进行的心理攻势 ,这是一种对抗状态下的战术心理战运用。通过清查行动中战术心理战的应用 ,尽快识别作战对象 ,提高清理检查行动的适应性和效率效益 ,从而达到清查行动的战术组织实施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浅议公民个人悬赏缉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 ,由公安机关发布悬赏通告已有法可依 ,并且已为社会公众所广泛接受 ,但对于公民个人悬赏缉凶 ,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结合刑事悬赏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对此进行探讨 ,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事悬赏制度 ,进而有利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5.
系列刑事案件的侦查范围及其划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系列刑事案件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破获系列案件的关键是正确地划定侦查范围。划定侦查范围不仅要根据案情找到依据,而且还要找到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事悬赏制度虽然已经有法可依,但存在单一化启动的缺陷,实质上是"依职权式刑事悬赏";公民个人刊登悬赏通告缉拿凶犯,即"民间刑事悬赏",是新近出现的现象,它具有双重属性,需要建立合理的配套制度方能发挥其优良的效用.把握两者的结合点,融合"民间刑事悬赏"与"依职权式刑事悬赏",建立具有"依职权"和"依申请"二元启动模式的刑事悬赏制度,应当是我国刑事悬赏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看守所最大限度地发掘线索,能更好地为打击犯罪、侦查破案服务。从羁押对象身上深挖线索,努力开辟”第二战 场”,具体做法是:政策攻心,促进转化;亲情教育,融化坚冰;把握时机,深挖细挤;仔细甄别,快速转递。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犯罪水平的不断升级,开设查缉战术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意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战术水平和公安实践能力。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客观、公正、合理、严谨的教态,面对公安实战需求。启发诱导学员的战术意识和创造思维。采取多学科相联系、以侦破抓捕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为范例、模拟实战为基础、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应用实战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力求学员在缉捕过程中安全、及时、有效地将犯罪嫌疑人缉捕归案。  相似文献   

19.
在罪犯矫正的认识论上,主要有矫正否定论、可改造论和层次矫正论三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矫正否定论的倡导者应是世界上有着很大影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提出了重要理论“犯罪天生论”.认为“天生犯罪人”是不可矫正的。我们认为龙勃罗梭的理论被学界曲解了,只看到了其强调天生犯罪人不可矫正的一面,而忽略了其理论对矫正犯罪人的积极意义。可改造论主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秉持的一种观点,认为罪犯是可以改造的,罪犯具有矫正的可能性,但罪犯矫正是有条件的。从逻辑意义上来讲,对罪犯一定条件下的可以改造并不是都能够改造。层次矫正论认为,罪犯中有的是可以矫正的,有的则是不可能矫正的。因此,只有树立矫正有限论的理念,才能对不同层次的罪犯,运用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齐某抢劫案为切入点,对于实施盗窃时以暴力抗拒抓捕而转化为抢劫罪这一规定进行反思。认为抗拒抓捕中的“抓捕”之暴力必须以制服犯罪嫌疑人为限度,如果是为了过度伤害犯罪嫌疑人的“抓捕”,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反抗。进而对逆防卫行为的刑法正当性进行深入分析,用法律的利益平稳原理来确立逆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并提出逆防卫制度设立的可行性,最后,用逆防卫理论来分析齐某抢劫案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