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台湾"大选"以国民党胜出而降下帷幕。那些合资格首投族在"大选"投票的那一刻出现严重"窝票"现象。原因是:台湾青年普遍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信心;长期以来政治意识淡化的必然结果;逆反心理强化首投族对选战的反感;台湾青年在激烈选战中出现"审美疲劳";客观上考试时间与回乡投票冲突。"窝票"背后隐藏着的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危机,随着两岸长期和平发展的进程而给未来台湾选举带来影响:台湾青年"窝票"仍将是"教训"政治人物的"杀手锏";公民意识的淡化造成选举投票率滑坡不止;缺乏政治经验使投票意向更加难以预测;两岸认同危机因教科书问题而继续存在。追踪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未来走向,是研究未来台湾政治选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7)
正热点洪秀柱当选国民党主席3月26日,台湾前"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在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中以78829票、56.16%得票率顺利当选,也成为国民党史上首位女性党主席。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海外国民党党员在本次选战中,成为"挺柱"的主力。在国民党补选党主席结果出炉后,党中央立即函谢海外各级组织,并吁请在新主席洪秀柱领导下,共同推动改革大业、重拾民众信心。海外  相似文献   

3.
徐青 《统一论坛》2007,(2):39-41
2006年12月9日,郝龙斌在台北市长选战中以69万多票胜出,当选台北市长。名门之后学者从政郝龙斌1952年8月22日出生于台北,祖籍江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选战正酣。海内外的许多人士都认为,观察台湾政治社会的最佳时机是在选战期间,各种矛盾,各种言论,各种平时不一定能看到、或者不一定能说清楚、道明白的事情,至此都能看到端倪。 春节以来,台湾选战的醒目看点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前东帝士集团董事长陈由豪指控陈水扁曾接受其千万元台币以上的资  相似文献   

5.
彭韬 《黄埔》2020,(3):22-24
2020年1月11日台湾大选落幕,蔡英文胜韩国瑜265万票连任,民进党以61席过半继续成为台“立法院”第一大党,台湾政坛再次形成绿色绝对统治,并确定了“绿大于蓝”的政治版图。民进党靠“民粹”斗争起家,蔡英文执政4年,政绩乏善可陈,为争取选票,只能变本加厉地攻击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倾中”,营造选民支持国民党就是变相“卖台”的政治氛围。蔡英文上述动作意在将岛内普通政治斗争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决,将选举矛盾导向统“独”矛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为选战加分。  相似文献   

6.
台湾岛内北、高两市选举经过激烈的选战落幕,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以绝对优势战胜民进党谢长廷出任台北市长,民进党候选人陈菊以1114票险胜国民党黄俊英,稳住了民进党在高雄的基本盘,延续了民进党的香火。选前,岛内民调和舆情一致看好国民党,认为会是双双胜出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高雄变局?笔者认为,主要是民进党重视地方资源,发动地方势力十分奏效。为保住高雄的泛绿局面,几大“天王”倾巢而出,进驻高雄全力拉高陈菊选情,已经退出民进党的前主席林义雄也不甘寂寞站台辅选。恋栈权势、迟迟不肯下台的“台湾之耻”陈水扁,由他亲手策划影响选情的…  相似文献   

7.
以国民党之政党品牌为观察重点 ,通过台湾四次选举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选战策略、选举结果与政党品牌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五都"市长选战话题搅动台湾社会已经很长时间了。5月11日、24日,国民党、民进党先后公布了征战"五都"(五‘直辖市’)的候选人,选战大幕至此正式拉开。两党推出的10位候选人中,1位曾任"行政  相似文献   

9.
2004,农历甲中年,春。台湾。关键字:选举。这是笔者或许也是两岸许多同胞若干年后,对这个春天的记忆。台湾大大小小的选举不断,但从没有像这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这样一波三折、错综复杂。尽管投票已于3月20日结束,但是围绕选举结果的强烈争议和对抗,却让这次选战画不上句号。选战一波又三折 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  相似文献   

10.
吴宜 《统一论坛》2011,(2):51-53
2010年11月27日,经过近一年激烈的选战,国民党提名的郝龙斌最终以约80万的得票数、55.6%的得票率,大胜对手民进党内"天王级"人物苏贞昌近17万票,成功连任台北市长。郝龙斌出身将门,其父为国民党军政元老郝柏村,他以学者身份从政后,  相似文献   

11.
王莹  邹德浩 《台声》2004,(9):22-23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选战日益白热化,美国选民对此见惯不怪,而远在西太平洋的台湾,却对此异常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均以较大篇幅跟踪美国大选的进程,有的甚至开设专栏,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五都"选举民进党打了一场"非典型"选战。在这场选战中,民进党扬弃了过去的"激情牌"和"悲情牌",在"北二都",刻意淡化民进党的政党属性,以"幸福牌"和"治理牌"为选战主轴,凸显苏贞昌、蔡英文的理性务实精神和贴近市民的柔性、感性诉求。许多新的观念和新潮事物被引入选举中,特别是网络和"客厅会"、"小英行动加油站"等小型动员方式的运用,是试图创造有别于传统基层组织和桩脚的新型动员方式。尽管选举结果民进党没能拿下"北二都",但在基本盘蓝大于绿的"北二都",选情却一直呈胶着状态。特别是第一次参选的蔡英文,在新北市一举拿下了百万票,显示民进党及其候选人的竞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本文以布鲁斯.埃.纽曼的政治营销模式的核心概念(选民细分、候选人定位、战略制定与实施)来解析民进党"北二都"竞选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2010年11月27日的台湾“五都选举”,岛内外有人说是2012“大选”的前哨战,或是国民党的政权保卫战,更有人称其为两党的总决战。无论何种性质,此次选战对今后岛内政治生态将产生深远影响。国民党意图“坐三望四”,把年底的大高雄市长选战,定位为“翻盘之战”,  相似文献   

14.
2019年,蔡英文为追求连任,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战中强打"联美抗陆谋独"牌,始终以对美关系作为台湾整个对外关系的中心,加紧向美国贴靠,并谋求借船出海,"从美国走向世界",利用台美关系提升拓展整个国际活动空间。美国出于对华打"台湾牌"战略需求,以纪念所谓"与台湾关系法"40周年为名,对蔡英文"亲美"做法也给予相应配合.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政治人物经常要打"选战",为争取选票,不少人练就了"铁嘴铜牙"。试举几例:陈水扁当年竞选连任"台北市长"时,对手是马英九。有一次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8,(15)
正摘编自2018年7月18日台湾《中国时报》台湾《中国时报》7月18日社论说,面对低迷的民意支持度与不利的大局,民进党透过改组"战斗内阁"、举办"共识营",与展现派系大团结的全代会,完成年底选战大誓师,补强了受政绩拖累的选举机器,发出第一轮胜选召集令;可预见将会随着选战的进展,强化动员的速度与操作的能量。相对于民进党在逆势中的秣马厉兵、积极备战,被外界视为处于顺势的国民党,反呈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势。冷热进退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17.
1月11日,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及民意代表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817万票对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的552万票以及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的61万余票,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连任;“立委”选举中,民进党获得61席,国民党38席,台湾民众党5席,时代力量3席,“台湾基进”1席,无党籍5席。  相似文献   

18.
配票行为是台湾复数选区制度下特有的选举行为.配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配票的成功是有条件的.2004年"立委"选举,台湾蓝绿两大阵营均把席位过半作为选举的主要目标,为此,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配票操作,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2月8日,"台湾2020代表字大选"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疫"字以三分之一票数当选年度代表字。台湾年度代表字评选由"中国信托文教基金会"、台湾《联合报》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13年。2020年,社会各界人士共为台湾推荐了66个候选字,11月11日至12月6日期间由网民直接投票产生,有效票数为82361票,参与投票的网民人数远超往届。年度代表字"疫"的票数为28441票。  相似文献   

20.
1994年12月3日,台湾首次“省长”和台北、高雄“市长”大选落下了帷幕。选举结果展示出的台朝野各党内部整合实力消长、政治诉求调整、策略运用得失,对未来岛内政局走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选举结果,朝野三党各有胜负 从此次选举结果看,台湾朝野三大党在此次选战中互有胜负。国民党保住了“省长”及高雄“市长”,却使台北“市长”及“议员”选战遭到重挫。国民党不愿但也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由国民党垄断一切政治经济资源的时代到此宣告终结。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对选举结果没有明确表示看法;而国民党党务干部上至秘书长许水德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