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六月雪 《党课》2011,(6):102-105
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20余年,史称“商鞅变法”,经此一变,秦国大治,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  相似文献   

2.
官与厨     
江南尘 《奋斗》2001,(4):55-55
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以厨子出身而成大气候者。一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嬖臣易牙(一作狄牙,即雍巫),他是出名调味师,备受桓公信用。管仲死前说他“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齐桓公不听。两年后,齐桓公病,易牙与竖刁乘机作乱,阻塞宫门,杀群吏,驱逐太子,立公子无诡为君,致使齐桓公断食而死。这是从厨子起家最终坏了大事一例。  相似文献   

3.
爱才与嫉才     
战国时的魏公子信陵君,在历史上可算是个名人了。据太史公的记载,他“为人仁而下士”,使得方圆数千里的“士”“争往归之”,一下子集中了三千“食客”。因此,在那多战之秋,诸侯畏于信陵君的“贤”与“多客”而“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要说此君的礼贤下士,在古代也可算是个“样板”了。《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他“窃符救赵”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就拿“隐士”侯赢来  相似文献   

4.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7-47
商鞅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相似文献   

5.
<正>“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这些精妙文字,出自1912年一位国文老师对一位19岁青年撰写的作文的高度评价。这篇作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位青年便是毛泽东。这篇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如雏凤振羽、清越初鸣。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直接表达了他对于商鞅及其变法的态度与评价,同时也借商鞅变法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良法的初步思考、对于国民性的初步认知。这篇文章,是读懂毛泽东早年思想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正>商鞅怀揣不羁之才,西行相秦变法,以大无畏的勇气树立法律的权威,因太子犯法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黥面。秦国沿用商鞅之法一统天下,商鞅却因得罪储君埋下祸根,最后被新立秦王下令车裂示众。商鞅功勋之大令后人赞佩不已,身死之惨令后人扼腕叹息,探究商鞅谋国不谋身的深层缘由,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在《商君书》中早有洞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统治者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商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商鞅之法保护不了  相似文献   

7.
从谏如流,历来被认为是从政为官之美德,集思广益之良方。翻开史册,不乏名垂青史的范例:秦王赢政颁逐客令,李斯冒险上《谏逐客书》,力陈逐客之弊,促使秦王收回成命,使得大批客士得以安居秦土,发挥才智,终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汉高祖刘邦本是泗水亭长,乘秦末之乱而起义,由于他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能充分发挥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才干,终于以弱胜强,建立汉朝。一代明君唐太宗,更是虚怀若谷,能重用谏相魏,兴利除弊,故有“贞观之治”,至今仍为史家所赞颂。从谏如流决非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举,而…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09,(5):63-64
“重用”县委书记的背后 2009年7月9日,财政部公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将在2012年底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推行。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位同事因“直言上谏”,不慎得罪了“上司”,差点被“撤职查办”。这事,放在今日,倒不怎么新鲜,因为“一贯正确”的领导听不进群众意见的事太多了,倒不由得使我想起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赵良进谏商鞅的故事。 据《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一次赵良进谏商鞅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所谓“诺诺”,众所周知,即是无原则的恭维附和;“谔谔”则是直言争辩。赵良之意是:一千个人的低声附和,顶不上一个敢讲真情实话的人。这个道理,无论古今之有识之士都是懂得的。“谔谔”之言听起来可能“逆耳”,但它有如“药石”,使人警醒。  相似文献   

10.
正魏文帝曹丕在《典论》中开篇就写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嬴政当年观韩非的文章《五蠹》后,思贤若渴,为了得到他,竟“发兵急攻韩国”迫令其交人。文士获得如此礼遇,在于笔杆子的爆发力有时确实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同时,对笔杆子而言,也有诸如伴君如伴虎、一入朝廷深似海的掌故。笔杆子多是文人出身,要达到为政和为文的协调,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主任何新国出版过多本有关公文写作的畅销书,他的体会是,当代  相似文献   

11.
党刊文摘     
毛泽东谈魏晋南北朝芦荻在《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9期撰文回忆了30年前在毛泽东主席身边读书、学习的日子。作者指出,自中唐以来,士大夫对魏晋南北朝的评价,除其间的书法、绘画和个别作家外,大多持批判的观点。北宋的大作家苏轼在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曾赞美韩愈所说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文衰”、“道溺”四字,可说是对魏晋南北朝批判观点的高度概括。这种批判观点,后来成为传统的定见,并一直为后世所承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不赞成这种因袭和定见。1975年6月18…  相似文献   

12.
孙洪江 《党史文汇》2000,(11):21-23
1941年3月11日,伪《南满日报》刊载醒目消息:“三月八日午后四时许,在吉林省桦甸县夹皮沟北方之山中”,“讨伐队勇敢急袭交战一小时半”,“魏匪首以下匪徒八名均被击毙”。伪满当局并在当日上午将魏拯民的头颅悬挂于桦甸县城一颗高大的树干上。4名日本宪兵持枪戒备。过往的群众,注目着魏拯民政委那颗清瘦瞠目的头颅,无不泪水暗流。立志做“真正革命的人”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曾用过魏民生、魏锄耕、山东李、李新良、魏明胜、张达、冯昆、冯康、董介南等化名。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其父务…  相似文献   

13.
有位新闻记者在采访泥水匠出身的德国前国防部长舒尔兹时问“部长先生,做国防部长与做泥水匠有什么共通性?”显然,这是记者在调侃这位部长大人。但舒尔兹并不因此而生气,也没有丝毫难堪之情,反而大度幽默地说:“两者都必须站在高处不头晕。”一语双关,回答得的确妙绝。这句话虽然出自西方国家政坛人物之口,但对我们来说,也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的。 “站在高处不头晕”,浅显易懂而又含义深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又很难,尤其是那些站在政坛高处的人。 不是吗?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身处高位的人,由于没有很好地加…  相似文献   

14.
党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如何为现实服务?这既是党史研究的方向问题,又是党史科学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一)研究历史密切服务于现实,是我国史家的优良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把研究历史推到“彰善瘅恶,以树风声”、“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的高度,并就流传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  相似文献   

15.
曹操在选人用人上有博大的胸怀和恢宏气度。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甚一日的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烽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在起兵时,所表现出来的在用人上的气度与袁绍相差甚远。袁绍认为,要争天下“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意思  相似文献   

16.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变法与人才思想紧密相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靠立法解决选拔人才,是他人才思想的独到之处。商鞅提出假贤问题,他认为不少已获得“贤”的名望和地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靠花言巧计迎合君主骗取得来的名望。他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臣则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做臣子的是按君主的喜好来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重视法治,那些端直的贤才就靠近他,君主…  相似文献   

17.
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煊赫了近千年,曾以 59位宰相和 59位大将军彪炳史册。而仅唐朝 290年间,闻喜裴氏家庭就出了 17位宰相。所以大思想家顾炎武在认真考察了裴氏的世居之地闻喜裴柏村后,在《裴柏村记》中写道:“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亦略可见矣。”而叱咤风云的一代中兴名相裴度,更是历相 4朝,一身系唐室安危达 30年之久,曾三起三落,“手把命王圭兼相印”,成为裴氏家族这个宰相世家里的翘楚。   裴度 (公元 765年— 839年 ),字中立,唐河东闻喜 (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裴柏村 )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裴有邻曾…  相似文献   

18.
为贤牵马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5):53-53
战国时,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他对贤人才子以礼相待,从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轻慢贤士。魏国有一位贤士名侯赢,年届七十,家境贫寒,任守城门的小吏。信陵君闻侯赢之贤后,便备厚礼去邀请,没想到侯赢婉言相拒,说:“在下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饥而接受公子的重金,谨请公子回府。”面对侯赢之拒,信陵君不仅未恼,反而更加敬重其人品。  相似文献   

19.
脚尧纪行     
三十八户人家,几十幢木楼,宛如一只在天空中展翅的山鹰投下的影子,灰潆潆地镶嵌在雷公山的深处。这就是地处海拔1385米之上、方园30里内没有人烟的小康村——脚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脚尧是一个“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半年瓜莱半年粮”的穷山村,用苗语谐音的话来说,脚尧是人们不要而被甩出去的地方。脚尧的先人刚来这里垦荒时,只  相似文献   

20.
决策中的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是对决策的帮助还是对决策的阻挠?这一判断,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商鞅变法的故事众人皆知,然而,变法前的那段争论,更值得引起领导者在决策时注意。为了保证变法进行,坚定变法信念,商鞅向秦孝公反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