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历史的一般进程,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于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3页)这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一种理想目标,它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白敦遥 《理论导刊》2001,(12):10-1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核心内容之一,但在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研究中,对此却严重忽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该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19页)显然,这种“真正的共同体”是一种联合体,各个人在联合中获得自由。在…  相似文献   

4.
姚单华  吴云 《学理论》2009,(18):8-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剥削制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个运动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关怀人的生活,最重视人的发展,最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而且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7)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指明道路的一篇重要文章。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新的"宣言书",是《共产党宣言》中国化的产物。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理论是"三个自信"坚实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思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三个自信"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以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为逻辑起点,以实践基础上的人为现实基点,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诉求,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对矫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社会生产力仅仅归结为物质生产力,这种狭义的理解无疑是不全面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是一个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在内的有机系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5页)“人口增长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观以辩证唯物史观为基础。它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决定论思想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保守自由主义者所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扼杀个人、不承认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论点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从较低阶段不断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从片面的、畸形的、封闭的状态不断走向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与自然愈加和谐、人的需求愈加多样性的过程。社会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这种不断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自由联合体"的最高追求,同时是顺应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面对历史与现实的不断发展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的历程中秉持完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目标。鞭策着历代共产党人砥砺自我、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性观确切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它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并非一定是系统的理论。其中,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唯物史观基础,女性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认识论目的,两性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辩证法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归宿,这四方面内容互相依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的哲学理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东明 《学理论》2010,(20):92-9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决定人的发展,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的阶级关系束缚了人的发展,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6.
(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剥削制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个运动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130页),就是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立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现实诉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重要启示: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是中国人首次独立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全集版。收录《资本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4、45、46卷,编辑质量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3、24、25卷有很大提高。但由于没有利用(或没有充分重视)MEGA2/Ⅱ/10、MEGA2/Ⅱ/13和MEGA2/Ⅱ/15的注释成果,新版《资本论》也存在重大缺陷。有必要在充分利用MEGA2/Ⅱ/10、MEGA2/Ⅱ/13和MEGA2/Ⅱ/15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资本论》的新版本。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自由的科学内涵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念以马克主义自由观为基础,又积极吸收古今中外自由观的有益成果,其基本内涵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建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上的"自主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释放等,并且把这些本质规定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由于社会主义致力于人的解放、幸福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必然充满和谐。早在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里,就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曾经称赞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加彻底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