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流动集聚,是当前人才T作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结合地方实际、梳理制约基层人才工作发展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天门市委组织部就推动人才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流动集聚进行了研究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天水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发挥了项目承载和推动发展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推动天水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健康发展,要规划建设扩容区域,推动产业分区集聚,培育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调整优惠政策方向,创新招商选资方式,增强园区生活、商贸、服务与社会事业功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和发展资金,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培育并管好用好“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品牌。  相似文献   

3.
人才集聚对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地方政府行政效能在吸引、保留和集聚人才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以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开发政府人才管理机构行政效能的测度量表,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行政效能对高层次人才集聚意愿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行政效能之下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两个维度中,行政效率对高层次人才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行政效果的作用不显著,行政效率是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程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与区域资源错配程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引入知识技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集聚水平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影响区域资源错配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专业化集聚水平上升会缓解区域资源错配程度,多样化集聚会加剧城市之间资源错配程度,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能显著强化改善效应、削弱负面影响,产业共同集聚水平提升在多样化集聚下会进一步加剧区域资源错配。最后,提出以层级分工专业化集聚为主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环境、依据市场化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错位集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PPP模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在各地政府积极推出大量"PPP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签约或落地的项目数量并不多。"PPP项目"自身风险较高、收益不确定、地方政府观念滞后、行为不当、法律法规相互冲突、融资困难等因素制约了民企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推动民企参与"PPP项目",应从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地方政府观念转变、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合同内容、培育专业机构与人才入手。  相似文献   

6.
创意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规模经济、比较优势和智力的扩散。地方在把集聚作为发展模式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应注意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利用集群效应打造创意产业品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集约绿色、低碳环保和智能节源型的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加快培育和构筑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拓宽城镇空间、增强城镇化动力;同时,还应坚持以改善城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为重点、以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水平为保证,不断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发展。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特色名镇名村的“特色”在于产业,通过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特色名镇名村将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今年以来,我区已先期建设34个特色名镇名村,这些村镇通过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有效推动了镇村经济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全区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节庆活动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已把节庆活动作为打造地方名片、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来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节庆活动2万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有5000多个。如何把这些节庆活动打造成品牌节庆活动,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集约绿色、低碳环保和智能节源型的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加快培育和构筑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拓宽城镇空间、增强城镇化动力;同时,还应坚持以改善城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为重点、以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水平为保证,不断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发展.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生产总值达2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在道路交通、市政建设、大项目引进和推动下,发展势头日益向好。但由于家底薄、基础差、发展模式单一,区位受交通的影响,后劲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全国性改革,都伴随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的有序调整。作为一次推动中国深层次改革的历史性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天平正适度倾向中央。  相似文献   

13.
人才小高地涵盖了南宁市的软件、铝加工等优势领域和高新领域,是南宁市人才集聚和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南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南宁市的人才小高地已经初具规模,呈现出刚性与柔性相结合、以领军人才为龙头引进团队、以项目合作促进人才智力的合作和产学研互动式人才集聚模式等特色。但是相对于东部发达城市,南宁市的人才小高地还存在着承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服务跟不上等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之下,不断完善人才小高地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提供灵活多样的政策支持,不断提高人才小高地集聚人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各种生态问题的频繁发生,生态治理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为全人类所关注。生态治理中由于理性人假设和财权、事权的下放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了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成本扩大、政府信誉受到影响和引起政策上的冲突的风险;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中央政府环境管理决策和执行力的 求,是政治民主化的 求,是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 求,也是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科学性的 求; 着力构建生态治理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信息协调的沟通原则、合作原则、民主原则和责任机制、法制机制、监控机制;构建生态治理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信息协调的技术路径 着重从基础建设、政务公开、业务电子化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集聚变动状况的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论述政府对农业生产集聚的影响,对我们辩证认识和正确发挥政府在农业生产集聚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战略布局,以此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发展。我们以创新极化空间理论为核心,分析天津市产业纵向结构,重点剖析创新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对天津创新极化空间系统内外环境进行改善提出政策建议,指出应完善地方政府对创新项目的投资体制,加大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批示,是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南。江岸作为武汉的首善之区,要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核心区,还须进一步放开视野、夯实基础,以人才汇聚之势推动其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化环境中,中国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的行为具有“与市场共演”的特征。这种特征的表现之一是,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从招商引资转向营商环境治理。研究发现,“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反塑政府”“政府与市场互惠”的共演过程,为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的行为转变提供了不竭动力;而在共演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政府与市场重复博弈的良性互动,推动着地方政府的行为向着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持续调整。政府作为市场作用机制发挥的“助市者”,是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双强模式”的重要基础,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鲜明优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助对一个国际“反拐”项目(TICW项目)实施的考察,来讨论国际人权目标在地方的实践问题。在一种“法律多元”的格局中,国际发展/人权项目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实施,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克服不同制度间过大的张力,把项目的人权目标、实施手段与地方环境相契合并有效地动员资源。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TICW项目的实施来回答这一问题。TICW项目的人权目标能够在地方环境中得以被接受和部分实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在法律层面上,国际组织所要推进的人权目标与国家、地方的法律能够相互融通。第二,TICW项目是一种“软法律实施”,这种行动方式克服了法律多元间通常会出现的张力和冲突。第三,地方政府本身要有治理社会的需要,项目契合了当地的政治、法律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韩建交至今,双边合作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安全等多个领域迅速发展,两国关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飞跃,为世界各国相互合作树立了榜样。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渐活跃的行为体,地方政府的国际行为推动了中韩关系的发展。青岛早在20多年前就扮演了推动中韩建交急先锋的角色,如今已成为两国合作继续深入推进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